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为民作主”?老百姓对孔子有多仇视?两个例子让你大开眼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6 09:23 1

摘要:你有没有注意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好像绕不过一个话题:咱们这片土地上的人,是怎么从一盘散沙,慢慢成了“拧成一股绳”的?有的人说,全靠帝王英明;也有人打趣,说是因为没办法,一旦遇上天灾人祸,抱团才有饭吃……总之,个人终究敌不过命运浪潮,群体才是生存的底气。兰州大

你有没有注意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好像绕不过一个话题:咱们这片土地上的人,是怎么从一盘散沙,慢慢成了“拧成一股绳”的?有的人说,全靠帝王英明;也有人打趣,说是因为没办法,一旦遇上天灾人祸,抱团才有饭吃……总之,个人终究敌不过命运浪潮,群体才是生存的底气。兰州大学杨玲教授曾在一本讲先秦法家的书里,用了吕氏春秋里的话,聊到了这么个“定海神针”:单个的人太渺小,不合群,什么危险都招来,江河汇流才镇得住野兽猛禽。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向来讲究“抱团”,可这个“团”怎么团、谁说了算,这学问可太深了。所以啊,历史上的帝王,一方面要做主心骨,另一方面又得琢磨:老百姓到底要怎么管才服气?

历史往回倒,百家争鸣那会儿,各路“高人”都在比着献计。你别看现在一说儒家就温和,其实当年哪一家不说自己才是治理之道?比如道家,讲究以柔克刚,主张无为而治,那份“悠着点、顺其自然”的劲儿,求的就是让老百姓少遭罪,过日子别太紧绷;墨家不管哪朝哪代,都是冲在前头摇旗呐喊,“兼爱非攻”,真要实现,听着都觉得美好。可惜,混乱局面下,谁都不敢真放开手脚,毕竟一松懈,分分钟亡国。据说商鞅在秦国变法一阵风暴走,法家那“上严刑、下重赏”的狠劲儿,真让秦国变强了,就是老百姓日子……你细品,恐怕饭碗都得捧着睡觉才踏实吧。

反倒是儒家,一直会被说成“为民做主”,啥都站在百姓一边。可说来奇怪,到了后来你发现,那些帝王嘴上不离儒家,但真让百姓活得舒坦点了吗?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成了国教,两千多年的气派一直坐稳了头把交椅,除了唐朝那点儿道家插曲外,满打满算,改的都是些细节。可真要让老百姓跟皇帝平起平坐,就算老天答应,皇帝也做不到吧。到了明清时分,“礼仪之邦”,哪怕瓷器都能卖到欧洲了,可有几个泥腿子指望得上自己有地说话?

你看,元朝张养浩那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是空穴来风。朝廷再怎么换,百姓始终没能掌舵,只是苦过来又苦过去。那些所谓的“以德治民”“礼乐安邦”,听漂亮,落到老百姓头上,多半成了自家背后的规矩和枷锁,说难听点,不过是王朝的面子工程。不是吗,县太爷那张八字脸、士大夫的板正口气,每一句“为你们好”,都蘸着不可违抗的味道。要说“民贵君轻”,听着像是甜言蜜语,其实更多时候成了皇帝手中的道具,好听归好听,谁真信?

其实,孔子本人的心思,比历史课本里立得高高的形象复杂多了。他老人家有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话搁今天肯定要挨骂。表面说是指导劳作,实则意思明明白白:你只管照着吩咐的做,别琢磨太多。他还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聪明人和最蠢的人是教不会改的,剩下那一大群,想都不用想,规矩管死。老实讲,你让这位圣人来今天的论坛聊聊“民本”,估计早被现场观众的吐槽湮没。但话说回来,他也没必要去讨好平民百姓。那时候的贵族士君子,不唱高调哪有饭吃?

讲个发生在春秋时的小话头:孔子大名鼎鼎,周游列国,想推卖那套“克己复礼”,但他真提着队伍往外跑时,冷遇可没少挨。有一次,来到了相地(齐国地界),原本想碰碰运气,结果上面的人一看,“哟,这不是教人读书学礼的孔丘吗?”表面招呼着,暗地里压根就没把他当回事。乡下的百姓更是疏远得紧,有次传说孔子一行碰上天降大雨,正好借宿村子里,当地农民大老远就打量,“这不是那个光说大道理的先生?有本事你给咱们分两斗米试试?”孔子照旧深藏不露,弟子则只能赔着小心,“我们老师是来讲学的,不是抢饭碗的……”

还有件事,孔子曾在郑国遇到麻烦。当时郑国有些公子看他不顺眼,以上头的名义把村子封了——弟子见状请教师长,怎么破局?孔子却用老习惯自我安慰,说“天要绝我,道也无奈”,反正他认为自己坚持的礼仪不会轻易灭亡。可在那样的情形下,百姓不但没同情他,还反感外来书生夹带“王道”进来,以为要摘自家饭碗。等孔子终于走出来,那些弟子像是捡回半条命。你说他是真豁达,还是拧巴得紧?

换个角度说,孟子比孔子名头更大,主张过民贵君轻,把那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话说得掷地有声。但说句实在的,真传到地头的农夫耳朵里,又有几个听明白?清朝时的嘉庆皇帝,曾经下乡微服私访,听到百姓抱怨“米贵田稀、赋重力耗”,他也只能叹口气让人写奏折。“以仁爱治天下”,听着比法家温和太多,可谁家的锅碗瓢盆能靠“仁爱”多添一把米?说白了,礼制之下的百姓,依旧是被约束的那一批,皇帝们口口声声把“爱民如子”挂在嘴边,但谁乐意让“儿子”长大闹腾?

再揭一层皮。宋朝科学家沈括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一阵,他回忆,乡里那些老农说起“读书人”“仕宦人”,总是摇头。“他们认得几个字的,常说些古圣先贤,似乎天生高你一头。可每到征粮劫税,总是这些‘斯文人’催得紧。”乡下人心里门儿清,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话,就是给朝廷脸面上贴金。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儒家思想都坏透了。明末清初的黄宗羲,还曾痛骂“天下之大,莫非王土”,敢揭皇帝脸面,说理想社会应“天下为公”。但再看看乡下老农,几千年下来,在意的是种地收成——谁喊口号喊得最响,他们反正是听到雷声就赶紧收衣裳,没人会真以为“家里有地,官府会不动你分毫”。

有时候,我想起小时候爷爷常念叨的那句,“人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许,对历史里那些高高在上的治国主张、圣人言语,许多老百姓心里也有数。孔子的“为民做主”,到底是真为民,还是为“主”来做民,这杆秤,其实谁心里没谱呢?有些东西,过去的人不敢说,今天的咱们笑笑,却依然还在心头打转。

到头来,纸上谈的“民本”,路上走的脚印,其实并不是一路的。农夫、士人、帝王,各走各的道,各打各的算盘,你要说“谁替谁谋福利”,有趣的是,谁都怕被别人拿来做工具。可这历史的积习,谁又改得掉呢?你说,是不是挺耐人寻味?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