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结婚登记人数连续下降,出生人口不断创下新低,“不婚不育”逐渐从个体选择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广泛存在于年轻一代——尤其是80、90后——当中的焦虑:如果我们不结婚、不生孩子,老了怎么办?
近年来,我国结婚登记人数连续下降,出生人口不断创下新低,“不婚不育”逐渐从个体选择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广泛存在于年轻一代——尤其是80、90后——当中的焦虑:如果我们不结婚、不生孩子,老了怎么办?
其实回望中国几千年历史,能够结婚生子、延续香火的,本来就只是一部分,并非全部。老话说“穷不过三代”,穷人没钱娶老婆,自然过不了三代就绝后了。
到了今天,按照自然规律来说应该和之前几千年差不多,并不是所有家庭、所有人都适合结婚生子,或许是因为金钱的原因,或许是其他因素。但现在的绝大部分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都必须结婚生子。
去年和今年,网络上男女对立的情况迅速激化,再加上经济下行,结婚率急剧下滑,逐步回落到了应有的水平。作为一个正常人,在不犯罪的情况下,追求自身幸福最大化没有错。觉得结婚好,那就去结婚;觉得结婚不好,那就不结婚。
与美国相比,中国14亿人太多了。即便考虑到民族存续等因素,7亿人也够了。人口快速减少,人均资源上升,大家的幸福指数也会上升,至少现在小朋友上幼儿园简单多了,之后读小学、中学、大学也都会变的更加容易。 人不是牲口,可大部分时候,政策的制定者过度重视人的工具性,忽视了人作为一切的目的。人就是人,不能一味当作实现什么目标的工具。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自我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呢?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联想到自己,会问“我是谁”“我来自哪儿”“我要去哪里”“我为什么要干这件事”“干这件事对我来讲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不干这件事会有什么后果”……自我意识产生后,人们就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感受、利益放在第一位。有了这个东西以后,人自然而然就不太想生孩子了。 以前的人,大部分没什么自我意识,你问他为啥结婚、为啥生孩子,他也不知道,他可能会说养儿防老、传宗接代,但那些都不是他自己思考的结果。别说自我意识了,就是“自我”这个东西,以前的人基本上也没有,要跟谁结婚,自己都做不了主,全凭父母安排。 当然,自我意识的产生,跟社会工业水平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以前的人,独自一人很难活下去,必须依靠集体,而最可靠的集体就是家人,所以要多生孩子、壮大家族、互相帮助。但现在呢,一个人只要愿意干活,就能在不求任何人的情况下活下去,在那些高度发达、高福利的国家,一个人甚至不干活也能活下去,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生育率都很低,北欧五国那种又发达福利又好的国家,生育率更低(以色列是唯一一个人口出生率在2.1以上的发达国家,2.1是维持人口代际更替的最低数值)。 工业水平的发展,对体力的需求也大大降低,耕地不再需要男人,捕鱼狩猎也不再需要男人,生活中需要重体力的活儿几乎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女性就独立出来了。女性独立出来后,就有了自我意识,怀孕、抚养孩子那么繁重的事,就没几个人愿意干了,有些人直接就不想生了,想生的生一个两个也就够够的了,哪像以前,女人从十四五岁开始结婚生子,一直生到三四十岁,加上之以前的人寿命短,一个女人一辈子除了生孩子养孩子,可能就没机会干其他任何事了。
除了人之外,所有的动物都不会思考到底要不要孩子、繁衍生息有什么意义,完完全全靠本能驱使,是基因的奴隶。草原上的环境那么恶劣,幼崽长大了就离开母亲,但动物们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繁衍生息;大马哈鱼为了产籽,要历经千辛万苦洄游上千公里。所以,别再说什么因为穷、因为压力大所以不生孩子了,“自我”这个东西一旦根植于人们脑海里,不婚不育就是一个必然的问题,无论你中药西药,都不好使。
