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也有不同的选举方式,例如有“文科举”和“武科举”之分。
在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最重要的通道是科举制度。
而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朝代发展历程。
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也有不同的选举方式,例如有“文科举”和“武科举”之分。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唐朝继承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
相较于之前分类也更加细化,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代许多宰相都是进士出身。
武则天也很重视“武科举”的发展,选拔的标准主要也在“武功”和身体素质两方面考量。
在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历经重大变革。
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使得科举选拔更加规范化。
各级考试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人才筛选体系,为更多不同阶层的士人提供了入仕机会。
每次所录取的人数相较于之前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社会的读书风气。
但宋朝“重文轻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宋朝一直对武将不重视。
然而随着外交压力逐渐增加,宋朝不得不增强军事实力以求自保。
因此被迫开始重视武举考试,这时的武举考试主要分为武艺考试和程文考试。
其中,程文考试主要考察的是应试者对于军事战争的见解和军事战略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
包括对于《孙子兵法》、《司马》等兵书内容的熟悉程度。
武艺考试则是武举考试的重头戏,能够直接反映应试者的骑射方面的能力。
这样选拔出的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较为平衡,为宋朝的军事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储备。
明朝初期,朱元璋打下了天下。
由于跟随征战的武将数量颇为可观,人才出现饱和。
这就导致虽然朱元璋提出重视武举制度,但实际上并没有多余的职位选拔新人。
其实朱元璋对于武官集团权力过大也深感忧虑,担心其过度膨胀会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和赵匡胤类似,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朱元璋希望通过让武将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来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控制武官集团权力。
然而这些举措也使得武举制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也正因此,武举的地位相较于文举明显偏低,参加武举考试的人极少。
就算成功在武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之后大多担任的也只是中下级官员。
当时重文轻武的思想盛行,文举被视为正途,在社会上享有更高的尊崇地位。
而明宪宗时期严格的策问考试,更是对武举人才选拔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使得许多有能力者被拒之门外,进一步加剧了武举在地位、人才储备等方面与文举的差距。
由此可见,虽然同为科举制度,武举考试的发展历程远远没有文举考试的发展顺利。
来源:晓华历史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