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地之道,以一气而化万象。古圣观天察地,立极推演,乃成阴阳、四时、五行、六气之论。此非玄虚之谈,实乃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所得之自然律则。其理深奥精微,统摄天地人三才,为中医理论之根基,亦是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今谨依《黄帝内经》及古天文学理论,试析其
天地之道,以一气而化万象。古圣观天察地,立极推演,乃成阴阳、四时、五行、六气之论。此非玄虚之谈,实乃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所得之自然律则。其理深奥精微,统摄天地人三才,为中医理论之根基,亦是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今谨依《黄帝内经》及古天文学理论,试析其义。
一、阴阳:天地之总纲,万物之根本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未分之时,混沌一气;既分之后,轻清者阳升为天,重浊者阴降为地。故《内经》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地交感,阴阳互根,乃生万物。
古天文学中,阴阳体现为日月运行、昼夜更迭。《周易》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太阳为阳之极,太阴(月亮)为阴之宗。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其迟速盈亏皆阴阳消长之象。天为阳,其气下降;地为阴,其气上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故《灵枢·营卫生会》言:“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阴阳非僵死之概念,而是动态平衡之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如白昼中之黄昏(阳中之阴),黑夜中之黎明(阴中之阳)。《素问·金匮真言论》详述平旦、日中、合夜、鸡鸣四时阴阳之变,揭示一日之中阴阳气血流注规律。此乃古天文学与医学交融之明证——通过观测日躔月离、星辰方位,古人不仅制定历法,更推演出人体气血运行节律。
二、四时:阴阳之节律,生长收藏之序
四时者,春夏秋冬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四时之形成,根本在于地球绕日公转所致阴阳二气之消长变化。古人立表测影,观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柄指东方为春,南方为夏,西方为秋,北方为冬,此即“斗建”之法。
春为少阳,阳气初生,万物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为太阳,阳气隆盛,万物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为少阴,阳气始收,万物成熟,“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冬为太阴,阳气潜藏,万物蛰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四时更迭,实为阴阳二气周期性盛衰之体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更将四时法则应用于诊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四时之理,不仅指导农事,更深植于中医养生、辨证、用药之中,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依据五行生克,提出五脏应四时之治法。
三、五行:阴阳之演化,万物之分类
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也。《尚书·洪范》释其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非指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动态功能属性,是阴阳交互作用下产生的五种运动趋势。
古天文学中,五行与五星相应:《史记·天官书》载,岁星(木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太白(金星)、辰星(水星)五星运行,影响天地之气。五行更与方位、季节相配:东方木主春,南方火主夏,中央土主长夏,西方金主秋,北方水主冬。如此,时空、气候、物候皆统摄于五行框架之中。
《黄帝内经》将五行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忧恐)等相配,构建了天人相应的系统模型。五行生克乘侮之理,揭示了人体内部及其与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关系。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言:“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生克之中,维持着整体和谐;乘侮之变,则揭示了病理传变规律。
四、六气:三阴三阳之化,气候变迁之常
六气者,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也。此三阴三阳之上,各配五行属性,乃形成六种自然气候特征。需明确:六气为本气,是正常气候;若太过不及,则成六淫邪气。
六气理论根源于古天文学之“气化”观念。古人观测到,由于地球公转及自转,天地间阴阳二气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会呈现出六种状态:《素问·天元纪大论》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即根据阴阳含量之多少,分为太阳(三阳)、阳明(二阳)、少阳(一阳)、太阴(三阴)、少阴(二阴)、厥阴(一阴)。
六气与地支化气相结合,形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等复杂气候推演系统。其中,“司天”主管上半年气候,“在泉”主管下半年气候,逐年轮转(如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主气反映常年气候规律(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等),客气则反映年度气候异常。通过分析客主加临(客气与主气相互作用),可判断该年气候正常与否及疾病流行趋势。
《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医生必须掌握当年司天在泉、客主加临情况,才能准确把握疾病性质。如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则全年寒气偏胜,多病寒症;若遇客气亦为寒水,则寒甚,当用热药。
五、阴阳、四时、五行、六气之贯通
阴阳、四时、五行、六气并非孤立概念,而是层层展开、相互贯通的整体。
阴阳为总根源,一动一静,化生四时: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此处“太阴”与六气中“太阴湿土”概念层次不同)。四时之中,阴阳含量不同,故产生生长收藏之异。
五行则是阴阳在四时中运行的具体表现:春木主生,夏火主长,长夏土主化,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五行将四时气候、物候特征进一步分类细化。
六气则是在四时框架下,对气候的更精细划分。它将一年分为六步(每步约60.875日),每一步由一气主导:初之气厥阴风木(大寒至春分,阴尽阳生)、二之气少阴君火(春分至小满,阳气渐长)、三之气少阳相火(小满至大暑,阳气鼎盛)、四之气太阴湿土(大暑至秋分,湿气蒸腾)、五之气阳明燥金(秋分至小雪,燥气主令)、六之气太阳寒水(小雪至大寒,寒气凛冽)。如此,六气既符合实际气候变迁(如春多风、夏多火、长夏多湿、秋多燥、冬多寒),又体现了三阴三阳之消长转化。
由此可见,从阴阳→四时→五行→六气,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理论展开过程。其核心始终是“天人相应”——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宇宙,天地之变化必然影响人体。《灵枢·岁露论》直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六、古天文学与医学的交融:仰观俯察以明人事
上述理论并非凭空想象,皆源自古人精密的天文观测与实践验证。
《黄帝内经》多次提及“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古人立圭表测日影,确定冬至、夏至等节气;观北斗辨四季,察二十八宿度数的移;记录五星运行轨迹与光色变化……所有这些天文数据,最终都转化为医学理论。
例如,通过测量日影最长最短(冬至夏至),确定了阴阳极变之理;通过观测月亮盈亏周期(朔望月),认识了人体气血盛衰节律(《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月郭空,则肌肉减”);通过木星十二年公转周期(岁星纪年),发展了五运六气学说……
尤为重要的是,古天文学将天空划分为九宫八风、二十四山向等方位体系,与气候、疾B传播相联系。《灵枢·九宫八风篇》详细记载了“太一移日”(冬至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及来自不同方位的“实风”“虚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种将空间方位与时间、气候、B候相统一的思维,极具中国特色。
七、结语:天地人三才之道
“天地有阴阳、四时、五行、六气”,此言概括了中国传统自然哲学之核心。其以气一元论为基,以阴阳为纲,通过四时、五行、六气等模型,构建了一个时空统一、动态平衡、天人相应的宇宙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天文学与医学水乳交融:观天之文,以察时变;究地之理,以知物候;通人之性,以明病机。其目的非为满足抽象思辨,而是为了“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最终达到“治未B”、康济群生的实用目的。
此理论体系,迥异于西方还原论思维。它强调整体、关系、动态与功能,主张顺应自然而非征服自然。在当代科技高度发达却面临生态危机、慢性病肆虐的背景下,重温和弘扬这一古老智慧,或许能为人类未来提供宝贵启示。
天地之道,至诚无息;医易之理,微显阐幽。欲究其极,唯在潜心体察、知行合一而已。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