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呼——”一阵秋风掠过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的梁峁,漫山的荞麦花便跟着“动”了起来。粉白的花瓣像撒在黄土坡上的碎月光,层层叠叠铺向远处,风里裹着淡淡的荞麦香,混着农户们的谈笑声,把秋日的乡村酿成了最鲜活的画。
“呼——”一阵秋风掠过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的梁峁,漫山的荞麦花便跟着“动”了起来。粉白的花瓣像撒在黄土坡上的碎月光,层层叠叠铺向远处,风里裹着淡淡的荞麦香,混着农户们的谈笑声,把秋日的乡村酿成了最鲜活的画。
荞麦花海。周大慧/摄
9月的五字湾村,3600亩梯田里,荞麦穗正沉甸甸地垂着。66岁的刘平小蹲在田埂上,指尖轻轻拨过一株荞麦,穗子上的露珠沾了满手:“你看这颗粒,今年准是好收成!”他手掌摊开,饱满的荞麦粒泛着浅褐色的光,“以前这坡地‘跑土又跑水’,种荞麦亩产也就180斤左右。现在改了梯田,又用了滴灌技术,去年亩产就达到240斤左右了,今年说不定还能更高!”说话间,远处的农机缓缓驶过,车轮碾过田埂的“突突”声,和风吹荞花的“沙沙”声,凑成了田里的“丰收序曲”。
曾经贫瘠的坡地经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集雨灌溉设施建设,如今连片种植的荞麦、谷子等小杂粮长势喜人。布尔洞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大海介绍,通过坡耕地改造,荞麦亩产从过去的150-190斤提升至230-260斤,村集体种植的1200亩小杂粮预计年收入突破200万元。
荞麦花海。周大慧/摄
这一转变得益于准格尔旗实施的“三园、三基地、六大特色产业”战略。沙圪堵镇作为国家级小杂粮核心种植区,已建成3万亩标准梯田,2025年准格尔旗小杂粮种植面积扩大至5万亩。通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广抗旱品种和“滴灌+覆膜”旱作技术,实现亩均增产150公斤,年产值近亿元。
在沙圪堵镇农特产品直播展销平台,农户李大姐正通过镜头展示收获的荞麦。“现在我们的荞麦不仅能磨面,还能加工成苦荞茶、荞麦米,通过电商卖到全国各地。”她身后的仓库里,一袋袋包装精美的小杂粮等待发往北京、上海等地。
稷香商标认证。图片来源:沙圪堵镇
这种转变源于沙圪堵镇构建的“生产加工-品牌营销-实店体验-电商销售”全产业链模式。当地培育的“美稷”品牌小杂粮通过绿色认证,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布尔洞沟村合作社与企业签订订单农业协议,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荞麦,带动周边10个村社发展规模化种植。
沙圪堵镇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图片来源:沙圪堵镇
值得一提的是,荞麦产业还衍生出独特的饮食文化。沙圪堵镇的传统美食“碗托”,正是以本地荞麦为原料,经手工揉浆、粗瓷碗蒸制而成。肖汉章夫妇经营的碗托作坊,三十多年来用一碗碗劲道爽滑的荞麦美食,撑起了整个家庭的生计,也见证了小杂粮产业的变迁。
碗托。杨哲/摄
荞麦花海不仅是农业景观,更成为乡村旅游的新热点。沙圪堵镇依托“美稷”品牌,开通了乡村旅游专线,串联起万亩杏林、小杂粮产业园等景点,形成“春赏杏花、夏避酷暑、秋观麦浪、冬品年味”的四季旅游格局。从外地自驾前来的王女士一家,在花海中拍摄全家福后兴奋地说:“太美了,粉色花海太浪漫了,明年还要带朋友来!”
站在荞麦花海远眺,沙圪堵镇党委书记薛欣波描绘着未来蓝图:“我们将以国家级小杂粮产业园为载体,建设智能温室、深加工车间和冷链物流中心,打造集种植、加工、研学、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从“广种薄收”到“精准高效”,从“卖原粮”到“卖品牌”,被誉为“荞麦花开的地方”——沙圪堵镇正以荞麦花海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时代篇章。
▼
编辑:裴承艳
校对:李荣
审核:杨阳
终审:折海军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