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扎心的问题:学校为啥从不教人赚钱、理财、人性,而只教人读书!读了十几年书,依然对这个社会真相一无所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7 10:02 1

摘要:刚毕业那年,攥着本科文凭挤人才市场时,我突然懵了:学校教我解过微分方程、背过《将进酒》、画过电路图,可没人告诉我 “工资到账后该存多少才够应急”“老板说‘以后给你涨薪’到底该不该信”“朋友借了钱一直不还该怎么要”。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

刚毕业那年,攥着本科文凭挤人才市场时,我突然懵了:学校教我解过微分方程、背过《将进酒》、画过电路图,可没人告诉我 “工资到账后该存多少才够应急”“老板说‘以后给你涨薪’到底该不该信”“朋友借了钱一直不还该怎么要”。

后来发现,不止我一个人有这困惑 —— 有人工作三年没存下一分钱,有人被 “1 元理财课” 骗走积蓄,有人在职场被同事甩锅都不知道怎么应对。

读了十几年书,我们好像成了 “知识的优等生,社会的新手村玩家”。

为啥学校从不教这些 “有用的生存技能”?今天就把这事儿说透。

一、先别急着怪学校:你以为的 “有用”,可能藏着更大的不公

很多人吐槽 “学校不教赚钱理财,就是脱离现实”,但真要细想:如果学校真把 “炒股技巧”“房地产杠杆” 放进必修课,结果会更糟。

教育的本质是 “公共品”,要给所有人公平的起跑线。

要是课堂上教资本运作,家境好的孩子从小跟着父母看 K 线、谈投资,普通家庭的孩子连 “基金和股票的区别” 都搞不清,这不是把 “贫富差距” 直接搬进课堂吗?

现在外面的理财培训机构乱象丛生,“1 元体验课” 背后是 2998 元的粗制滥造课程,老师只会念 PPT,退费时比登天还难 —— 连专业机构都在 “收割”,学校怎么敢随便教?

万一教错了,或者让学生误以为 “理财 = 快速暴富”,反而会害了他们。

而且 “赚钱” 这事儿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有人靠技术赚钱,有人靠人脉赚钱,有人靠眼光赚钱,学校要是教 “统一的赚钱方法”,那不就成了 “成功学培训班”?

真正的教育,是教你 “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直接塞给你 “一把收割的镰刀”。

就像数学教的逻辑思维、语文教的表达能力,这些看似 “无用” 的东西,恰恰是你以后分析理财风险、跟客户谈判的底层能力 —— 只是很多人没意识到而已。

二、人性课教不了:因为没有 “标准答案”,只能靠实践摔出来

“同事甩锅该当场戳穿吗?”“朋友吹牛要不要拆台?”“老板画的饼该怎么接?” 这些关于人性的问题,学校根本没法教 —— 因为没有统一答案,得看场合、看关系、看你想要的结果。

比如你当场戳穿同事甩锅,可能会让对方记恨你,以后合作更难;但不戳穿,锅可能就落到你头上。

这种选择没有 “对与错”,只能靠你在一次次职场互动中慢慢摸透 “人性的分寸”。

学校要是强行教 “遇到甩锅就沉默”,那遇到恶意甩锅的人,你不就成了 “软柿子”?

要是教 “必须当场反驳”,又可能让你变成 “职场刺头”,没人愿意跟你合作。

之前看新闻,成都有一所小学的 “行为银行” 就很有意思:学生用日常表现赚 “新苗币”,再用 “新苗币” 换想要的东西。

有的孩子会攒着买贵的玩具,有的孩子会随便花掉,还有的孩子会跟同学 “合作赚币”—— 通过这种实践,孩子自然学会了 “理性消费”“延迟满足”,甚至 “人际合作”。

还有一所中学的实验:限制学生每天消费不超过 8 元,五年后人均月支出从 62.5 元降到 50 元。

这些都不是课本能教的,得靠亲身体验才能懂 “人性里的欲望和克制”。

三、不是学校教的没用,是你没把 “知识” 变成 “生存技能”