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些高生育率省份中,会出现广东省。广东是我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但生育率也位居前列,跟那些最不发达的省份挤在一起。广东虽然经济发达,但宗族观念、传统观念也是全国最浓厚的地方,那么多“靓仔”脖子上喜欢挂玉牌的现象就足以说明。
如果想提高生育率呢?目前来看,基本上没有办法,全世界都一样无解,可能只有哪天女人不用怀孕了,才能有所改善。 如果你不结婚、不生孩子,你认为最着急的应该是谁?我可以直接告诉你,还真的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一股更加强大的神秘力量。
最近这几年,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流国家的结婚率和生育率都在呈断崖式负增长,各国都使出浑身解数来刺激人们结婚生孩子,你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吗?原因可能完全不是你想象的样子。 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其实跟任何一种生物都是一样的,生存永远是第一法则,对于国家而言,对外需要建立稳固的国防系统,对内就需要整个社会的稳定性, 那么这跟结婚生孩子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
自古以来的王朝更替,在小学初中的知识就能知晓,整个华夏文明史,每一次更替都离不开男性,那么男性的存在是否就意味着威胁呢?又该如何区降低所有男性的威胁指数呢?随着近代世界文化交融,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使用相近的办法,那就是资源的平均分配。 但是,经济发展与平均分配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那该怎么办?如果在财富上无法实现平均分配,那么就将现有的资源来平均分配,这就是一种成本最低的降低男性威胁的最佳方案。 早在16世纪,古罗马就制定了一夫一妻的法规,这么做可以一举多得,堪称天才般的帝王之术。第一,绝大部分无论贫富的男性都满足了长期的性需求,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安定因素。第二,一夫一妻制可以大大提升整体的生育率,在那个以人多取胜的时代,国防也随之加强。第三,生了孩子之后,父母得养,父母老了之后,孩子需要反过来养父母,世世代代谁都别想躺平,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不断地给权贵阶层创造财富。而第四点才是最关键的,当一个男人结婚之后,有了妻儿,也就有了最大的软肋。 在很多经典影视剧中都有类似的桥段,那些十恶不赦之人最大的软肋恰恰是他的妻儿。一个男人不结婚,不生孩子,如果还很穷或者很有想法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变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无牵无挂,也就无所畏惧。这样的人一旦多了起来,社会的管理成本也就相应地变得越高,甚至其中的某些人还可能成为权贵们的隐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就是两个泥腿子在秦朝末期的反抗宣言吗?他们失败了,后来的太平天国获得了短暂的胜利,但他们居然把民间的男女分开,夫妻都不允许接触,仅凭这一点,就体现了他们的管理智商,也注定了他们必然快速失败。 那么有人会问,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不能让某些颜色产业合法化呢?这样不就可以实现性资源相对平均了吗?因为这玩意一旦合法化,就会存在更多的男性会选择不结婚的可能性。结婚彩礼多则十几二十万,房子最便宜也得几十万,但消费一次仅几百块钱时,从满足某项需求的角度而言,哪一个性价比更高,答案不言而喻。 更重要的是,结婚会带来吞金兽,但交易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没有吞金兽时,你就没有奋斗的动力,也不会存在软肋。所以,既要从制度上对性资源平均分配,又不能让人轻而易举地获得,这就是中庸之道的智慧。
其实我并没有物化女性的意思,在关于人性、社会学和管理学,有时候不去看点底层逻辑,你是很难看清楚其本质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关于结婚率和生育的问题是这么多国家的头等大事了吧?
