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5日上午9:00,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公布了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公布后的首次增补和勘误名单。同时,部分应邀来宁参加“赤子丹心·烽火侨魂”江苏侨界弘扬抗战精神主题宣讲活动的中外嘉宾,集体凭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战场上牺牲的中外抗日航空英烈。一批由抗日
9月5日上午9:00,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公布了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公布后的首次增补和勘误名单。同时,部分应邀来宁参加“赤子丹心·烽火侨魂”江苏侨界弘扬抗战精神主题宣讲活动的中外嘉宾,集体凭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战场上牺牲的中外抗日航空英烈。一批由抗日航空英雄烈士后人捐赠的抗战文物史料也在活动集中亮相。
参加当天活动的有美国飞虎队创始人陈纳德将军外孙女嘉兰蕙(Nell Chennault Calloway)及重外孙女罗宾斯(Robin Calloway Meadows),抗日航空英烈鲁美音侄孙、著名抗战史料捐赠人、美籍华人鲁照宁,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陈端纮侄孙陈钢。
中外嘉宾参观了“同盟作战 记忆永恒——美国援华历史专篇”,在展厅内的陈纳德雕像前,嘉兰蕙与外公深情“对望”。随后,一行人员前往航空烈士公墓,向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三鞠躬,敬献鲜花,并来到补刻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的名单墙前献花。
增补14人勘误62人,抗日航空英烈名录总人数达到4313人!
据了解,此次一共增补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14人,勘误或补充信息62人。新增14人名单全部镌刻于美国籍英烈Z5号碑,其中12人来自杜立特中队,12人的名单由浙江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提供。另外两名美国援华航空队员的资料则由海外人士提供。经过资料查证比对与专家组审核,他们都是在中缅印战场上为抗击日本法西斯而牺牲,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符合补刻条件。
抗馆研究人员介绍,“杜立特突袭”(Doolittle Raid)是二战史上一次重要的盟军军事行动,也是抗战期间中美两国军事合作的典范。1942年4月18日,美国陆军航空队杜立特中队16架B-25轰炸机对日本本土重要军事目标成功实施空袭后,除其中一架轰炸机由于燃料消耗过大降落在苏联外,其余15架飞越东海,按原定计划来到中国。
由于行动前被日军巡逻艇发现,杜立特中队不得不提前起飞,导致燃料提前耗尽。再加上联络不畅导致地面指引没有及时到位,中队飞机只能在飞抵陆地后进行迫降,相继坠毁在浙江沿海和浙皖闽赣四省交界的山区。全部75名机组人员中,3人因重伤或溺水而丧生,两架轰炸机上的8名机组人员被俘,其余64人全部被中国抗日军民营救后脱险。
中国军民救助杜立特中队飞行员(美国空军博物馆图片)
获救杜立特中队飞行员在衡阳空军招待所合影(美国空军博物馆图片)
其中3号机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一处山坞附近坠毁,机械师/机枪手利兰·法克托(LELAND DALE FAKTOR)因跳伞不及当场坠亡。6号机迫降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爵溪镇牛门礁的海面上,投弹手威廉·迪特尔(WILLIAM J.DIETER)和机械师/机枪手唐纳德·菲茨莫里斯(DONALD E.FITZMAURICE)不幸溺亡,机长迪安·霍尔马克(DEAN EDWARD HALLMARK)、副驾驶罗伯特·米德尔(ROBERT JOHN MEDER)等3名机组成员被日军俘虏。16号机在南昌日占区迫降后,包括正驾驶威廉·法罗(WILLIAM GLOVER FARROW)、机械师/机枪手哈罗德·斯帕茨(HAROLD A.SPATZ)在内5名机组成员全部被俘。
6号机机组成员。该机组有三名飞行员被俘。(美国空军博物馆图片)
16号机机组成员。该机组五名飞行员全部被俘。(美国空军博物馆图片)
1942年8月28日,8名被俘杜立特队员被日军审判,迪安·霍尔马克、威廉·法罗和哈罗德·斯帕茨3人被判处死刑并于10月15日在上海郊外一处公墓被枪决。另外5人则被囚禁,他们在狱中遭到残酷迫害,1943年12月11日,罗伯特·米德尔因长期遭受迫害死于南京监狱。
