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50万元!山西女儿谭晶助力家乡文物保护
8月11日下午,“心系三晋·守护文明”——谭晶女士文物保护捐赠仪式,在太原市纯阳宫(山西古建筑博物馆)举行。山西籍著名歌唱家谭晶向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50万元,并成为山西2025年度首位“文物保护志愿者”。
8月11日下午,“心系三晋·守护文明”——谭晶女士文物保护捐赠仪式,在太原市纯阳宫(山西古建筑博物馆)举行。山西籍著名歌唱家谭晶向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50万元,并成为山西2025年度首位“文物保护志愿者”。
方彝,是一类比较少见的青铜盛酒器,目前一共只出土了150件左右。数量少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流行时间较短,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二是方形器制作难度更大,只有高级贵族才拥有方彝。
在当代博物馆的转型浪潮中,数字化装置的应用已成为无法回避的议题。有人视其为颠覆传统的革新利器,也有人质疑其是否只是追逐潮流的“科技秀”。当文物展柜与全息投影共存,当历史叙事与交互屏幕交织,博物馆的“数字化生存”究竟是一场浮于表面的技术表演,还是重构文化传播本质
②做好古籍修复,对于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民族记忆至关重要。岁月流转,书阙有间。不少古籍由于年代久远,会出现酸化、絮化、老化、霉变等问题,影响保存及传世。目前,我国尚有 1000多万册古籍亟待保护,抢救保护珍贵古籍刻不容缓。
楚文化魅力何在?正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展出的“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里藏着答案。这是上海首个集中展示安徽地区楚文化代表性文物的特展,汇聚来自安徽博物院、淮南市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129件(套)重量级精品文物,展现楚国从立国江汉到迁都寿春的八百年
当博物馆里的文物被“带”到江苏卫视《探宝说创团》“百宝争锋”全国海选招募推广活动的现场,文物代言人们用情景剧、快板、说唱、评书、歌舞等形式,为它们赋予全新生命时,一场打破边界的文化共创正在悄然成型。
从湘剧梅花绽放、交响乐奏响国际舞台,到文物“活”成顶流、小剧场点亮城市夜色,2025年1月至7月,长沙的戏剧、音乐、舞蹈、文博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成绩单上画下漂亮的一笔。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前,中国地市报研究会联动全国多省市(区)百余家地市媒体开展“寻访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全媒体行动,各地市媒体突出核心主题报道,进行特色内容挖掘,并延伸领域拓展,从报道内容、互动形式、
近期,上海博物馆一款“蝠桃瓶”发光冰箱贴在网络社交平台引发广泛争议,部分网友认为,其发光功能与瓶底开孔刻意呼应文物曾被当作灯座的屈辱经历,有消费“文物苦难史”之嫌。
什么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四普”,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简言之,就是从2023年11月到2026年6月,各省各地市的文博工作者要一起行动,下沉到一线,摸清身边的不可移动文物“家底”。
设立于1959年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一家以收藏、研究和展览广东地区历代民间工艺品为主的艺术类型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陈列众多。该馆馆藏的基础,便是收藏家杨铨捐赠的一大批文物。
当博物馆里的文物被“带”到江苏卫视《探宝说创团》“百宝争锋”全国海选招募推广活动的现场,文物代言人们用情景剧、快板、说唱、评书、歌舞等形式,为它们赋予全新生命时,一场打破边界的文化共创正在悄然成型。
“原来这就是茅盾先生的亲笔手稿。这密密麻麻的俊秀字迹,我都能想象到作者创作时的专注和激情。”近期,茅盾手稿《子夜》亮相内蒙古文学馆,几位参观者在参观“时代书写者——茅盾先生《子夜》手稿展”时,仔细地研读手稿内容,不断发出感叹。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太行山,这座六亿年大地运动的大手笔,以红崖为笔,以碧水为墨,在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间肆意挥毫,绘就出一幅绝壁千仞、雄浑壮阔的瑰丽画卷。
按照专家的推断,它的主人应该是塞人(塞种人)的一位贵族。这个民族曾出现在《史记》与《汉书》的记录之中,但是因为距离中国实在太过遥远,所以中国史料对于他们的记录不像匈奴、乌孙这些民族那般详尽。随着考古学的兴起,加之这些精美出土的文物,透物见人,为我们还原塞人(塞
2025年7月29日,少林寺官网挂出重磅公告:释印乐正式接任住持。这位在白马寺任职20年的"古建修复专家",上任首日就蹲在大雄宝殿前研究地砖纹路——这已是他43年修行生涯的日常。
8月8日,湖北省博物馆发布《严正声明》称:“越王勾践剑”为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我馆2025年未授权任何企业、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平台发行、销售与“越王勾践剑”相关的数字资产(文创)产品,此类产品与我馆无任何关联,如有侵权,我馆将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的好孩子,明目吧,再不要把我的心绞,不要哭嚎也不要微笑,爸爸的被褥已湿透了。这首诗出自冯毅之的抗战日记。马鞍山保卫战中冯家六口人英勇牺牲,冯毅之以血泪笔墨写下这首诗,寄托对至亲的无限哀思。
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有这么一座著名的古老寺庙——大召,它不仅是呼和浩特的重要地标,同时也是游客来到呼和浩特必打卡的旅游景点之一,相信很多朋友应该都不陌生了。
都灵大学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Conservazione e Restauro dei Beni Culturali)是一个五年制本硕连读课程,旨在培养具备专业资质的文物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