最近这几年出生人口持续下降,自从全面二胎政策落实实施后,导致前期二胎需求集中释放。80后的这一代早已经提前透支了新生人口的增长,而如今的90后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现在养孩子成本的提高,导致出生率不断创新低。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每天忙着赚钱,仅有的一点时间就用来自己享受生活,哪有时间照顾孩子呢?毕竟,结婚和生孩子并不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 另外,虽然说现在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在逐渐提高,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但是抚养一个小孩子的成本也在迅速提高。
如今,养孩子已经变成了精养,养育孩子的成本急剧上升。产前检查、产后奶粉、婴儿衣服、尿不湿,以及孩子长大后对他的教育投入,都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决定是否要孩子也变成了越来越理性的行为,毕竟没有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做基础,根本无法承担养育孩子的花销。 其次,生育二胎需要家里更大的居住空间,也需要更多的人来照顾孩子。带过小孩的人都知道,带孩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初入职场几年的年轻夫妻来说,既要负担自己的工作,又要没日没夜地照顾小孩,非常辛苦。如果这时候没有双方老人的帮助,根本难以有生育二胎的底气和决心。而如今,现在多数80后和一些90后的父母已经慢慢年老,根本没有精力照顾小孩。 除此之外,还有目前居高不下的房价问题,让许多人不得不开始慎重考虑。
现在的80、90后,未来很有可能老无所养、老无所依,如果你觉得我在危言耸听,那说明你还没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养老的问题,或者畅享过自己的老年生活。我相信绝大多数80、90后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一是这件事本身就离自己非常遥远,二三十年后的事还用不着现在开始操心;二是看到周围的那些老年人,感觉以后自己应该和他们也差不多吧;三是也可能对自己的身体和财务条件迷之自信,觉得自己以后不会存在养老问题。 其实,很多人都存在一个思维习惯,就是用当下的生活经验去复制二三十年之后的生活。
比如你看到邻居王大爷,每个月6000多退休金,每天就是喝喝茶、种种花过得自由自在;隔壁李奶奶,前段时间生病住院,儿女不在身边,花了两三千块钱请了个护工照顾了一周,现在恢复得很好。所以,你退休以后的生活也会是这样吗?真的未必!因为大跨度的时间之下,经济、人口结构、社会文化等等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影响。 涉及到养老,我觉得就是两样东西:钱和人。
第一, 未来是否有足够的钱来给自己养老? 退休后可以拿多少钱?假设你现在月薪10000元,从毕业就开始干到退休,干了30年,这种情况下差不多退休后每个月能领5000元,如果你只干了20年就退休了,那差不多退休后每个月能领4000元(养老金替代率40%),但这是建立在社保是以真实工资的基础去交的。因为现在有很多的民营企业,社保的缴纳都是按照最低标准来交,因此,假设你干20年的话,退休后每个月实际上也就能领1000多一点,这还是在能顺利领到养老金的前提下。
因为还有一种可怕的情况,就是你有可能领不到养老金!这就涉及到我们的社保制度:现收现付制。也就是现在交社保的人,正在养现在领社保的人。那些每天喝着茶、跳着舞的爷爷奶奶们,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养。按说这种制度本身设计的没有问题,问题就出在现在出生的人口减少,而且在不断老龄化,交社保的人越来越少,领社保的人越来越多。 根据统计:2019年,2.65个年轻人养1个退休老人;到2027年,2个年轻人养1个退休老人;而到2035年,1.22个年轻人养1个退休老人。虽然国家也会每年往养老金账户拨款,奈何领的人多,窟窿是越来越大。《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我国养老金结余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然后就以坠落的姿态往下掉,预计在2035年消耗完毕。而2035年才正是80后开始步入退休阶段的时间点。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人口是金字塔形状,老年人少,年轻人多,因此在现有的社保制度下,养老金账户是越来越充裕。但是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和养儿防老观念的弱化,出生人口越来越少,人口结构开始呈现出倒三角形,交社保的人越来越少,领社保的人越来越多,这也直接造成了养老金的亏空。 所以,我们也可以看看这几十年养老的口号。“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养老不能全部靠政府”“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三个孩子就是好,不用国家来养老”……虽说这样的转变很讽刺,但这却是80、90后面临的现实。所以,不要高估自己能够领取到的养老金的额度。即便能顺利领取到,在现有的社保制度下,养老金的替代率也不足40%,这还没有考虑到几十年的通货膨胀对实际购买力带来的影响。
