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挤地铁被人潮推着往前走,脑袋里突然冒出一句话:车厢里的人越来越少,也许不是地铁快了,是生孩子的少了。
早上挤地铁被人潮推着往前走,脑袋里突然冒出一句话:车厢里的人越来越少,也许不是地铁快了,是生孩子的少了。
昨天国家统计局悄悄刷了一条消息,2024年全国新生儿只有954万,龙年+补贴+专家口中的“生育小高潮”,最后打了个小喷嚏,离1000万差得远。
这才刚开年,各地产科已经空出一堆床位,护士们轮流休年假,连母婴店的奶粉柜都在贴“买一送三”。
我本来也以为年轻人只是嘴硬,真要领完红包和补贴,会乖乖回去生娃。
可群里一哥们儿发了条视频,直接把我劝退:他家小宝刚办完周岁,账单上写着52万,从月子中心到早教班,连婴儿背带都要两千多。
他说得轻描淡写,下面一排“生不起”的表情包瞬间刷屏。
身边好几个85后、90后连恋爱都懒得谈。
不是不想,是真没时间。
早八晚十的班,下班只想瘫沙发,攒房攒车攒彩礼,攒完一看银行卡余额,干脆点个外卖继续刷剧。
有个女同事快35了,每次聚餐都被问“咋还不生”,她说自己连猫都不敢养,怕猫砂涨价。
医院更直观。
产科的护士跟我吐槽,以前一晚十几个娃,现在整夜能睡囫囵觉。
产科隔壁的月子中心改名叫“产康会所”,空房间租给直播带货,卖婴儿车。
再往后看更冷。20到24岁的姑娘越来越少,15到19岁的干脆只有零头。
算一笔最直接的账:以后每年少了三四百万适育姑娘。
人少了,学区房的剧本得重写。
朋友做中介,说名校片区的老破小去年挂250万没人问,房东一咬牙砍到180万,依旧无人问津。
但换个视角,也许没那么糟。
邻居家娃今年进公立幼儿园,小班从35人缩成20人,老师终于能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地铁没以前挤了,我偶尔能抢到座位。
加班狗也敢拒绝老板无理要求——反正缺人,辞了我项目黄得快。
人口这事儿像一条大河,没法瞬间掉头。
但河面开阔了,浪头就会小一点,或许我们就能先喘口气,再决定要不要孩子,而不是在被房子、彩礼、补课班围追堵截的当下,把人生直接快进成“活下去”。
来源:青涩精灵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