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段所谓“情侣街头激烈吵架,女子怒踩保时捷挡风玻璃”的视频在多个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然而随着警方调查结果公布,这场看似“抓小三”的狗血剧情很快被揭穿——原来是某租赁汽车公司老板付某与田某某、陈某某为博取流量,自编自导的一出虚假闹剧。
近日,一段所谓“情侣街头激烈吵架,女子怒踩保时捷挡风玻璃”的视频在多个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然而随着警方调查结果公布,这场看似“抓小三”的狗血剧情很快被揭穿——原来是某租赁汽车公司老板付某与田某某、陈某某为博取流量,自编自导的一出虚假闹剧。
目前,三人因涉嫌扰乱公共秩序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拘留。这起事件并非孤例,而是当前部分自媒体为追求流量不惜突破底线的一个缩影。
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内容创作的门槛降低,传播速度极快,而一些人却将公共注意力视为可操纵的“资源”,通过虚构情节、编造冲突来攫取流量。比如此前出现过的“商场保安徒手接坠楼婴儿”“卖惨助农实为假货营销”“骑手带患病子女跑单”等摆拍视频,无一不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与正义感来制造情绪波动,进而完成点击量与粉丝增长的原始积累。这些行为表面上只是“博眼球”,实则严重扰乱网络信息秩序,损害公众对真实内容的信任基础。
更值得警惕的是,虚假摆拍一旦泛滥,极易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当认真记录真实生活、踏实创作的内容创作者难以获得关注,而靠造假、演戏、撩拨情绪起号的账号反而快速涨粉、变现,整个内容生态就会逐渐扭曲。长此以往,不仅用户会对网络信息产生普遍怀疑,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也将被淹没在虚假喧嚣之中。这些行为背后,反映出一部分人价值理性的严重缺失——流量成为唯一目标,事实、道德乃至法律都可以让步。
从法律层面看,这类行为已明显踩踏红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贵阳公安对三名策划者的行政处罚,正是对该法条的实际贯彻,也向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虚假内容绝非流量密码。
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明确提出,将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恶意营销行为。此次事件可谓顶风作案,也反映出当前治理虚假摆拍仍面临挑战。要真正遏制这类乱象,不能仅靠个案处罚,更须从机制层面构建起预防和惩处相结合的长效治理模式。
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对恶意策划、传播虚假内容的行为主体依法从严处置,落实“黑名单”制度,防止其改换账号“重生”。另一方面,平台责任必须强化。作为内容传播的第一道关口,平台应当完善审核机制,提升人工智能与人工审核协同能力,加强对疑似摆拍内容的识别与拦截。同时进一步畅通用户举报渠道,对核实属实的虚假视频及时下架、溯源处理,并对多次违规的账号采取封禁措施。
除此之外,还应积极推动优质内容推荐机制的建立,让尊重事实、传递真诚的创作者获得更多曝光与激励,从而引导行业走向良性竞争。只有让造假者无所遁形、让守规者真正受益,才能逐步净化网络生态,重建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
归根结底,内容创作的本质是信息传递与价值表达,而非流量的傀儡。杜绝虚假摆拍,不仅需要法律与平台的外部约束,更需要每一位创作者坚守底线、尊重真实。当虚假失去市场,真实回归主流,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清朗、健康、可信的网络空间。
来源:迷世书童H927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