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解读 | 1990–2021年,中国各省室内外细颗粒物污染相关疾病负担的时空变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17:37 1

摘要:细颗粒物(PM2.5)空气污染是造成全球死亡和伤残的主要环境危险因素。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指出,全世界归因于PM

背景

细颗粒物(PM2.5)空气污染是造成全球死亡和伤残的主要环境危险因素。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指出,全世界归因于PM2.5污染的死亡约有780万例,其中超过四分之一发生在中国。自2013年以来,中国推行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尽管大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在部分地区,PM2.5水平仍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部分地区面临着室内、外PM2.5污染的双重挑战。此外,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为明显。目前,虽然已有部分研究在中国评估了归因于PM2.5的疾病负担,但大多数聚焦于室外PM2.5污染,且研究时间跨度较短,覆盖范围相对有限。因此,作者团队在中国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研究,详细评估了中国各省在1990至2021年间,归因于室内、外PM2.5污染的人群疾病负担。

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方法学框架和分析策略。首先估算中国各省级行政单位PM2.5浓度,包括室外PM2.5人口加权浓度和使用固体燃料烹饪导致的室内PM2.5浓度。从国家疾病监测系统、人口统计调查以及已发表的研究报告等多种来源收集人群发病、死亡数据。其次,采用MR-BRT(meta-regression—Bayesian, regularized, trimmed)方法评估PM2.5浓度与各健康结局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并计算人群归因分值(PAF)。最终,研究计算1990至2021年间,中国各省级行政单位归因于细颗粒物空气污染的人群死亡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

结果

2021年,我国因PM2.5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230万,其中190万归因于室外PM2.5污染,40万归因于室内PM2.5污染,分别占总死亡的19.4%、15.9%和3.5%。总PM2.5、室外和室内PM2.5导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分别为125.1/100,000、102.3/100,000、22.8/100,000。不同疾病、年龄和性别人群的PM2.5归因疾病负担存在差异。其中,卒中是PM2.5污染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其后依次为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下呼吸道感染、糖尿病和新生儿疾病。相关疾病负担在5至14岁人群中最低,而5岁以下儿童和7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则相对较高。此外,室外PM2.5污染的归因死亡分数在男性中更高(16.0%),而室内PM2.5污染的归因死亡分数在女性中更高(4.2%)。我国不同省份的疾病负担差异明显。整体而言,室外PM2.5导致的疾病负担在华北和西北地区较高,而室内PM2.5导致的疾病负担在西南地区更为突出。具体而言,2021年室外PM2.5污染导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在天津最高(165.7/100,000),在香港最低(21.8/100,000);室内PM2.5污染导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在西藏自治区最高(177.4/100,000),在澳门(0.0/100,000)最低。1990至2021年间,我国PM2.5污染所致的疾病负担整体呈下降趋势(图1)。这一显著下降主要可归功于室内PM2.5相关疾病负担的减轻,而室外PM2.5造成的疾病负担在前20年基本呈持续上升趋势,直至近10年才开始降低。不同省份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过去30年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归因于总PM2.5及室内PM2.5污染的疾病负担呈连续下降趋势,华东和华南地区的降幅尤为明显。具体而言,总PM2.5污染导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降幅在福建最高(81.6%),在河北最低(46.0%);而室内PM2.5污染导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降幅在北京最高(99.7%),在西藏最低(73.1%)。对于室外PM2.5污染所致的疾病负担,大多数省份则在2013年前后开始下降。图1 1990-2021年我国归因于总PM2.5(A, D)、室外PM(B, E)、室内PM2.5(C, F)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与年龄标准化DALY率

总结

过去30年间,尽管中国归因于总PM2.5与室内PM2.5污染的疾病负担显著下降,室外PM2.5所致的疾病负担仍然不容忽视,且区域差异明显。本研究深入分析了中国1990至2021年间PM2.5相关疾病负担的时空分布特征,呼吁目前亟需采取针对性政策,包括加强敏感人群的健康保护、加大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室外空气污染治理,以及在西南地区推行清洁烹饪能源等,从而降低PM2.5污染相关的疾病负担。本研究的发现也为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

来源:柳叶刀TheLance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