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广西男子淋巴瘤化疗顺利,半年后复发转移,医生解释3个原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7 11:56 1

摘要:广西的张凯今年刚满34,做的是物流分拣员,每天在仓库里和成百上千件快递打交道。长时间的夜班和倒班让他形成了极不规律的作息,白天靠能量饮料和泡面顶饱,晚上则用烟酒驱赶疲倦。仓库环境闷热、灰尘大,他几乎不戴口罩,习惯赤膊干活,汗水混着粉尘在皮肤上干了又湿。为了快点

广西的张凯今年刚满34,做的是物流分拣员,每天在仓库里和成百上千件快递打交道。长时间的夜班和倒班让他形成了极不规律的作息,白天靠能量饮料和泡面顶饱,晚上则用烟酒驱赶疲倦。仓库环境闷热、灰尘大,他几乎不戴口罩,习惯赤膊干活,汗水混着粉尘在皮肤上干了又湿。为了快点完成任务,他常常一边抽烟一边搬货,觉得这样能提神。饮食上,他偏爱重口味烧烤和腌制食品,几乎每周都要和同事宵夜聚一次,啤酒一扎接一扎地喝,配上大量烤肉。休息时,他习惯窝在宿舍刷手机到深夜,很少锻炼,也不在乎身体小毛病。

2021年6月22日,张凯在仓库里弯腰扛起一摞沉重的快递箱子,肩膀和脖子同时被压得紧了一下,他顺势扭了扭脖子。左侧下颌到锁骨的地方突然顶出了一块硬硬的鼓包,摸上去不疼,只是有点突兀。他心里一怔,把箱子放到一边,伸手揉了揉,觉得可能是扛货时肌肉鼓起来了。为了减轻不适,他索性甩了几下脖子。可原本一处的鼓胀感慢慢往后颈和耳下扩散,摸上去比刚才更明显,像是一条带子一样连成片。他皱了皱眉,手还在不停按揉,却只觉得越揉越僵硬。最终他也没多想,把外套披上继续干活,心里暗自安慰只是小毛病罢了。

23日,他弯腰把一件件快递箱从传送带卸到托盘上,腰部被重力压得直不起来,他忍不住用手撑了一下后腰。起初只是钝钝的酸胀,很快变成向下坠的疼痛,好像里面有什么东西被扯住。他咬着牙把箱子放下,动作迟缓,感觉腰背越来越紧。为了缓解,他试着直起身深吸气,又靠在铁架子上揉了几下腰,还蹲下活动了一下双腿。可疼痛并没有减轻,反而从腰部逐渐扩散到整个下背面,走动时像有硬块卡在里面。他弯着身子继续搬货,额头已经渗出汗水,腰背的酸胀逐渐变成刺痛,像有细针从里面往外顶,整条脊柱僵硬发热

搬到一半,他伸手去够高处的货物,双手刚抬起,胸口突然像被紧紧箍住,呼吸变得急促。他本能地停下动作,双肩一耸,整个人微微弯着身,感觉空气卡在喉咙口,吐不出去也吸不顺畅。胸口的闷胀感一点点扩散开来,像压着一块沉重的石板。他拉开衣领想让气流顺畅一些,仰头大口喘气,又拍了几下胸口。但紧绷并没有松开,反而从胸骨正中扩展到两侧肋骨,呼吸越发沉重。他的胸口起伏逐渐加快,脸色渐渐发白,动作明显僵硬。

于是他放弃高处的货物,继续搬运传送带上的货物。一只手拿起一个小箱子时,突如其来的肩膀疼痛让他差点扑到传送带上。疼感从左肩窜起,像钳子一样钳住,逐渐蔓延到整个肩背,连手臂抬起都变得困难。他把小箱子往托盘上一丢,忍不住弯腰抱着肩膀,试着甩动手臂缓解,可疼痛反而像刀子一样向上臂扩散。上臂随之酸胀无力,像被重物压着,抬举时肌肉发抖,连指尖都出现了麻木。

他身子晃了几下,逐渐靠着货架坐到地上,呼吸越来越急,胸口闷得厉害,连说话都带着颤。周围的工友看见他脸色惨白,额头和鬓角的汗水一颗颗滚落,湿透了衣领。嘴唇发青,肩膀和手臂明显僵硬,捂着肩膀靠在墙边,立刻冲过来搀扶。一人急忙掏出手机拨打120,然后汇报给主管,另一人则半扶半拖把他送到仓库门口。

