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郭沫若对于文学的贡献谁大很难分清
郭沫若和鲁迅,都是20年代中华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化人。一个人写出了中国白话文小说的代表作狂人日记。另一个写出了现代新诗代表作女神。对于他们两个人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大,民国时期的文化界普遍认为鲁迅高于郭沫若, 这主要是指小说和杂文方面,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对
郭沫若和鲁迅,都是20年代中华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化人。一个人写出了中国白话文小说的代表作狂人日记。另一个写出了现代新诗代表作女神。对于他们两个人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大,民国时期的文化界普遍认为鲁迅高于郭沫若, 这主要是指小说和杂文方面,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对
鲁迅的讽刺观深植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语境。在《狂人日记》开篇"救救孩子"的呐喊中,在《药》结尾凭空添上的花环里,都蕴含着启蒙者改造国民性的深切焦虑。这种焦虑转化为文字时,就形成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的创作自觉。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五号悄然刊登了一篇署名“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看似荒诞的“疯子手记”,却如同一道惊雷划破新文化运动的夜空,不仅宣告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更以“吃人”二字戳穿千年封建礼教的伪善面具,成为振聋发聩的时代宣言
出生于1965年代,1970年上了小学。知道鲁迅先生是通过看小儿书知道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祝福这个小说,知道了悲惨的祥林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除了10万个为什么,基本上没有可以让小学生阅读的书籍。1975年准备上初中放暑假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从单位借了三四本鲁迅的小
鲁迅在《灯下漫笔》与《狂人日记》中,通过不同文体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形成深刻呼应。
王尔德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玫瑰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可如今的成功学课堂里,连“玫瑰”都懒得比喻了,直接甩给你一把带刺的荆棘:“抓住它就能攀向巅峰!”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成功秘诀”,不过是把幸存者偏差熬成的毒鸡汤,把概率游戏包装成必然公式。
近年来,教育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教学方法和理念层出不穷,其中“大单元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知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从阅读教学来看,单篇教学仍然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