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如果将二者这样对比,貌似完全没什么牵连。一个东方圣灵,一个西方魔兽。可如果我们将时间线前移,你会发现,当西方回到古典时代,华夏到了先秦时期,龙的形象就开始逐渐变得抽象起来,但二者的本质却又逐渐朝着一种相似的蛇状或条状物回归。
我见过龙:一口气看懂中国龙族进化史,为什么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这是中国龙,它有着鹰爪、虎掌、蛇颈、蜃腹、兔眼、鹿角、牛耳、鱼鳞、驼头。
这是西方龙,它通常有着狮身、狼头、蜥眼、蝠翼、羊角、蛇颈及尾,整体形态近似蜥蜴。
而如果将二者这样对比,貌似完全没什么牵连。一个东方圣灵,一个西方魔兽。可如果我们将时间线前移,你会发现,当西方回到古典时代,华夏到了先秦时期,龙的形象就开始逐渐变得抽象起来,但二者的本质却又逐渐朝着一种相似的蛇状或条状物回归。
所以,龙的原型真的就是蛇?又或者是远古先民真的共同见证了某些不可名状的条状物?虽然我们无法确定东西方乃至全球神话都曾记录的这种,脱胎于某种条状物的传说生物是否同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现实层面,没有人比中国人更懂龙。
《史记封禅书》和《山海经大荒北经》所载,黄帝在应龙帮助下战胜蚩尤,一统华夏后采首山之铜铸鼎。又是一条金龙突然凭空乍现,背负功垂万古的黄帝升天而去。可以说从五帝时期,正是因为有了龙的助力,才拉开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序曲。
而在考古实证方面,1994年我们发现了距今近8000年前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的石塑祖龙。1980年开始发掘的山西临汾柿子滩遗址的这幅壁画(14720+-160年),更是在《天文考古通论》中被学者冠以“鱼尾鹿龙”,直接将中华文明的龙历史上溯到1万年前。
而这个时候可能会有小伙伴说,这个壁画根本看不出龙的样子,你还真就说对了。
问题来了,华夏神龙的最初到底是什么?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正如方才所示,一条龙不管是服务于东方还是西方,他们演变成如今我们熟知的形象,都不是一蹴而就。正如西方龙从原始的多头蛇状,变成后世的狗头乃至鸡头,这就与中世纪一神教对原生信仰及原生神话形象近千年的清洗脱不开干系。
而我们的中华神龙也同样是历经了炎黄时代的原龙、商周先秦时期的夔龙、秦汉的飞龙,最终在宋代才定型成我们较熟悉的黄龙这四大历史时期。而这里的原龙就是华夏神龙最原始的样子,所以你要再听说某人见过龙,一定要先问清楚他见的到底是哪个时期的龙。
而原龙在中华文明历史上,一共存在9种。东北红山文化的C型龙和玉猪龙,也被称为马型原龙和猪型原龙。西北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鱼型原龙和鲵型原龙。中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鳄型和蛇型原龙。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及东南河姆渡、良渚文化的鹰型原龙与虎型原龙。中南大溪及屈家岭文化的猪型、鹿型原龙、马、猪、鱼、鲵、鳄、蛇、鹰、虎、鹿这六大文化区共9种原龙。
他们就是华夏祖龙最原始的样子,其中有的熟悉,也可能陌生,也可能还会有小伙伴说这些,有的还是不像龙。的确,在以往我们的认知中,龙的形象就应该只存在一种,从古至今一以贯之。但也许就在亘古的蛮荒时期,远古先民们就是因地制宜,他们将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动植物镌刻于图腾之上,并赋予他们能沟通天地的神圣属性。而他们,就是属于祖先们的龙。而这也正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提出的“六大区系九种原龙假说”,也是目前较主流的在唯物主义层面,关于中华龙的起源假说,源于图腾又超越图腾。
正如2023年12月9日上午,国家文物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确认了中华文明在进入夏商周王朝时代之前,是一段持续了距今5800~3800年近2000年的古国时代。那时,不同地域的部落与古国是如满天星斗般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信仰以及崇拜的“龙”。而当时间到了夏商周时期,中原这个中华文明的大熔炉,开始对六大区系进行兼并吸收。