张凯入院后,医生首先为他安排了血常规与生化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5.2×10⁹/L(正常值:4.0–10.0×10⁹/L),淋巴细胞比例58%(正常值:20–40%),血红蛋白108g/L(正常值:130–175g/L),血小板95×10⁹/L(正常值:125–350×10⁹/L)。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明显升高,为560U/L(正常值:120–250U/L)。同时,β2-微球蛋白达到了4.2mg/L(正常值:1.0–3.0mg/L)。这提示他的造血与免疫系统存在持续异常,且伴随明显的代谢负荷。

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因,医生安排了颈部和胸部的增强CT,结果显示:颈部左侧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一枚直径达3.6cm,胸腔纵隔区可见散在淋巴结影,部分融合呈团块状。随后行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结合血液学与影像学表现,医生初步确诊为淋巴瘤进展期,需尽快接受系统治疗。

当医生拿着病理报告走进病房时,张凯还坐在床边,神情有些紧张。他听见淋巴瘤三个字时整个人愣住了,眼睛瞪大,声音颤抖地问是不是弄错了。医生轻轻摇头,语气沉稳地解释:“淋巴瘤并不是一般的炎症或淋巴结肿大,而是一种源于免疫细胞的系统性疾病。它不会自行消退,如果拖延,只会扩散到肝脾、骨髓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危及生命。”张凯呼吸急促,脑子里嗡嗡作响,几乎不敢相信这个结果。医生接着说,“幸运的是,你发现的还算及时,目前身体状况尚能承受治疗,规范化化疗联合靶向药物在多数患者中能获得良好效果。”张凯沉默良久,终于抬起头,眼眶发红,缓缓点头同意接受治疗。

根据检查结果与病理分型,医生为张凯制定了标准的R-CHOP化疗方案。具体包括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这五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靶向药物,可以精准识别并结合在B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帮助免疫系统更有效地清除病变细胞。环磷酰胺和阿霉素属于细胞毒药物,能够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从而抑制其增殖。长春新碱主要通过阻断微管蛋白的聚合,阻止细胞完成分裂,而泼尼松作为糖皮质激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缓解炎症反应。

局部淋巴结团块较大或压迫气管、血管,可以辅以精准放射治疗,以缩小肿块、缓解压迫症状。支持治疗同样关键,建议输注红细胞或血小板改善贫血和出血,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防控感染,营养科协助提高蛋白质与热量摄入,心理科帮助缓解焦虑抑郁。对于年轻且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可在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后,评估是否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进一步巩固疗效、延长生存。

医生叮嘱他,“回家后必须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增加优质蛋白和新鲜蔬菜水果,减少烧烤、腌制、辛辣食物,绝对禁止烟酒。每天要注意手卫生和口腔清洁,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混浊的环境,防止感染。出现发热、咽痛、皮肤出血点等情况要立即就医,不可自行用药。适度活动有助恢复,但需量力而行,避免搬重物。最重要的是,按时复查血常规和影像学,不可中断治疗,家属也要随时观察体力、精神状态的变化。”他强调,只有严格遵守医嘱,才能让治疗效果最大化。

接受了几次治疗后,张凯的身体进入了恢复期。回到家中,他按照医嘱调整作息,夜班停了,晚上固定时间上床睡觉。饮食由米饭、清蒸鱼、炖鸡汤替代了过去的烧烤和泡面,餐桌上总有一盘绿叶菜和水果。为了避免感染,他学会了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碗筷都单独消毒。体力逐渐恢复时,他开始每天在院子里走二三十分钟,步子不快,却能让身体活动开。偶尔出现乏力或食欲下降时,他会主动记录在笔记本上,下次复诊带给医生看。家人陪伴在侧,提醒他按时服药和休息。

三个月后复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6.8×10⁹/L(正常值:4.0–10.0×10⁹/L),淋巴细胞比例32%(正常值:20–40%),血红蛋白128g/L(正常值:130–175g/L),血小板150×10⁹/L(正常值:125–350×10⁹/L)。乳酸脱氢酶LDH降至230U/L(正常值:120–250U/L),β2-微球蛋白恢复到2.1mg/L(正常值:1.0–3.0mg/L)。影像学提示颈部淋巴结明显缩小,仅剩最大直径1.2cm。这意味着治疗有效,淋巴瘤细胞数量大幅减少,身体的造血与免疫功能逐渐恢复。张凯听后露出久违的笑容,感觉自己终于看到了希望。然而就在病情稳定的背后,一场更复杂的挑战正不请自来……

