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上海外高桥造船交付第600艘船舶,22年间累计完工量达10202万载重吨。从首艘15万吨FPSO到国产大型邮轮,这家船厂把中国造船业的“跟跑者”标签撕得粉碎,硬生生在全球重工领域砸出了一片天。
2025年8月,上海外高桥造船交付第600艘船舶,22年间累计完工量达10202万载重吨。从首艘15万吨FPSO到国产大型邮轮,这家船厂把中国造船业的“跟跑者”标签撕得粉碎,硬生生在全球重工领域砸出了一片天。
有网友说,以前总觉得“中国制造”就是“量大便宜”,直到看到外高桥造的船能扛住北极航线的冰压强,才明白啥叫“质量硬到能当教科书”。还有人刷到港口直播,发现欧美码头里10艘船里有3艘挂着“外高桥建造”的铭牌,这存在感比某些国际大牌还强。
去船厂参观时,最震撼的不是30层楼高的龙门吊,而是车间墙上贴的“误差不超0.5毫米”的红色标语。要知道,船舶焊接时哪怕差1毫米,航行时就可能多烧几吨油。外高桥的工人拿着激光尺反复量,为了降油耗改了上百版设计,这种“跟自己较劲”的狠劲,才是中国造船业的底色。
全球好望角型散货船市场,外高桥占了16.7%的份额。这意味着每6艘跑国际航线的散货船,就有1艘是“上海造”。能拿下这个份额,靠的不是低价抢单,而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就像他们自主研发的17.5万吨散货船,比同类型船油耗低8%,光这一项每年就能帮船东省上千万元油费。国际船东不傻,谁的船能赚钱就订谁的,这才是真本事。
最让人提气的是国产大型邮轮。以前这活儿被欧洲船厂垄断,人家连图纸都不卖给我们。外高桥花了8年攻关,5年建造,硬是把300万个零件拼成了“爱达·魔都号”。2024年首航至今,35万人次游客登上这艘船,甲板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现在第二艘“爱达·花城号”正在建造,从入坞到起浮只用9个月,速度比欧洲船厂快了40%。
订单排到2029年底不是偶然。去年外高桥接了35艘新船,今年上半年又拿下8艘万箱级集装箱船订单。这些船不是“大路货”,而是全球最新一代的节能船型。比如刚交付的风帆助推油轮,靠风力辅助航行,一年能少烧3000吨燃油。国际海事组织盯着碳排放,中国船企早就提前布局,这种“比别人多想一步”的敏锐,让我们在绿色造船赛道上甩下了不少对手。
有人说造船业是“国之重器”,这话没错。但重器不是喊出来的,是一锤子一扳手敲出来的。外高桥的车间里,老工人带着00后徒弟练焊接,手上的茧子比工具还厚。他们不聊什么“弯道超车”,只说“每天进步1厘米”。这种脚踏实地的劲儿,才是中国制造业真正的底气。
从“造得出”到“造得精”,中国造船业用22年走完了别人半个世纪的路。下一个600艘,我们能看到更多“中国标准”改写全球重工规则吗?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来源:柳运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