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谁不说我国?万古江河许倬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10:01 1

摘要:文/关品方上月4日,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许倬云(1930至2025年)祖籍江苏无锡,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地区“ZY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前他随家人从大陆移居台湾地区, 1953年


文/关品方
上月4日,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许倬云(1930至2025年)祖籍江苏无锡,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地区“ZY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前他随家人从大陆移居台湾地区, 1953年(23岁)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2年芝加哥大学人文科学博士。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经济史,擅长跨学科方法,特长是以“考古学+社会学”研究大历史。

这样一位学者,笔者为什么特别敬重?许倬云一生饱受先天性肌肉萎缩症的困扰,这是一种导致肌肉无力和骨骼畸形的先天性疾病,和天文物理学家霍金的疾病类似,只是没有那么严重。他出生时四肢畸形,手脚内翻,足背向地,体重仅1.36公斤;6岁前无法自主活动,7岁才能坐立,8岁借助圆凳挪动,13岁用拐杖才可以行走。


他青年时期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接受过5次矫正手术,但未能根治疾病。2015年(85岁)经历两次脊椎大手术,术后仅剩四寸脊椎未动,无法低头或弯腰,阅读依赖电脑。 五年前(90岁)彻底瘫痪,全身仅剩右手食指可活动,日常生活无法自理。许倬云长期肌肉疼痛,晚年因骨骼与肌肉融合,神经损伤不可逆,丧失行动能力,但仍坚持通过口述写作、参与学术对话的方式。他身体受到如此限制,却以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信念成为史学大家,令人叹服。


许倬云著作包括《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合称“古代中国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合称“中国文化三部曲”);以通俗语言传播历史知识。他提出“大历史观”,打破传统王朝编年史叙事方式,强调跨学科研究和多元文明互动。
他获奖无数,已无需细数,不用报道。他的著作《万古江河》《说中国》畅销两岸,通过大众史学写作,呼吁国人关注历史与社会;去年以94岁高龄入驻微博,与公众分享历史见解;临终前仍心系家国,表达对LATY的期盼。

许倬云少年时的抗战经历,深刻影响他的一生。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许倬云一家住在湖北,靠近前线,8年间不断避难,一家人跟随难民学校步行几千里迁移到大后方,两三个月换一个地方。他回忆抗战是靠农村撑起来的,700 万兵员阵亡,单是从四川省就走出 200 万壮丁抗日,基本上都没再回来。那时各地兵员撤退到农村,农村就成为前线。农村人二话不说,全部接纳。多少粮食拿出来一起吃,没有粮食大家一起挨饿。满路的难民撤退往内陆走,没有人欺负人,没有人争先恐后挤着上车或上船,都先让老弱妇女先退走,自己留在后面。大路上奔走,多少老年人走不动了,对年轻人说 : 你们走。这些经历让许倬云对中国文化始终抱有信心。他坚定地表示:“ZG不会亡,ZG不可能亡”。


他在微博中回忆川军开拔、前往台儿庄的片段 : “长大后我才晓得,当年川军派出一个师直奔前线,在台儿庄全部阵亡,从士兵到师长,一个不留。这是我最难过的事情,当时我才八九岁,知道他们要去为国打仗,我从小孩变大人不是年纪,而是心境。”他对QH日军的残暴、对抗战牺牲的军民,表示 “不能忘,忘不了”。93 岁时(2023年)许倬云在访谈节目中被问及有何毕生遗憾,他沉默后引用陆游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哽咽道:“KZ中长大的我,‘中国’二字刻在心里”。他的抗战经历深刻树立其家国情怀,晚年希望归葬家乡无锡;希望他能如愿,魂归故里。

许倬云以宏阔的史学视野和人文关怀,成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者之一。他开创性地建立史学研究体系,发展出“大历史观”理论:突破传统王朝编年史叙事方式,以文明互动和长时段视角分析我国历史,强调我国作为多元共同体不断走向国家统一和天下大同的演变过程。他以跨学科的方法,融合考古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重新诠释我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