2022年4月,张凯在仓库里推着一排快递车往前走,刚把车停到托盘边,就觉得身体猛地一抖,像被冷风吹透,全身战栗不止。紧接着体温迅速升高,脸颊滚烫,头皮发胀,仿佛整个人被火烤一般。他急忙停下动作,手背探了探额头,发现皮肤滚烫干燥,热气直往外冒,像被放在烧烤炉上烤过一遍。可他又觉得冷,抱着手臂直打哆嗦,还蹲下来想让身体缓一缓。可寒战愈演愈烈,汗水混着冷意一股股涌出,背心湿透,身体像陷入冷热交替的折磨中,连站起来的力气都开始不足。


休息片刻后,他还是硬着头皮去搬传送带上的货物,手指刚触碰到纸箱,口腔里就涌出一股腥味。他伸手抹了抹嘴巴,却看到手心染上了血迹,对着车后镜照了照,牙龈在持续渗血,舌头碰到齿龈就一阵酸痛。他赶紧找纸巾塞住,还低头猛灌几口水,咕噜咕噜后吐出,以为这样能止住出血。血丝很快再次溢出,伴随口腔灼热感,流到咽喉带来恶心。血腥味越发浓烈,牙龈肿胀得厉害。他想要喊人来帮忙,自己先处理出血,可讲话时舌尖都受阻,声音含混不清。


他将染血的纸巾丢进垃圾桶,正要去拿新的纸巾,眼前突然一阵天旋地转,耳边嗡嗡作响。像密集的电流在脑子里炸开,声音忽高忽低,把外界的呼喊全部遮住。他下意识伸手去扶货架,可力气瞬间被抽空,眼皮越来越沉重。双眼模糊不清,货架和灯光重叠在一起,像晕开的水渍。他勉强深呼吸几口气,还拼命摇头让自己清醒,却只觉得胸口发紧,呼吸短促。

他摸着货架往门口走,眼前浮起一圈黑影,视野不断收缩,眼珠发酸,双腿发软,身体彻底失去支撑,整个人向后倒去,背部狠狠撞到地面。工友们被吓了一跳,立刻围上来,有人托起他的头,有人摸到他额头滚烫、脸色灰白,牙龈还在渗血,时不时被血呛到而咳嗽。场面一片慌乱,一名比较理智的工友当即掏出手机拨打120,另一人冲到仓库门口大叫主管,张凯出事了。

检查后发现,张凯的血常规结果已经出现明显异常:白细胞仅2.1×10⁹/L(正常值:4.0–10.0×10⁹/L),血红蛋白下降到86g/L(正常值:130–175g/L),血小板更是跌至42×10⁹/L(正常值:125–350×10⁹/L)。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到780U/L(正常值:120–250U/L),提示组织广泛破坏,β2-微球蛋白水平达5.8mg/L(正常值:1.0–3.0mg/L)。胸部CT显示纵隔多发淋巴结融合成团块,压迫气管,最大直径已达6.4cm;腹部CT发现脾脏弥漫性增大,局部可见低密度病灶。颈部淋巴结穿刺再次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并伴有骨髓浸润。医生在病历中写下结论:淋巴瘤复发并进展,疾病已进入危重阶段,需要立即启动抢救性治疗。

急诊室里,医生为张凯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同时输入广谱抗生素哌拉西林,预防感染性休克。由于体温超过40℃,给予对乙酰氨基酚降温,并使用甲泼尼龙缓解炎症反应。最初血压逐渐回升,心率稳定在95次/分,工友与医护都看到他呼吸平稳了一些。然而就在半小时后,心电监护突然报警,血压骤降,心率跌到每分钟40次以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医生立刻推注多巴胺维持循环,给予肾上腺素静推,接着进行胸外按压,心跳短暂恢复。

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不到五分钟,张凯再次出现呼吸急促,面色青紫,随后心跳骤停。医生立即实施电除颤,两次均未见恢复。继续胸外按压并给予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心跳波形逐渐呈直线。医护人员轮换抢救,肾上腺素反复注射,气管插管完成后仍无自主呼吸。整个过程持续四十多分钟,最终心电监护保持在平直,瞳孔散大固定。主治医生沉声宣布:抢救无效,死亡时间定格在上午十一点五十二分。

