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上海的时尚气息层出不穷,以至于很多人对此已习以为常,但在这座城市中,仍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让人在了解之后忍不住赞叹一声“真洋气”。
黄浦江西,浦江之畔,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成为闻名全球的国际大都市。
无论是昔日的“十里洋场”,还是今日的“东方魔都”,上海的“摩登”气质都已经深入人心。
尽管上海的时尚气息层出不穷,以至于很多人对此已习以为常,但在这座城市中,仍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让人在了解之后忍不住赞叹一声“真洋气”。
它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简称“上外”)。
01
“上海最洋气的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有两个校区,虹口校区和松江校区。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本科生和研究生低年级聚集的松江校区。
这个校区占地867亩,是松江大学城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所高校。然而,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广阔的面积,更在于其独特的建筑景观。
松江校区的8栋教学楼各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每栋建筑都以不同国家的建筑特色为设计蓝本,并结合学院的特性进行建造,让人步入校园,就仿佛走进了“万国建筑群”。
例如,英语学院、语言研究院、语料库研究院等所在的五教楼,建筑外观是典型的维多利亚尖顶红房子,处处散发着纯正的欧式古典气息。
而东方语学院的根据地七教楼,则带有鲜明的阿拉伯特色,建筑的四个角耸立着闪耀的小金顶,门窗上装饰着星星和月亮的图案,给这座建筑增添了浓厚的“东方神秘色彩”。
而且每年东方学院依托设立的十一个本科语种专业,还会举办“东方风情展”。展会上不仅可以品尝到各色美食,还可以体验各种文化,甚至还能打上以色列麻将。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风情展
图源:小红书@椿u滁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坐落的八教楼。整体设计以简洁、质朴、优雅为主,还在落地窗前栽种了大片竹林,增添了几分幽静的气息。
无怪乎,常有上外学子开玩笑说,要说从英国到日本有多远?不过五教到八教那么点距离而已。
这些具有异国风情的教学楼建筑,不仅为学校增添了独特的风景,也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在不同文化氛围中的绝佳机会。
更难得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学楼不是虚有其表,内里也大有文章。
像容纳了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四教楼,曾因其独特的楼顶造型“法法”表情包火出圈,成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而除了极具吸引力的外观,四教楼内还设有逼真的模拟法庭教室,为上外学子提供实践法律知识的机会,助他们更好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上海外国语大学模拟法庭
图源:公众号@上外招生
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还有一个地标性建筑——图文信息中心。
这座城堡般的建筑,是集图书馆功能和其他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楼。它有五层楼,阅览区、文库专架、自习区、研讨室、实验室等各类设施十分完善,从自习桌椅到独立小隔间,甚至连懒人沙发都有,主打一个功能齐全,时尚十足。
作为以外语为基底的高校,上海外国语大学不仅具备与国际接轨的软硬件设施,还充分阐释了其“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
除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外,上外与国际接轨的方面早已渗透到了学子的日常生活中。该校的留学生数据一直名列前茅,甚至在学校食堂都标注着双语菜单。
图源:公众号@生活在上外
可以说,上海外国语大学当真是“上海最洋气的大学”。
02
“三无”开端,不辱使命
虽然现在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拥有着国际化的软硬件设施,让人眼前一亮。但回溯历史,建校之初的上外却是条件艰苦,要啥啥没有。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新中国诞生的同年创立,当时正值百废待兴的时期,建设任务繁重。为了学习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国家急需培养俄语人才,创办一个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迫在眉睫。
1949年11月,上海市长陈毅倡议建立“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上外前身),并委任姜椿芳负责筹建工作。
当时,姜椿芳已经名声在外,不仅时任时代出版社社长,还是一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著名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但他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因为这所学校被寄予的希望是要办“速成”教育,即“速建、速育、速用”,可它面临的实际情况却是“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材”。
但姜椿芳一直都是个实干家,他没有丝毫抱怨,决定先在《解放日报》刊登以个人名义发布的“上海俄文学校”招生广告,期待能够利用自己在上海文艺界和翻译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前来报考。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举措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学院原计划招收200人,可报名人数却大大超过了预期,最终录取了389名学生。
不得不说,这一成果为学校筹建开了个好头。然而,面临“三无”问题,姜椿芳意识到形势依然严峻。在理清现状后,他再次充分调动自己身边的所有资源,一条条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姜椿芳积极寻找并聘请了当时在上海的具有较高学历的苏联侨民来担任教学工作,同时他还从外地聘请了国内俄语界的前辈夏仲毅教授来校担任俄语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俄语教学工作。
在教材方面,姜椿芳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采用国民政府中央大学俄文专修科曾经使用过的俄语启蒙教科书,也就是署名为贺青的《俄文读本》。许多同学通过这个读本迅速掌握了俄语基础,然而他们并不知道的是,这个教材的编著者贺青实际上是姜椿芳的笔名。
面对办公场所的短缺,姜椿芳就地取材,将干部的寝室直接用作办公室和会议室。椅子不够用时,他们就坐在窗沿上开会。校园环境差,姜椿芳就身先士卒,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平整校园,师生们共同挥汗修路。
就这样,在姜椿芳的带领下,上海俄文学校在短时间之内就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革命人生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外语工作者。
这些人才不仅具备坚定的信念,还拥有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精神。“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去!”,是他们的口号和信念。