很多人说 “读十几年书没用,连理财都不会”,其实是把 “知识” 和 “技能” 搞混了。

学校教的不是 “怎么直接赚钱”,而是帮你搭建 “能赚钱、能看懂人性” 的底层能力。

比如数学教的 “概率思维”,看起来是算题,其实能帮你判断理财风险 —— 当有人跟你说 “保本年化 8% 以上”,你用概率一算就知道,这种收益在正常市场里几乎不可能,大概率是骗局;语文教的 “逻辑表达”,不只是写作文,还能帮你跟老板谈涨薪 —— 你能清晰说出 “自己做了什么项目、带来多少收益”,比只会说 “我很努力” 管用多了;甚至历史教的 “朝代兴衰”,都能帮你看懂人性 —— 比如 “得民心者得天下”,放在职场里就是 “懂同事需求、懂客户痛点的人更受欢迎”。

那些抱怨 “读书没用” 的人,往往是把知识 “死记硬背” 了,没转化成 “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研究发现,“教育质量对人均收入增长率的贡献远超投机技巧”。

你以为网红博主靠 “七天财富自由” 赚钱,其实人家背后是用学校教的逻辑思维分析用户需求,用表达能力做直播 —— 只是你没看到而已。

四、学校不教的,你得自己 “补”:三个接地气的建议

既然学校暂时没法教这些 “生存技能”,普通人该怎么补上这一课?分享三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不用花太多钱,也不用走弯路。

第一个是 “用记账本看清自己的欲望”。

就像广东一所学校给学生发的理财账本,不只是记 “花了多少钱”,还要记 “为什么花”—— 是焦虑剁手?还是虚荣攀比?

比如你买了个很贵的包,是真的需要,还是因为同事有所以你也想要?记着记着,你就会发现哪些消费是 “不必要的”,慢慢就能管住自己的手。

第二个是 “用小成本试错,别怕亏小钱”。

拿出你能承受损失的钱(比如月收入的 5%),试着买一点基金,或者做个小副业。

比如你喜欢拍照,就试试接小的拍摄单;你擅长写东西,就试试给公众号投稿。

就算亏了钱、没赚到钱,你也能学到 “怎么跟客户沟通”“怎么判断项目风险”—— 这些经验比赚的那点钱值钱多了。

被 P2P 收割过的人,绝对不会再信 “保本年化 8% 以上” 的骗局,疼痛是最深刻的教案。

第三个是 “搞钱之前,先搞清楚自己要什么”。

你追求的是 “财富自由”,还是 “不用被闹钟支配的人生”?还是 “用豪车参加同学聚会的面子”?想明白这点,你就不会被消费主义绑架,也不会盲目跟风理财。

比如有人觉得 “有 50 万存款就够自由了”,那他就不会冒着风险去炒股票;有人想 “不用上班也能有收入”,那他就会慢慢积累被动收入 —— 知道自己要什么,才不会在 “搞钱” 的路上迷失方向。

学校不教的,才是真正的 “人生必修课”

其实学校不教赚钱、理财、人性,不是 “失职”,而是把 “成长的主动权” 交给了你。那些没被写进教材的社会真相,藏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博弈里,藏在每次投资失误后的反思里,藏在跟同事、朋友的相处里。

读十几年书,不是为了让你 “直接懂社会”,而是为了让你有 “看懂社会的能力”—— 数学帮你算清风险,语文帮你表达需求,历史帮你看透规律。

就像父母不会教你走捷径,学校也不会教你 “快速赚钱的技巧”,因为真正的生存智慧,从来不是靠别人教的,而是靠自己一步步 “趟” 出来的。

所以别再抱怨 “学校没教你什么”,不如从今天开始,记第一笔账,试第一次小投资,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 这些事,才是你离开学校后,最重要的 “功课”。

来源:玉姿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