当张凯的妻子赶到医院时,走廊里已经弥漫着压抑的空气。医生带她进入病房,缓缓开口告知结果。她先是愣在原地,眼神空洞,像没听懂一样。下一秒,眼泪不受控制地涌出来,她扑到床边,颤抖着伸手去碰他的脸,却只触到冰冷的皮肤。她嘴唇抖动,想喊出名字,却哽在喉咙发不出声。整个人跪在病床旁,身体随着哭声一抽一抽,双眼通红,泪水顺着面颊滑下。她死死盯着医生递来的病历,眼神混杂着质疑和绝望,最终整个人蜷缩在床边,手指紧紧攥着丈夫的被角,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她抬起头,满脸泪痕,眼神里带着强烈的质问:“为什么我们已经按要求调整了生活,每一顿饭都尽量清淡,连他最喜欢的烧烤和啤酒都彻底戒掉了!为什么我们定期复查,指标一度恢复得很好,报告上写都接近正常!为什么他明明在家按时休息,避免劳累,我们也小心翼翼照顾着每一个细节,却还是会在短短几天之内病情恶化到这种地步?你们曾经说过治疗是有效的,我们也坚持到了现在,为什么到最后还是这样的结局?是不是还有什么我们没做到?是不是在那些所谓稳定的指标背后,其实还潜藏着我们看不见的危险?”

面对妻子压抑却尖锐的质问,主治医生沉默了几秒钟,才轻声表示:“我们会把所有可能逐一排查。”他带领团队重新调阅了张凯的治疗全程,从入院的血常规到化疗方案执行,再到三个月复查的各项指标。每一份影像、每一张实验单都被仔细对照。他特别关注的是血液学变化:治疗后白细胞和血小板一度恢复至正常范围,影像学也显示淋巴结明显缩小,这些都符合临床缓解的标准。医生皱着眉,一边翻阅病历一边在笔记本上写下疑点:是否有耐药?是否有隐藏的转移?然而所有证据摆在面前,都只能说明患者曾经恢复得不错。


随后,医生把注意力放在了生活细节上。他询问妻子近期有没有出现不规律的情况,比如是否按时来院复查,是否严格遵守出院后的生活管理。妻子哽咽着回答,“我们严格遵循了医嘱,连家里的饮食习惯都彻底改变了,不再有烧烤和啤酒,每天三餐尽量清淡。”医生点点头,翻查护理记录表,发现家属确实有按时反馈病情日记。他也反复比对复查指标,血液学和生化检查几乎没有预警性异常。医生把笔放下,声音低沉:“按照常理,不该这样突然恶化。”


为了避免遗漏,主治医生召集科室几名资深医师召开讨论会。他们围绕可能的诱因展开推演: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是否存在病毒感染?是否骨髓抑制后继发败血症?一位医生提出有无潜在心脏损伤,但复查心电图和超声结果均显示正常;另一位提到免疫抑制后感染机会增多,但既往培养阴性,也未见明确证据。会议室安静下来,几份病例资料在桌面间传递,最后大家一致摇头:诊断学逻辑没有明显漏洞,但结局却与逻辑完全背离。


夜深时,主治医生仍坐在办公室,盯着病例资料发呆。他在心里反复重构整个病程,始终无法解释为何在复查良好的前提下,患者竟然突发高热、牙龈出血,直至多系统衰竭。他明白,这已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边界。犹豫片刻,他拨通了一个号码,那是他多年敬仰的一位专家。他在电话里简要说明了病情,语气中带着无奈与急切:“我们已经穷尽常规思路,还是没有答案。希望您能亲自来看一看。”电话那头沉默几秒后传来低沉的回应,对方答应来院会诊。

次日清晨,专家走进病房,神情平静,坐在妻子对面。他的语气缓慢而克制,先从最基本的生活细节开始询问:“张凯平时是否按时休息?”妻子回答,自从治疗后,他几乎每天晚上十点就上床,不再熬夜。专家又问饮食,妻子说饭菜清淡,基本不碰过去喜欢的重口味。专家点头,记录下来,没有急于下结论,只是轻声说:“请不要着急,我们一项一项来。”


他继续追问运动与环境因素,妻子回忆,“张凯化疗后确实气力不足,但仍会在院子里每天走半小时,不曾过度劳累。家里通风干净,餐具单独消毒,外出也会戴口罩,避免接触密集人群。”专家再次点头,眼神专注,翻看随访笔记,里面记录的饮食、睡眠、体力状况几乎没有漏洞。他抬眼望向妻子:“你们确实做得很认真。”


他沉默片刻,转而问到用药细节,耐心地确认:“每次化疗药物是否都在医院完成?”妻子点头,说他们严格遵循医嘱,全阶段的化疗都在医院内完成。专家又问,“有没有民间偏方、保健品或自创饮品?”妻子愣了一下,坚决否认,表示全家都不敢冒险。专家继续追问生活小习惯:“有没有接触染发剂?有没有长期使用消毒剂?”妻子一一否认,场面安静到能听见纸笔的摩擦声。