1945年9月24日《巴尔的摩新闻邮报》刊登了日军在南京监狱残酷迫害杜立特中队被俘队员的报道。
在被营救脱险的杜立特队员中,有一部分后来重返中缅印战场投入对日作战。5号机尤金·麦克格尔(EUGENE FRANCIS MCGURL),11号机梅尔文·加德纳(MELVIN J.GARDNER),12号机奥默·杜奎特(OMER ADELARD DUQUETTE),3号机罗伯特·格雷(ROBERT MANNING GRAY)先后牺牲于驼峰航线,10号机小乔治·拉金(GEORGE ELMER LARKIN,JR.)在印度阿萨姆附近执行作战任务时牺牲。
中国军民积极救助杜立特队员的行为激怒了日军。杜立特行动后的三四个月内,日军对浙江衢州机场大肆轰炸,并发动浙赣战役,对浙江、江西两省进行大规模扫荡,约25万中国平民被屠杀。日军关东军驻哈尔滨的731部队和驻南京的1644部队参战,使用细菌武器迫害我国军民,犯下累累罪行。
此次补刻的另外两人,一位叫罗伯特·霍伊尔·厄普邱奇(ROBERT HOYLE UPCHURCH),由烈士的同乡Stuart Schulte先生提出申请。他在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邮件中写道:“厄普邱奇中尉来自北卡罗来纳州摩尔县。他1944年第一次执行抗击日本人的任务时,在湖南省桂东县牺牲。他的遗体直到2006年才被确认,随后被运回美国,中国大使馆人员参加了仪式。”
在桂东县三台山公园,建有“盟军美籍飞行员罗伯特·厄普邱奇之墓”。碑文记载,1944年10月6日,日本战机入侵湘南,飞虎队战机起飞迎击。一架P-40N战斗机在空战中遭重创,坠毁在桂东县的八面山上,飞行员壮烈牺牲。桂东人民隆重安葬了英雄,并时时祭扫悼念。因为这段历史,桂东县与美国摩尔县、湖南省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先后缔结友好关系。
纪念馆研究人员综合比对了美方的档案记录,与国内相关部门的事迹报道,确认了这位英烈的事迹。
另一位埃德蒙·鲍尔斯(EDMUND J.POWERS)的资料由一位加拿大华人李勇提供。他在邮件中表示,一位美国医生同事曾向他提起过自己的外公在抗战时去了中国,在第10航空队服役,主要执飞中国(昆明)和印度之间的航线。1944年11月11日在一次空难事故中牺牲在印度的一个机场,时年23岁。
根据相关网站资料显示,埃德蒙·鲍尔斯中尉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州,在第10航空队第7轰炸机大队第 493轰炸机中队服役。1944年11月11日,埃德蒙·鲍尔斯驾驶一架B-24J飞机从印度的机场起飞时,一个轮胎出现爆胎,飞机在跑道尽头坠毁,机上所有人员不幸遇难。埃德蒙·鲍尔斯在牺牲前完成了35次在中缅印战区的飞行任务。
研究人员找到了当年的相关报纸报道,佐证了这位英烈牺牲的事迹。
此次,还有62名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的信息得到勘误或补充。62人中,大部分是姓名拼写或牺牲日期错误,也有一部分是职务拼写或缩写不规范。中外嘉宾在这些英烈碑前一一驻足观看,对中方尊重历史、还原英烈信息的举措表示赞赏。
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在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公布后,海内外各界人士和机构积极提供资料,结合馆方历年研究成果,经过多渠道查询和严谨考证,整理出此次增补和勘误的名单。在此次增补后,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总人数达到2605人,各国抗日航空英烈名录总人数达到4313人。今后,馆方也将持续开展此项工作,期待更多的英烈事迹被发现。
油画、报纸、烈士日记……一批珍贵受捐文物史料反映抗战岁月
凭吊仪式后,在“正义之神”雕像前,进行了捐赠文史资料的展示和介绍。嘉兰蕙及3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后人分别介绍此次捐赠的抗战文物史料。
嘉兰蕙此次带来的是一幅“驼峰空运”主题油画。她深情讲述,这是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也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要部分,因为这条航线提供了大量的燃料、武器、士兵等战略资源。在驼峰航线上,丧生的飞行员比幸存下来的人还多,在长达42个月的时间中,驼峰航线以高昂的人员和飞机损耗向中国运送了约70万吨物资。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总队印中联队于1944年1月29日被富兰克林·D·罗斯福授予总统单位嘉奖,这是此类奖项首次颁发给非战斗组织。
