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180万根钢针从天而降,2000士兵当场阵亡,现场哀嚎不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14:51 4

摘要:1991年1月29日15点,乌姆盖斯尔东南八十公里的沙丘下,一名伊拉克通信兵嘶吼:“天上又在下铁雨,快趴下!”尖叫声刚落,头顶出现一团灰白色雾状物,紧接着无数细长金属体刺破空气,带着尖锐啸音扎进松软黄沙,也扎进裸露皮肤。

1991年1月29日15点,乌姆盖斯尔东南八十公里的沙丘下,一名伊拉克通信兵嘶吼:“天上又在下铁雨,快趴下!”尖叫声刚落,头顶出现一团灰白色雾状物,紧接着无数细长金属体刺破空气,带着尖锐啸音扎进松软黄沙,也扎进裸露皮肤。

短短十分钟,约一百八十万根钢针倾泻而下——它们来自美军CBU-89集束炸弹中的F1飞刀式子母弹,每颗子母弹内装八百枚十厘米长的钢针。计算一下,一架B-52同时倾倒的八十枚集束炸弹能瞬间覆盖三平方公里,2000名伊拉克步兵完全来不及钻进散兵坑就被钉在原地,哀嚎声与炸点尘柱交织,局面惨烈到连后方医护都一度拒绝前移。

时间拨回到当年1月17日凌晨。“沙漠风暴”代号电文传遍科威特边境,美空军先行制压雷达,再以大面积集束武器扫除屏障。美军统帅施瓦茨科普夫的思路不复杂:让伊拉克防线在地面部队抵近之前消失。于是,钢针成为这一阶段最便宜高效的铺路工具。

有意思的是,外界一直以为集束炸弹依赖爆破破片,但真正造成高伤亡的恰恰是这些细如圆珠笔芯的钢针。它们在空气中高速自旋,可穿透10毫米钢板。对没有重甲掩护的步兵而言,防护衣形同虚设;哪怕插入人体角度只有三十度,也足以在体内搅出二次伤道。正因为难以定位、不易清除,战后十多年,排雷人员仍常在巴士拉郊外挖出锈蚀的“铁雨”残件。

那场导致2000人瞬间阵亡的“10分钟冲击波”发生在沙漠风暴最后阶段。美军第24机械化师趁夜前出,炮兵先发射M864子母弹,对疑似防御阵地实施“区域塑形火力”。侥幸活下的少数伊拉克老兵回忆:“弹幕像一道墙,从头顶压下来,靠意志根本撑不住。”冲击结束,地面部队进入,几乎没有遭遇成建制抵抗,这就是后来被媒体称作“低成本高收益”的典型战例。

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代后期国际社会已开始讨论限制集束武器。1991年的海湾战争却让人们突然发现,一种曾被冷战双方视作“次要选择”的弹药能在几分钟内改写战场态势。那场冲击播下了未来争议的种子:2008年,《集束弹药公约》在都柏林通过,禁止使用、生产、储存这类武器,但美国、俄罗斯等大国至今未签署。

俄格冲突、叙利亚内战、也门沙漠,集束炸弹的身影屡屡出现。进入2022年后,在顿巴斯、扎波罗热的开阔地带,一些记者再次拍到空投子母弹开伞画面。钢针模型更迭成自毁引信、温压战斗部,但原理如故——以廉价弹药换取面积杀伤。技术进步并未让战场更“文明”,反而让“铁雨”更易于投放。

不可忽视的还有心理冲击。对前线士兵而言,常规炮弹爆炸后尘埃落定,而集束弹药在头顶分裂、再度散落的多重节奏让人无从判断“下一波”何时降临。美军心理战小组统计,暴露在“钢针覆盖”区域的伊拉克俘虏,战后出现急性应激障碍比例是同期炮击区的1.6倍。

有人疑惑,为何伊拉克在拥有八年两伊战争经验的情况下,仍没能构建对集束武器的有效防线?答案简单又残酷——缺乏空优、缺乏实时预警,更缺乏针对性装备。当钢针下落时,掩体深度不足一米就形同虚设;准备好的钢盔、胸甲只够拦住流弹,对笔直钻刺的飞刀毫无办法。技术代差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遗憾的是,三十多年过去,国际社会依旧没有找到让各大国同时放弃此类弹药的途径。战争逻辑往往简单:只要成本低、效果好,规则就会被一再突破。对中小国而言,保持足够的科研投入、训练强度与外交回旋,或许才是避免被动挨打的现实路径。钢针雨的十分钟足以说明,落后的代价从来都是用鲜血结算。

来源:小铁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