专家合上笔记本,视线在病房里扫过。忽然,他注意到床头柜上放着一瓶快要见底的止痛药。专家拿起一看,是普通的对乙酰氨基酚,但是……妻子也探头过来看了看,愣住了。专家神色凝重,声音压低缓缓开口:“他其实已经做得非常到位,饮食习惯彻底调整过,每一餐都尽量清淡,远离了那些最容易加重身体负担的东西;日常防护措施也都细致入微,从环境消毒到减少外出接触,比大多数病人更加严格。你们已经竭尽全力地在照顾,可疾病还是在某个瞬间反扑回来。医学上最让人无力的地方就在于此,所有环节都做到位,可只要存在一个极小的疏忽,往往就足以成为压垮身体的临界点。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不尽心,而是病情本身残酷无情,把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无限放大,最终形成无法逆转的后果!”

药物虽然是普通的对乙酰氨基酚,但标签上的日期显示已过期两年。张凯腰背疼的时候总爱自己吃几片,从来没注意过保质期,这瓶药一直放在家里。很多人习惯家中常备止痛药,一旦出现头痛、腰痛就随手服用。但药物并非长期稳定存在,对乙酰氨基酚在过期后成分会逐渐分解,部分降解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增加肝脏负担。肝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分解和排出这些物质,但过期药物所产生的副产物性质复杂,难以被完全清除。当长期服用这种药物时,肝细胞在持续代谢压力下可能受损。如果没有及时监测和发现,这种慢性损害会不断累积。对于曾经经历过大剂量化疗的人群而言,肝脏早已承受了药物毒性和代谢压力,再加上额外的过期药物负担,极容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过期的对乙酰氨基酚不仅可能损害肝脏,对肾脏同样存在潜在风险。肾脏是代谢废物排出的主要通道,药物降解后的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泄,若成分异常或剂量增加,就会刺激肾小管和肾小球。对于张凯来说,药物本就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肾脏负担,再叠加过期药物的毒性效应,肾功能更容易受到伤害。一旦出现肌酐升高、尿素氮异常,说明代谢能力下降,毒性物质可能在体内停留更久,进一步恶化,影响全身状态。


除了对肝肾功能的直接损害,过期止痛药还可能间接破坏血液系统。对乙酰氨基酚在代谢过程中需要多种酶参与,如果药物分解不彻底或出现杂质,可能干扰骨髓造血功能。对于本就接受过化疗、骨髓恢复能力较弱的人来说,这种额外打击极为危险。血常规可能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进一步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和止血功能。这也能解释为何患者在复查时指标一度恢复良好,却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高热、牙龈出血和免疫崩溃。这类情况往往被忽视,因为过期药物服用量并不大,但在长期累积下,后果会被放大。


过期药物带来的危害还在于不确定性,药物一旦超过保质期,稳定性无法保证,每次服用时可能含有不同浓度的有效成分与杂质。换句话说,即便剂量相同,对身体造成的影响也可能完全不同。对于健康人来说,肝肾功能尚可抵消一部分危害,但对于免疫低下的人来说,任何额外的不确定性都可能成为压垮身体的关键。张凯复查结果显示血液和影像学指标一度恢复稳定,但在反复服用过期药物后,身体已在潜移默化中承受额外压力,当某个节点免疫力无法支撑时,崩溃就不可避免地到来。


过期药物并不是药效减弱那么简单,而是会转化为潜在的有害物质,尤其是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过期后产生的降解物可能严重损伤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对于健康人尚且存在风险,对于接受过化疗、身体已经承受极大压力的患者而言,危害会被成倍放大。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疏忽,如未留意药物的有效期、随意长期服用,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酿成严重后果。医学检查可以显示一时的稳定,但隐藏在生活细节里的风险往往最难察觉。每一个家庭都应该警惕药物安全,避免将小习惯积累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内容资料来源:

[1]王黎,白鸥,李志铭,等. 格菲妥单抗与阿基仑赛治疗中国三线及以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一项匹配调整间接比较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5,38(09):718-723.DOI:10.13201/j.issn.1004-2806.2025.09.011.

[2]龙娇娇,许倩倩,尚家海,等. 7种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量化评估[J/OL].医药导报,1-12[2025-09-01].https://link.cnki.net/urlid/42.1293.R.20250821.1806.020.

[3]王璋琰,洪煌明,林桐榆. 淋巴瘤患者CAR-T治疗后毒副反应的管理与桥接治疗的研究进展[J/OL].中国肿瘤,1-8[2025-09-01].https://link.cnki.net/urlid/11.2859.R.20250819.1626.004.

(《34岁广西男子淋巴瘤化疗顺利,半年后复发转移,医生解释3个原因》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