许倬云的大众史学普及,更是一家之言。他的“中国文化三部曲”,以通俗语言阐释中华文明特质,全球销量超过百万册,其中《万古江河》被清华大学选为大一新生的推荐读物。他革新对历史的书写,将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结合,推动史学从象牙塔走向公众,其著作被译为多国语言,成为西方学界理解中国文明的重要窗口。《纽约时报》称其为“中国文化的国际诠释者”。

许倬云晚年的思想贡献,通过《往里走,安顿自己》等作品,提出以历史智慧应对现代困境的主张,呼吁读者了解自己、同情他人。在《许倬云十日谈》中,他反思新冠疫情后的世界格局,强调文明对话与人类共同价值。他的成就不仅在于历史专业领域的突破,更在于将历史转化为公共资源,启迪大众思考文明与人性。《万古江河》,笔者呼吁大学生们应该人手一册。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以江河流域扩展为喻,展现中国文化从起源到全球化的动态发展历程,强调文明融合与空间变迁。他从“中原的中国”到“世界的中国”,分析中国文化版图随着历史而拓展的过程;他分析儒释道互动与民间信仰的嬗变;他描画历史上中国日常经济社会生活的细节;通过例如佛教传入和胡汉交融等案例,揭示中国文化的四方吸纳与自我更新的“中国机制”,反思近代中国在西方科技冲击下的文化困境与转型,揭示中国从百年蹒跚到民族复兴的必然过程。 他 突破“中国中心论”,以全球视角比较全球文明,注重庶民生活、聚焦非精英文化。笔者一书读罢,叹服之余,泪水润湿了双瞳。

许倬云在《说中国》中指出 : 中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民族共同体。他提出的问题 : “中国是什么?我们是谁?”,以深邃的洞察力系统地解构“华夏共同体”的演变逻辑。 他采用“系统论”的视角,综合天文地理、社会制度等要素,聚焦“共同体”本质,舍弃细节叙事,提炼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的核心特征和关键转折。

笔者认为,他的“大历史”观点酣畅淋漓,以历史学开拓历史的视野。《万古江河》是一部文化传记,展现中华文明的生长轨迹;《说中国》是一把解剖刀,揭示我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他的著作对 “TD” 是有力的驳斥。他从历史维度论证ZGTY的历史连续性;呈现出我国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论证了各民族在我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表明我国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凝聚而成的统一的命运共同体。

许倬云从历史文化根源上否定了 “TD” 分子妄图将台湾地区从中国体系中GL出去的荒谬观点。他强调统一的必然性,强调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虽然经历了分合变化,但统一始终是唯一的主流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对ZGTY起着顽强的、凝聚的、向心的推动作用。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TD” 违背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中华文化的传承有其多元一体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这些元素贯穿于整个中国大地,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台湾地区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共享着汉字、儒家思想、传统节日等丰富的文化遗产。“TD” 势力试图通过 “Q中国化” 来QD台湾地区与大陆的联系是此路不通,和许倬云为我们展现的中国文化万古江河传承递嬗的事实相悖。


中华民族有其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财富。台湾地区同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一直深受这种精神品质的滋养。“TD” 行径PH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与国家利益和民族精神正面冲突。全世界凡是客观理性的、有正确认知的人,都认同台湾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明白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许倬云的观点,从学术层面佐证了中国对台湾地区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构建了中国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团结统一的概念,强调了国家主权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许倬云的观点有助于我们认清 “TD”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本质和危害。

现时台湾地区岛内民意已NZ。赖清德被定义为中国台湾地区400年来最大的叛徒。洪秀柱、吴成典和宋楚瑜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的表态,还有一大批熟悉的姓名,从傅崐箕、郑丽文,到侯汉廷、陈之汉,都明确而坚定地表态。
许倬云还有一本巨著《台湾四百年》,以今天台海形势,笔者认为这本书是又一本必须一读的参考书。
笔者谨以此文,表达对史学大师许倬云的崇高敬意。南京大学有挽联:“道在其身,杏坛休坐即华夏;魂归故里,东林古今皆圣贤”;网上有不知名的挽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海钩沉照日月;怀家国之情,系文明之思,书山立论耀星辰”。“九州同悲”是许倬云今天的切肤之痛。笔者认为,将来纪念他逝世周年之时,横批肯定会是“九州同庆”,“以告乃翁”。

来源:关品方香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