第二、未来有没有人来给自己养老?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自己的养老还是需要依赖于子女的照顾,但是目前的人口结构,可能注定了子女无法照顾家中的老人,即便是很想照顾,也无法放下手中的工作,要不然还要面临收入的大幅减少。比“有钱”更重要的是“有人”。如果没人,或者人很少怎么办?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享受到比较便宜的物业、保洁、保姆、快递等服务,那是基于人口红利之下,诞生的大量的劳动力才得以实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时间段,庞大的人口数量充分满足了当下保安、保洁、保姆等岗位的需要。所以,就目前社会的人口结构而言,该类服务的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力的服务成本也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日本也是一个老龄化的国家,它人口结构和三十年后的我们差不多。目前,在日本几乎各行业的人工费,价格都是上海的4倍以上。比如你去理发、请师傅安装个空调、请个钟点工等等,价格都非常高。虽然和上海相差很多,但日本的价格没有高估,上海的价格也没有低估,只是处于不同人口结构的阶段,造成的不同的平衡态而已。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数据,目前护理相关从业人员只有50万名左右,但是未来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到600万以上,并且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这一数据缺口还呈现扩大趋势。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无法预测三十年后80、90后的你们老了,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时,想请个护工或保姆照顾一下,需要支付多少费用,但如果仅依赖于可以预见能够领取的养老金的数量,同时还没有一定数额的存款或子女的照顾,想必是难以支撑自己安度晚年。也许有人会说:“到时候我可以直接去死。” 这种态度对于绝大多数人也不过是当下的嘴嗨罢了。
第三、那80、90后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呢? 首先,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就是:延迟退休。你延迟退休5年,等于你可以多贡献5年,国家少养你5年,从养老金消耗的角度上看,节省了10年。这是在不考虑延迟退休对寿命影响的基础上计算的。但是根据网传的寿命和退休年龄关系的截图(请大家切勿当真),65岁退休的平均死亡年龄只有66.8岁。等于说国家发了两年的养老金,你就死了,国家就赚大了。 如果说养老不能靠国家、不能靠制度。那现在的80、90后们,必然需要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趁着自己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开始准备。
我觉得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存钱。不是以现有的物价基础去判断该存多少钱。也许你现在1个月的收入可以购买2个月的保姆服务,然而同等的钱放到三十年后,你可能只能购买2周的保姆的服务。再加上通胀的影响,可能购买力会更低。但如果你存的确实足够多,一定还是可以安度晚年的。 社保养老金属于现收现付制,也就是用现在的年轻人交的养老金,养现在的老人;用将来的年轻人交的养老金养活将来的老人。养老金亏空,根源在于人口老龄化,人口抚养比越来越大。你现在交的社保给今天的老人养老,等到你老了,那个时候老年人比年轻人还多,养老金入不敷出,谁来养你的老?
据央视报道,2014年,全国就有3800万人放弃缴纳社保,占当时缴纳社保总人数12.67%,中国社科院副所长警告,3800万人弃保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如果将来弃缴的人数继续扩大,可能会导致养老金的缺口越来越大。同时他还分析,人们弃缴养老保险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对社保公平性的质疑,很多人觉得自己交了很多,领得却很少;第二是社保基金收益率不高,无法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 近日,民政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或人才市场,培育发展面向银发经济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2031年十年间,中国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退休潮”,每年有2000万人退休。统计局数据还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另据国家卫健委预测,到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据了解,在老龄化趋势下,要花钱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交钱的年轻人数量有限,只能靠有限的青壮劳动力缴纳养老金,出现“养不起老人”的现象是正常的。此外,老人的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养老金,很多老人养老颇感囊中羞涩。如果在总的分配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指望养老金,可能很难让老年人感到生活宽裕。
所以啊,各位80、90后的小伙伴们,养老这事儿真不能指望别人,还得靠自己早做打算。别再幻想着退休后能拿着高额养老金悠闲度日了,现实可能会给我们狠狠上一课。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时间不多了:到2035年重度老龄化降临前,要么掀起一场养老革命,要么坐视养老金体系在14亿人面前轰然倒塌。当00后开始在网上传播"缴纳社保是当代最愚蠢的投资"时,比经济危机更恐怖的信任危机已在暗流涌动。
不婚不育不是年轻人的叛逆,而是对僵化制度的无声控诉。我们需要一场关乎文明存续的刮骨疗毒——因为每个人终将老去,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资格善终。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儿,还是那句话,趁着现在还年轻,多赚钱、多存钱,为自己的未来多一份保障,这才是最实在的。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