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内容“强制亮明身份”来了,这些细节你不能侥幸,会重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19:43 1

摘要:2025年9月1日这一天,很多人都记住了,国家网信办四大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强制施行,配套国标一块上场,AI内容“身份标签”时代正式开始。你说以前谁能想到,写个东西、发张照片、录段音频、剪个视频现在都得考虑是不是要标明“我是AI”了,

2025年9月1日这一天,很多人都记住了,国家网信办四大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强制施行,配套国标一块上场,AI内容“身份标签”时代正式开始。你说以前谁能想到,写个东西、发张照片、录段音频、剪个视频现在都得考虑是不是要标明“我是AI”了,2.3亿AI用户,490多个备案大模型,AI一天一个样,社会每个角落都能碰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AI“造假”闹出的事,前几年就不消说了 国外66岁的老太太,AI深度伪造的“明星恋人”跟她聊得热火朝天,最后房子钱都没了;国内“全红婵全家带货”,AI视频一推出来,观众根本分不清真假,消费纠纷一堆;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深度伪造欺诈损失超2亿美元,合合信息郭丰俊说得直白,大模型本质靠概率“拼凑”,造假花样越来越真,普通人根本分不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规怎么干?显式+隐式双重标识,用户能一眼看懂,监管也能查到底 文本AI生成,头中尾三处得写上“人工智能生成”这几个字,图片、视频边角加标,文字大小起码5%,视频的标要留2秒以上,音频除了语音提示,还能用摩斯电码,短长短短的节奏,把AI身份敲进耳朵里,文件元数据里留生成方、编号,数字身份证藏里头,哪怕被下载转发,监管一查全知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怎么落地?平台要分级标识,专业用户有“绿色通道” 中国人民大学张吉豫讲得细,平台检测出AI内容,元数据实锤的就打“属于AI生成”,算法推测的打“疑似AI生成”,用户觉得有误能申诉,影视后期、广告这些专业场景,也能申请不用显式标,但用户信息得留半年,隐式标一个不能少,方便后续追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

AI服务商压力不小,标识功能要嵌进产品,协议得修,豁免审核更严 内容创作者用AI生成,哪怕只占10%,也得主动声明,只有语法纠错、轻度润色不用标,微信、抖音、小红书这些平台第一时间更新协议,没加标的内容不是限流就是下架,还会弹窗警示,AI内容现在谁都不敢随便糊弄。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盘和林说得明白,新规不光管住乱象,更是逼着AI产业往高质量走 低质内容泛滥的日子过去了,优质原创有了公平竞争的底气,AI鉴伪技术得加快,跨模态校验,文本、人像、音频几路信息一叠加,伪造痕迹几乎瞬间能查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用户来说,知情权、选择权都有了保障,AI换脸、虚假带货侵权,法律维权有据可查 江西财经大学刘先良提醒,遇到侵权的时候民法典能用上,隐式编号就是最直接的证据,这跟以前打官司全靠抓包截图完全不是一回事,新规也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上口,生成、传播、溯源,全链条闭环,谁也甩不了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场治理,根本不是给AI技术上锁,是给创新画条路,AI服务商得把合规当基因,创作者主动亮明身份,用户学会识别标签,谁都不能偷懒 摩斯电码敲进耳朵,文件元数据藏着追溯信息,背后都是对真实的执着,中国社科院支振锋说,规范是为了让AI做正事,别带偏风气,人机共生时代,这份“真实性契约”得大家一块守,AI才能真成为社会进步的好帮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后不管是写东西还是做视频,谁用AI,谁标明,平台查,用户认,假货没处躲,优质内容有机会,AI的未来,靠大家一起盯着走正路

还有个问题:如果文章有有几句话来自AI,分散到各个段落,比如每段小标题,这种得怎么操作,声明写哪儿合规?要是平台误判了,有没有申诉途径?

最后声明一下,本文全靠手打,不含AI生成,还请大家关注支持,拒绝AI,从我做起。

来源:深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