当时,为了满足华东军区新建防空司令部的急需,上海俄文学校的20余名学员只学习了不到一年的俄语便提前结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此外,学校还为国家其他急需的工作岗位培养了大量的俄语人才,包括军事、外交、驻外使领馆、文化出版部门等,同时也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培养积累了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
上海俄文学校应时代而生,随着不同时期的需求变化,学校方向不断调整,语言专业设置随之增减。经过几次改名后,1994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并一直沿用至今。
可以说,上海外国语大学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也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至今仍然在我国外语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首任校长姜椿芳虽仅在位两年多,但他在危难之中展现出的卓越领导力和坚定的决心,为学校的百年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60周年时,姜椿芳校长以半身铜像立于上外校园,被一代又一代的上外学子铭记至今。
03
向上,向外,向未来
建校70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不仅有令人敬佩不已的姜椿芳校长,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校友。
这些校友分布在政治外交界(如江泽民夫人王冶坪)、教育学术界(如高尔基《在人间》首译者王季愚)、传媒出版界(如新华网总裁周锡生)以及工商企业界等多个领域。
一直以来,上外都致力于以“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深入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和以“跨、通、融”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
也正因如此,上外的学科设置不仅涵盖了52种语言授课的语言学,还涉及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等多个领域。
可以说,上海外国语大学不仅仅是一所专注于语言教育的高校,更是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知名学府。
但毋庸置疑的是,语言绝对是上外最王牌的专业。学校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能够为学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在2024年11月开启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上外输送了130余名“小叶子”志愿者参与进博会各类志愿服务,人数持续位居所参与高校前列。其中不少志愿者已经连续参加了两至三届进博会,或掌握两门甚至三门外语。
上外“小叶子”志愿者队伍覆盖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朝鲜语、意大利语、希腊语、葡萄牙语、希伯来语等12个外语语种,这些志愿者在会务保障、语言翻译、讲解导览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博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于希望从事对口行业的学子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实战机会。
图源:微博@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联合国合作备忘录签约高校和欧盟委员会口译总司合作单位,同时也是国际高校翻译学院联合会成员,拥有全亚洲首屈一指的高级翻译学院,获得过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全球最高评级。
这些优势资源为上外学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使学子们能够更好地接触和掌握国际前沿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上外在语言类高校中独树一帜的原因之一。
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还创新推出了“多语种同声传译接力赛”,这一赛事自2018年起,每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
图源:小红书@嘲啾snow
比赛模式真实模拟了国际会议或外交场合中的交替传译过程。在比赛现场,播放一段外文演讲,一位同学需要将其同传为中文,然后另一位同学再将中文同传为另一种外文。这一过程堪称语言之间的“神仙打架”,为参赛者提供了全方位的翻译实战体验。
这种实战性的比赛以及全面的教育培养了上外学子的综合素质和翻译技能,也塑造了他们在各个领域中的卓越表现。
每年,上外的本科毕业生中,约有25%选择前往国外世界一流名校深造,约20%选择在国内重点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大多数是通过推荐免试的方式直升研究生。而约有55%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他们的就业领域广泛分布于外交、外事、外宣、外贸、外语教育以及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等。
“外”是上外毕业生就业选择中最显而易见的关键字。但“外”不仅仅指“从事涉外”,更代表了“沟通中外”。上外学子以世界的眼光看待问题,以中国的情怀融入世界。他们运用跨文化沟通能力,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
无论是在国际舞台,还是在国内建设的热潮中,上外学子始终牢记“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着力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自创立以来,承载着时代重托,始终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70年来,上外从一所专注于俄文的小型学院,逐渐发展成为在国内具有综合影响力的211高校。这不仅是对上外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但如今随着AI的冲击不断加大,有人不禁疑惑:AI都可以翻译了,学外语还有前途吗?在这样的冲击下,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去年也跌出了上海市高校排名前十。
诚然,AI对于外语的冲击的确不小,比如AI技术卷入翻译行业对职业译者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它替代不了人工翻译,只是对职业译者的要求更高了。因为翻译不仅仅是准确,更要求“信、达、雅”,要求有情感、有温度,这需要的是背后译者的扎实语言功底、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而这都是AI达不到的。
相信上外在未来的发展中会继续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拥抱AI,不仅成为AI的使用者,更成为AI的设计者,不断向上向外发展,稳步走向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未来。
参考资料:
1、上海外国语大学官方网站、公众号、上外招生公众号
2、SISU文脉/ 建党百年与上外之路 姜椿芳:上外创校校长https://mp.weixin.qq.com/s/Y13s5EIODXkwRYQ6Kv7KOA
3、神州学人 | 上海外国语大学:一所中国大学的国际化格局https://mp.weixin.qq.com/s/-tvHE55D5NFe-k7FlMdodg
4、带你看松江七校|上海外国语大学https://mp.weixin.qq.com/s/OlIGJOZfyahDN_va_-vcSA
来源:新东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