鲁照宁先生此次共向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捐赠文物史料32件(套),包括报纸、照片、徽章以及反映抗战胜利主题的明信片、纪念封、方巾等。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一张1945年8月9日的Hump Express(《驼峰快讯》报)和3张杜立特与儿子小詹姆斯·哈罗德·杜立特的原版新闻图片。
Hump Express由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总队印中联队发行,该份报纸以醒目的“Atomic Bomb Devastates Nippon City(原子弹摧毁日本城市)”作为头版头条,报道了美国用新式武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的情况。此外还有大量驼峰空运的实时报道,其中一篇写道:8月1日,5327吨物资被运往中国,无一损失。
3张由美国媒体拍摄的新闻图片分别记录了1941年3月18日杜立特见证儿子宣誓加入美国陆军航空队;1944年5月20日小杜立特在南太平洋战场表现出色获得杰出飞行十字勋章,杜立特亲自为其佩戴勋章;1945年10月17日杜立特夫妇驾驶一架B-25轰炸机前往俄亥俄州代顿市Wright空军基地看望在此服役的儿子后,留下珍贵合影。小杜立特追随父亲的脚步,在二战期间加入美国陆军航空队,成为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后在1958年试飞新机时不幸失事,年仅37岁。
一张鲁照宁从私人藏家手中购得的小幅照片背面用英文写着“1945年9月,日军士兵在南京机场巡逻”。鲁照宁介绍,这张照片的背景是数架美军C-47运输机,他们当时承担运送中国战区受降人员到南京接受日本投降的任务,是中国战区受降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物证。
一枚美国发行的20位美国二战英雄系列纪念信封,鲁照宁捐的这一枚是专门纪念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的。邮戳日期是1944年4月3日,上面写着20位二战英雄不分种族、宗教信仰和肤色。
此次鲁照宁捐赠的文物,还有多件反映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的实物。其中有美国、菲律宾、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发行的明信片、纪念信封和首日封,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居民手工刺绣赠送给美国军人的纪念方巾等等。
陈端纮英烈侄孙陈钢远道而来,将陈端纮在抗战时期写下的日记等珍贵文物史料捐赠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陈钢说,1917年1月4日陈端纮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陈端纮放弃测绘局工作,立志从军,于1938年5月报考航校第十三期,投身抗战。1942年,他在飞虎队帮助下赴美受训,由于技术优秀,被留用为教官考试官。但是,目睹家国蒙难,1944年陈端纮强烈请愿回国参战,升至空军第三大队第八中队中尉三级飞行员。1945年4月10日,陈端纮奉命出击河南老河口(今属湖北)一带日军,被敌地面炮火击中,壮烈牺牲。
陈端纮生前写下诸多日记,也喜欢谱曲作词。这本日记是1939年至1940年间,他在军校时写下的。翻开日记,能够看到一位爱国青年求学、参军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在日记中,陈端纮写下一首《长空曲》:“好男儿齐在空军中,献身报国最光荣,勇于赴死长空任纵横……”1939年7月7日,在七七事变两周年之际,陈端纮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应如何努力,才能对得起国家同胞及自己。”除此之外,陈端纮还将航校的生活、训练以及世界时局形势等内容写进自己的日记中。
抗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馆方征集到的首件陈端纮英烈遗物。日记中,陈端纮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局势紧密结合,透过日记,能够看到一位热爱体育、读书与生活的青年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勇气。对于中国空军抗战中的个体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来源:工院记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