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下午芒种旱死老牛”,今年夏天会干旱吗?
6月5日(五月初十)是芒种,这是夏季第三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到了芒种,北方进入小麦收获高峰期,农民们要忙“夏收、夏种、夏管”;南方则忙着插秧,田间地头都是农人的身影。最近有句老话说“下午芒种,旱死老牛”,大家都在问:今年芒种到底啥时候?真的会干旱
6月5日(五月初十)是芒种,这是夏季第三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到了芒种,北方进入小麦收获高峰期,农民们要忙“夏收、夏种、夏管”;南方则忙着插秧,田间地头都是农人的身影。最近有句老话说“下午芒种,旱死老牛”,大家都在问:今年芒种到底啥时候?真的会干旱
今天端午,很多习俗都定下来了,不禁想到,如果我能穿越回去,历史上的朝代是如何过端午的?查了资料,就以汉唐宋为例,看看古人如何过端午?
岁月流转,如今粽子口味早已“花样百出”——蛋黄肉粽咸香丰腴;蜜枣甜粽温润清甜,更有螺蛳粉粽、榴莲粽等猎奇口味挑战味蕾,让人选得直挠头。
又是一年端午,朋友甲为了粽子吃甜口还是咸口和我争论。朋友乙是湖北人,看到我们争论,就在角落里幽幽地来了一句:“屈原是我们湖北人,粽子什么口味难道不应该问我们湖北人吗?”
这个惊天大瓜我扒了三天古籍差点把CPU干烧了!原来早在商纣王泡酒池肉林那会儿,咱们老祖宗就开始用树叶包黍米了,这波硬核操作比屈原投江足足早了1000年!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汨罗江的浪花已翻涌两千余年,当裹着艾草清香的粽子再次摆满超市货架,当五彩丝线缠绕孩童手腕,我们总以为自己触摸到了端午的灵魂。然而剥开节日鲜亮的外壳,这场古老祭祀正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在现代社会的褶皱里悄然蜕变,成为一面映照文明基因的魔镜。
《大雅·生民》中“维秬维秠”中的“秬”和“秠”,《尔雅·释草》和《毛传》都解释为“秬,黑黍;秠,一稃二米”。《广志》(晋)说黍有多种,“又有驴皮黍,又曰牛黍,南尾,秀成赤黍;马华大黑黍,或云柜黍;有温屯黄黍。”《康熙字典》解释说,“秬,黑黍之大名。黑黍中有一米
我的家乡盛产大黄米,大黄米即黍米,和小米一样,虽说是一种常见的谷物,但却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益气补中、除烦止渴的功效,对于身体机能至关重要。我们当地有一句俗语“男孩丢魂找黄米,女孩失魄小豆还”。
清晨6点的胡同里,柴火灶咕嘟咕嘟冒着泡,芦苇叶裹着蜜枣的甜香钻出窗缝——这是北方人刻进基因的端午闹钟。而在江南,阿婆们正用箬叶给五花肉“穿衣服”,油润的肉汁已经渗进糯米……
“啥?陕西人不能过端午节?”一位陕西老哥撸起袖子,手里的肉夹馍差点惊掉,“我屋年年挂艾叶吃粽子,你跟我说不能过?”
起源传说与雏形(春秋时期):粽子最初形态可能是“筒粽”,源于百姓在竹筒中贮米,以植物叶封口后蒸煮,这或许是为了便于携带与保存食物。关于其起源,流传着多个传说。一是为纪念屈原,公元前278 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屈原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为避免
端午还没到,全国吃货已经为粽子打起来了!北方人举着蜜枣粽高呼“甜粽yyds”,南方人抱着咸肉粽冷笑“不会真有人吃甜粽子吧?”更绝的是四川人直接甩出红油辣粽:“都别吵,辣才是王道!”
“全国哪的“粽子”最好吃!经过评选,这10个地方上榜,有你家乡吗”
粽子是端午的必备美食,庆阳的黍米粽更是一绝。本地的黍米颗粒饱满,煮熟后软糯香甜。包粽子时,将黍米与红枣搭配,用粽叶紧紧包裹,再放入锅中煮熟。咬上一口,黍米的醇厚、红枣的香甜与粽叶的清香完美融合,每一口都是对家乡味道的眷恋。一家人围坐包粽子,欢声笑语,让这个节日
黄酒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属于酿造酒,和葡萄酒、啤酒并列世界三大古酒,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
如今,人们在享受美食之前总会想着要拍照发微信朋友圈。不承想,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坐在餐桌旁的诗人们也会随时随地用诗歌将美食的好滋味记录下来,与他人一起分享。
尺子不大,作用不小。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也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画直线,量刻度,较长短,定曲直,都离不开它。尺的概念远早于实物。先民先是取诸身,将男子伸手后食指与大拇指之间的最长距离定为一尺,也有将肘至中指指尖的长度定为一尺,还有将脚掌到膝关节的小腿长度定为一
又到一年端午时,朋友圈突然被一张照片炸开了锅——左手甜粽蘸白糖,右手咸肉蛋黄粽,配文"我家粽子能甜咸通吃!"。评论区瞬间分成了甜党、咸党和看热闹的吃瓜群众,话题#粽子甜咸大战#以3.2亿阅读量冲上热搜榜首。
在高脚杯里摇曳的红酒成为社交场主流饮品时,坛装的中国黄酒却在岁月的角落悄然沉淀。而在山西代州,一坛坛历经时光打磨的代州黄酒,正以千年未改的醇香,诉说着东方酿造文明的辉煌。当西方红酒的浪漫与优雅席卷全球,代州黄酒究竟藏着怎样的底气,值得我们停下脚步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