摘要: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的公历9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即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此时,天气逐渐转凉,清晨时分,草木上凝结的露水增多,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洁白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的公历9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即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此时,天气逐渐转凉,清晨时分,草木上凝结的露水增多,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洁白如玉,故而得名“白露”。
白露的到来,标志着暑热的彻底消退,秋意渐浓。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加大,白天虽然仍有些许暑气残留,但夜晚已能感受到明显的凉意。正如民间谚语所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种昼夜温差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起居,也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物候变化来看,白露时节呈现出鲜明的季节特征。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此时,北方的鸿雁开始南飞避寒,燕子等候鸟也纷纷启程返回南方,而留鸟则开始储备食物,为过冬做准备。这些自然现象都在提醒人们:秋天真的来了。在江南地区,桂花飘香,稻谷金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而在北方,树叶渐黄,秋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时节。
白露时节,农事活动依然繁忙。在南方,晚稻正处于抽穗扬花的关键期,农谚说:“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此时充足的光照和适当的温差有利于水稻的灌浆结实。而在北方,秋收作物如玉米、大豆等陆续成熟,农民们开始准备秋收工作。此外,白露也是播种冬小麦的重要时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道出了这个时节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在饮食养生方面,白露时节有着独特的习俗和讲究。由于天气转凉,空气干燥,民间有“白露身不露”的说法,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暖,尤其是早晚时分要及时增添衣物。在饮食上,宜多食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蜂蜜等。南方一些地区有喝“白露茶”的习俗,认为此时采摘的茶叶经过夏季的酷热,味道更加甘醇。江苏南京一带则有吃龙眼的传统,相传白露时节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
白露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无数文人墨客为这个节气留下了动人的诗篇。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寥寥数语,道出了游子思乡的愁绪。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描绘了白露时节闲适的田园生活。这些诗词不仅记录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
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白露节气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个时节,各大商场的秋装开始上市,空调使用频率降低,人们开始调整作息,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做准备。在健康方面,白露时节要注意预防秋燥,适当增加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对于易患呼吸道疾病的人群来说,此时更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从更深层次来看,白露节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节气规律,并以此指导生产和生活。这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从传统智慧中汲取经验,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白露,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不仅是大自然变化的标志,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要忘记停下脚步,感受季节的变迁,体会生活的美好。正如那清晨的露珠,虽然转瞬即逝,却折射出生命的光彩。让我们在这个白露时节,静心感受秋天的韵味,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时光。
来源:海洋珠宝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