夔龙纹的出现,取代了此前龙与原型动物纠缠不清的格局。《山海经大荒经》所载,夔是一种只有一只脚,凡出水必下雨,声如雷的神兽,所以被黄帝用来扒皮作鼓。而也正如夔本身具备的神性那般,此时的夔龙已经初具我们认知中龙的雏形,有的还会加以云雷纹点缀,使其更具备连通天地的神圣属性。
到了春秋战国,夔龙纹伴随大周王室走向没落,此时的龙却突然解锁了一项新技能:腾云驾雾。龙的形象也开始变得更加鲜活灵动,至始皇帝一统六国,中国龙正式从多元走向一体,其高高在上的属性也被彻底定格。正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龙的周围被融入了云、太阳等元素,天空开始成为了龙的主场,同时它也被赋予了链接人神冥三界的交通属性。
而直到宋朝,一个对中国龙划时代的定义出现,使其正式完成了终极进化,那就是“三停九似”论。
所谓三停,指的就是凡画龙者,要将龙头至龙喉、龙喉至龙腰、龙腰至龙尾这三个部分做到长度相等,而九似就是开头提到的,中国龙的外观要与九种动物的器官相似。而也正是随着三停九似论的提出,直至唐朝还在流行的飞龙,开始朝着一种更加修长有力、霸气侧漏的黄龙蜕变。
同时,黄龙等于皇龙的概念也越发显著。我们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里的黄袍指的就是黄龙之袍。赵匡胤正是用这一点,强调了皇位的合法性及皇权的至高性,到忽必烈开创大元,皇室对龙纹的垄断更是达到巅峰。
公元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强令规定,除官办缎匹外,民间不得制造有日月龙凤纹的缎匹。这种垄断一直延续至明清,当时的古人压根就不敢想自己是什么”龙的传人”。毕竟这话你要试试在大街上一说,那可真就是试试就逝世。但是别看封建王朝对龙情有独钟,其实龙本身在皇室的地位并没有高到哪去。我们所谓的真龙天子,也并不是说帝王是龙的儿子,而是指皇帝天生就有驾驭龙的命格。
正如宋代画作《三官出巡图》,图中的龙不但被当成了坐骑,龙嘴还像牲口一样被套上了一条粗大的锁链。对敦煌壁画的《骑马升天图》,骑龙者的地位甚至还远不如骑马的。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明末,一位洋人的出现,却险些让中国龙失去了它自己的名字。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龙的专属英文Loong出现前,东西方龙是一律被称为Dragon,就是因为大家看到的这本《利玛窦中国札记》。作为西方汉学家的鼻祖,利玛窦在中国的28年本意并不是坏的。
他是将中国龙大致分为了两种,一种是现实中存在的,比如皇家礼仪、帝王装饰等,记作Dragoni。另一些神话传说中的龙记作Dragone,甚至在他本人去世300年后,人们在发现其手稿时,关于中国龙的发音,他也会都记作Lom。但奈何在大小金尼阁整理这部书的法文版时,也许是为了图方便,就直接将龙全部译作了Dragon。
可还没来得及有人为中国龙正本清源,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又叩开了大清国门,中国龙的形象至此伴随大清王室的没落,跌落到历史最低点。在丧权辱国那段时期,中国龙在西方人眼中和愚昧、落后、野蛮画上了等号。西方出现了大量关于诸如”辫子龙”和根据圣乔治屠龙的典故来丑化东方龙的漫画,中国龙一度面临晚节不保。
最终是辛亥革命一举推翻帝制,可彼时中国龙的形象变得更加岌岌可危。一些爱国人士对这条一度成为封建帝制代名词的神兽深恶痛绝。他们扯落龙旗,砸碎龙椅,要将龙彻底赶下神坛。而彼时,一条东亚小虫也在阴暗中觊觎这条萎靡的东方巨龙。
闻一多先生的一部《伏羲考》,就在风雨飘摇中应运而生。他觉得当时的中华民族急需一个属于自己的图腾,来唤醒亿万同胞的归属感。这些爱国知识分子尝试过狮、虎、象、熊、风等元素,但还未定型,东亚小虫就被重新睡醒的巨龙按倒在地。
反倒是在1978年,一名叫侯德健的大学生创作了一部家喻户晓的歌曲,响彻了整个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世界。有万年历史的中国神龙,也终于在这个时代,将一个我们共同拥有的名字,烙印在了炎黄血脉之中——龙的传人。
可以说不论中国龙这种生物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幻,到底是传说生物还是真实存在过,如今的他就是华夏亿万子孙从万载岁月前就已经无法磨灭的标志。
好了,综上就是我们华夏神龙的一整个进化史,我是古希腊掌管下饭的馆长,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馆长刘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