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7日,“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在《人民日报》撰文《照亮更多大山的孩子》,却意外地没有登上热搜。
一位64岁的校长,用一篇人民日报文章,揭开了中国教育最沉重的真相。
9月7日,“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在《人民日报》撰文《照亮更多大山的孩子》,却意外地没有登上热搜。
没有营销号跟风炒作,没有教育明星点赞点评,只有真正关心教育的人在默默转发。
别人叫我‘燃灯校长’,但我知道,我身后是一群‘灯盏’。大山的教育,离不开每一个‘灯盏’的光亮。”张桂梅在文中这样写道。
01 真实的力量,张桂梅用初心震撼人心
张桂梅的文章没有华丽辞藻,没有空洞口号,只有朴实无华的叙述和深刻的教育思考。
她回顾了创办华坪女高的初心——“当时不少山区女孩无学可上”。那时候,高考或许是大多数山区女孩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她描述了女高老师们的无私奉献:“有的老师甚至查出重病后选择暂时瞒着,手术后悄悄返回讲台。他们本可选择更轻松优渥的生活,却心甘情愿扎根深山,陪着孩子们同命运‘叫板’。”
这就是真实的力量,不需要刻意营销,自然打动人心。
02 极致对比,照亮了教育界的两个极端
张桂梅和她的老师们代表着一种教育精神: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近11点睡觉,孩子拼命学、老师玩命教。
这种精神与当下教育界的某些浮躁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当不少教育机构忙着融资上市、教育网红忙着直播卖课、一些名校忙着打造“素质教育”形象时,张桂梅和她的团队在大山里默默践行着最本质的教育——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孩子。
03 细节深处,见证教育者的真情
张桂梅在文章中透露了许多感人细节。
她总是催着孩子们“快一点、再快一点”,催着她们努力,生怕她们走歪;毕业时,她也会跟姑娘们说:别被“华坪女高学生”的标签困住,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路。
姑娘们的选择让她感到骄傲:她们中,有的学习深造,继续徜徉知识的海洋;有的回到大山,建设自己的家乡;还有姑娘当兵,扎根雪域高原戍守边疆。
这些细节见证了教育者的真情,也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不是培养单一标准下的“成功者”,而是让每个人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人生。
04 直面问题,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挑战
张桂梅没有回避当前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
她指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依然任重道远——山区学校教育的差距在缩小,但家庭教育的短板依然存在。”
她直指痛点:“不少留守儿童依然缺少陪伴,不少山区家长还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老师可以多奉献,但父母的角色不可替代。”
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正是当下教育讨论中最缺乏的。
05 时代转变,从“走出大山”到“回到大山”
张桂梅的教育观念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
“过去我总盼着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如今我也希望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大山。因为,路通了、基础设施改善了,大山深处也具备了更多发展的条件。”
她期盼“更多人才回到大山发展产业、投身教育事业,让山里的孩子也能‘上好学’”。
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乡村发展的历史性进步,也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06 演技对比,谁真正演活了张桂梅?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两部影视作品试图演绎张桂梅的故事,结果却天差地别。
宋佳在《山花烂漫时》中饰演张桂梅,虽然从外形上来看没有海清的外形更像张校长,但扎实的演技赢得了观众好评。她不仅把张校长嘴硬心软的特点演出来,更是演出了她坚定不移的决心。
在拍摄前宋佳做足了准备工作,整个剧组都重走了张桂梅家访路,宋佳也特意拜访了张桂梅校长。作为同样是东北人,她以这个共同点出发,最大程度的塑造贴近张校长。
海清在《我本是高山》中的演绎则引发争议。虽然海清在外形上更像张桂梅,且也做了大量功课并亲自拜访了张桂梅,但电影的“魔改剧情”让人感到突兀。
许多情节并未忠实于张桂梅的真实经历,而是随意修改,这令观众颇为失望。影片并未能真正展现张桂梅那种不屈不挠、坚定信仰的精神。
真正演活张桂梅的,不是外在的形似,而是对其精神内核的理解与把握。
07 教育本质,回归真实与奉献
张桂梅的文章和她所代表的教育实践,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的本质。
在教育商业化、功利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张桂梅和她的团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教育最核心的是爱与奉献,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
他们用事实证明:教育不需要华丽的口号,只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教育不需要炫目的创新,只需要对每个生命的尊重。
张桂梅在文章结尾呼吁: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照亮更多大山的孩子!
如今华坪女高的孩子们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拼命往外走。路通了、基础设施改善了,大山深处也具备了更多发展的条件。
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而是照亮——不是按照某种标准塑造孩子,而是照亮每个孩子独有的光芒。这正是张桂梅和她的团队用生命践行的教育理念。
来源:健脾学府谭教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