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不声不响的“热浪”,正在某些地方悄悄蔓延。不是那种夏天晒得人冒烟的热,而是一种让人发冷、发烧、浑身酸痛的热。
一场不声不响的“热浪”,正在某些地方悄悄蔓延。不是那种夏天晒得人冒烟的热,而是一种让人发冷、发烧、浑身酸痛的热。
基孔肯雅热,这个名字听着有点拗口,但它带来的麻烦可一点都不含糊。
最近有消息说,又有新增病例。不少人皱眉:这不是“热带病”吗?咱们离得挺远的,至于操这个心?
别急着翻篇,这个病毒的传播方式,比你想象得更“接地气”,而且它的“隐形传播者”——人群中那些不发病但有病毒的人,正是最让人防不胜防的。
在我们和平小区的夕阳红广场上,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谈起这个病,语气里都是一股子不确定和担忧。“听说是蚊子咬出来的”“是不是跟登革热差不多?”“是不是发烧几天就没事了?”
这些问题,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今天咱们就换个方式,把这个病“剖开揉碎”地说清楚,说给咱们的父辈、叔婶、阿姨听,别被那些复杂词绕昏了头。
别让“发烧”蒙混过关,基孔肯雅热到底是啥?
如果说登革热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那基孔肯雅热就是“穿着睡衣的狮子”。它常常以轻描淡写的姿态出场,可一旦咬住你,留下的后遗症可不轻。
这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伊蚊(特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你可能不认识这些蚊子的“身份证”,但它们的真面目,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白腿蚊”,在夏天最活跃。
中招后最常见的症状是:突然高烧、关节疼痛、头痛、皮疹、肌肉无力,有些人后期甚至会出现关节僵硬或疼痛持续数月,这就有点像类风湿性关节炎了。
但最棘手的是,有一部分人,感染后几乎没症状,或者症状轻得像是吹过脸的一阵风——这群人,就是“病毒搬运工”,他们自己没事,却能让别人有大事。
“看不见的敌人”才最狠,携带者难辨是重点
基孔肯雅热最难防的地方,不在于它多毒,而在于它难识破。你看一个人不咳嗽不发烧,精神头还挺好,谁能想到他体内可能正藏着病毒?
研究显示,约有15%—30%的感染者是无症状的,但他们血液中的病毒量仍然足以让蚊子“打包带走”,再转送给别人。
想想看,在一个小区里,如果有这么几位“静默携带者”,再加上蚊子如织,那传播速度……就像是火柴点到了干柴堆。
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本身就属于高风险人群。一旦被病毒盯上,不仅恢复慢,甚至可能引发持续性关节炎、慢性疼痛等后遗问题,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遇到“这4类人”,建议保持距离
不是说要冷漠,而是要有“健康的距离感”。有些人身上,确实“风险系数”更高。比如:
首先是刚从疫区回来的人。哪怕他说“我没事”,但潜伏期可能还没过完,病毒就在他血液里潜伏。
其次是频繁被蚊子叮咬的人。这类人可能是蚊子的“最爱”,如果他已经感染,再被蚊子叮一下,很可能成为“病毒中转站”。
第三是体质虚弱、易感人群。他们自身免疫力低,若染上病毒,极可能成为“重症候选人”。
最后是喜欢在花草堆或阴湿地待着的人。
别误会,不是说他们有问题,而是他们更容易接触到滋生蚊子的环境。
并不是要你见人就躲,而是当你知道有人属于这些类型,又恰逢当地有病例报告时,就该提高警惕,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尤其是身体接触。
“一个蚊子引发的连锁反应”,防蚊比防人更重要
在防控这类疾病时,防蚊子,永远是第一位的。你可能觉得自己家干净得很,哪来的蚊子?但你有没有注意到:空花瓶、塑料桶、洗衣机底部、饮料瓶盖……这些地方,只要有点积水,蚊子就能孵化。
伊蚊的繁殖速度快得惊人,一只雌蚊一次可以产上百个卵,而且卵能在干燥环境里存活数月。一遇水,就“复活”。所以,别以为倒掉水就万事大吉,要彻底清理干净积水容器,并保持干燥。
另外,穿长袖长裤、使用蚊帐、喷洒驱蚊液这些老法子,依旧是有效的。尤其在清晨和傍晚,那可是蚊子最活跃的时候,千万别“赤膊上阵”。
不是高烧就是重病,别被“发热恐惧”带偏了理解
很多人一听说“发烧”“病毒”,就脑补成“非典”“新冠”,神经绷得紧紧的。其实,基孔肯雅热的致死率极低,多数人可以在一两周内自行恢复。
但是,它的后遗症才是拖人的地方,尤其是关节的长期慢性疼痛。
有研究指出,超过一半的基孔肯雅热患者,在感染后半年内仍有不同程度的关节不适,这对老年人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所以,这不是“有病扛两天就过去”的小感冒,别轻敌。
“热带病”不再遥远,气候变化给它开了绿灯
以前我们总觉得这些病离我们十万八千里,但气候变化正在打破地理边界。蚊子的活动范围逐年扩大,曾经只在热带、亚热带活跃的伊蚊,如今也能在温带城市安家落户。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频繁,病毒也就“搭顺风车”来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据可查的现实。基孔肯雅热曾在某地短短几个月内爆发上百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再加上蚊媒防控难度大,社区管理又不到位,病毒传播就像脱缰野马,拉都拉不住。
写在最后的话
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看得见的事,但更多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基孔肯雅热就是这样一个隐形的对手。它不吵不闹,却能造成长久的影响。
别让“我以为离我很远”的心态,成为你疏忽健康的借口。
面对蚊媒疾病,主动防范,永远胜过被动应对。愿这个夏天,大家都能健健康康地跟家人跳广场舞、下象棋、晒太阳,而不是窝在床上与病毒“拉锯战”。
参考文献:
[1] 冯云,张海林. 中国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和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2025,25(5):582-587. DOI:10.13604/j.cnki.46-1064/r.2025.05.09.
[2] 刘晶晶. 基孔肯雅热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D]. 四川:四川大学,2023.
[3] 赵锦,刘如春,陈水连,等. 中国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关键控制措施效果模拟[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1):1253-1257.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5.11.014.
来源:外科袁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