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丽江苏建设是江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做示范”的重要任务。建设美丽江苏,涉及山、水、林、田、湖、草等方方面面,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
美丽江苏建设是江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做示范”的重要任务。建设美丽江苏,涉及山、水、林、田、湖、草等方方面面,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感受美、创造美、维护美的美育素养,倡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江苏之美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之地。
科学规划,构建美丽江苏生态格局。国土空间规划是建设美丽江苏的战略布局与科学指引,关乎江苏长远发展与生态格局构建,需要以前瞻性眼光与智慧,深入研究江苏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特质,依据“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念,着力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在城市规划中,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要素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科学布局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乡村规划中,要注重田园风貌的保护与乡村特色的彰显,保留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等江南水乡韵味,使乡村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使乡村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既促进农民增收,又避免过度开发对乡村生态的破坏。加强跨区域国土空间协同规划,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要在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等方面加强协作,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守护长江生态廊道,打造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发展样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与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协同推进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生态环境共建共享,让美丽江苏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得到拓展与升华,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江苏智慧与力量。
协调配合,携手美丽江苏发展建设。建设美丽江苏,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行各业的“建设者”,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携手共进,协调配合,共同诠释和践行对美丽家乡建设的担当。要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为自然资源保护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提供坚实保障;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加快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从源头上把控生态环境质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需要企业家们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保技术研发投入,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与污染物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循环发展;积极参与生态修复、环保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建设美丽江苏中展现担当作为。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环保志愿者们要深入社区、学校、乡村,传播环保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组织义务植树、垃圾分类宣传、湿地保护巡查等环保实践活动,激发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与积极性,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公众的行动自觉。人民群众是美丽江苏的最终受益者,也是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不但要践行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节约水电等日常小事,还要参与监督举报环境违法行为、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诠释对美丽江苏的向往与守护,将每个人的点滴之力汇聚成建设美丽江苏的磅礴力量。
传承创新,书写美丽江苏多彩故事。美丽江苏不仅在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还在于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江南古镇、小桥流水、传统村落、民间非遗,传承着古老的建筑技艺、民俗文化、历史掌故;青石板条、雕花窗棂、传统节庆等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延续着江苏的文化脉络;六朝文博、民国建筑、红色文旅、名人故居,续写着一代代历史名人和革命志士在江苏大地留下的动人故事、感人事迹和革命精神。江苏有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徐州、淮安等1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数十座历史文化名镇,遍布着千百计的作家、艺术家、历史学家、非遗传承人,美丽江苏需要他们在各自领域、以各自方式研究和书写各自的“美丽故事”。新时代,江苏的“文化人”更要以积极的创新精神,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文化,创造出更显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以新颖的形式传播江苏文化,让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使美丽江苏更具内涵、更有灵魂,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向未来。
筑牢防线,夯实美丽江苏坚实根基。自然资源是江苏大地的瑰宝,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构成。江苏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的工作者,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切实筑牢自然资源保护的坚实防线。持续强化对土地资源的监管和把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确保江苏耕地面积稳中有升、提质增效。持续强化对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通过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一系列举措,让曾经饱受污染困扰的河湖塘堰重焕生机。持续强化对森林资源的呵护与管养,推进大规模植树造林行动,使宜林荒山荒地应植尽植,同时严厉打击非法砍伐、侵占林地行为,使全省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持续强化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修复,通过退渔还湿、湿地补水、栖息地恢复等措施,为丹顶鹤、麋鹿等珍稀动物提供广阔安全的栖息繁衍空间。通过严格监管和守护,为美丽江苏奠定坚实根基,让生态之美成为江苏最鲜明的底色。
营造氛围,提升美丽江苏感知能力。“美丽江苏”之于我们每个“江苏人”,不但需要发现美的眼睛,还需要感受美、理解美的心灵,更需要传递美、爱护美的责任。必须在加强建设的同时强化美学教育,提升江苏民众的美育素养。要为美学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省内大专院校和各地中小学校要尽可能开设美学课程,普及美学基础教育;各类文化机构、艺术团体要积极开展美学活动,传播美的理念;各级宣传机构和媒体要通过宣传报道、艺术作品展示等方式,介绍美学知识,提升民众审美水平。通过持续不断的美学教育,培育江苏民众感受美、热爱美、维护美的“美丽能力”,使美丽江苏不仅是自然美、生态美,还是一切外在的物化美与人们内在的心灵美的互动,成就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高度融合的江苏典范。
来源:群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