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29日,少林寺官网挂出重磅公告:释印乐正式接任住持。这位在白马寺任职20年的"古建修复专家",上任首日就蹲在大雄宝殿前研究地砖纹路——这已是他43年修行生涯的日常。
释印乐,男,汉族,1966年7月生于河南桐柏。1982年在桐柏山礼海勃法师剃度出家。1990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现任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住持。
01,古建修复界的"扫地僧",让千年砖缝长出历史呼吸
2025年7月29日,少林寺官网挂出重磅公告:释印乐正式接任住持。这位在白马寺任职20年的"古建修复专家",上任首日就蹲在大雄宝殿前研究地砖纹路——这已是他43年修行生涯的日常。
在白马寺期间,他带领团队修复127间濒危古建筑,让"中国第一古刹"重现东汉风貌,连泰国公主诗琳通都惊叹:"这里的每块青砖都在诉说佛教故事。"
如今在少林寺,达摩洞、初祖庵等核心建筑启动"修旧如旧"工程。释印乐在内部会议上强调:"我们不是搞旅游开发,是给子孙后代留文化根脉。"数据显示,少林寺今年暑期游客量同比下降18%,但文物保护专项捐款却增长37%,"这说明游客更愿意为真文化买单。"
02,禅堂纪律委员,给佛系生活装"进度条"
"凌晨四点撞钟,五点上早课,这在少林寺曾是奢望。"老僧人回忆。释印乐上任后推行"僧团整饬计划":制定《禅修规范十三条》,要求僧人每天6小时坐禅,禁止使用手机短视频。
更狠的是引入"双轨考核制",既考佛学修为,又考少林功夫,连续三个月不合格者转岗做后勤。
这种"军事化管理"引发热议。有武僧抱怨:"现在连打醉拳都要数拍子。"但成效立竿见影:今年暑假,少林武僧团在国际武术大赛斩获12金,《禅堂日志》APP注册用户突破百万。正如释印乐所言:"佛门清净不是躺平,是用纪律对抗浮躁。"
03,直播界的"佛法段子手",把《坛经》讲成爆款脱口秀
"家人们,今天咱们聊聊达摩面壁的心理学启示。"每周五晚八点,释印乐准时出现在"少林禅堂夜话"直播间。这位会用AI生成3D佛经动画的住持,把《坛经》讲得比脱口秀还生动。首场直播观看量破500万,打赏收入全部捐给山区小学。
国际舞台同样活跃。释印乐重启"一带一路佛教论坛",与斯里兰卡合作推出"佛牙舍利数字展",还把少林功夫纳入孔子学院课程。有外媒评价:"他让禅宗祖庭变成了文化联合国。"
04,商业刹车手,从"门票经济"到"文化赋能"
"少林寺的商业化走到了十字路口。"释印乐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上任首月,他砍掉三个文旅项目,将素饼生产线迁出核心景区,连最赚钱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也暂停演出。
这波操作让集团年收入预计减少1.2亿,但周边民宿入住率反而上涨25%,"游客更愿意体验真正的禅修生活。"
取而代之的是"文化赋能计划":与故宫联名推出"禅意文创",开发VR少林功夫游戏,甚至把藏经阁典籍做成区块链数字藏品。有加盟商算了笔账:"以前卖纪念品赚10块,现在卖文化体验能赚100块。"
05,公益产业链玩家,把慈悲心做成可持续生意
在白马寺时,释印乐首创"佛教慈善品牌化"模式,20年间募集善款超5亿元。如今他把这套经验带到少林寺:成立"少林公益基金会",将门票收入的15%定向用于乡村振兴。今年暑期,他们在河南17个县开展"清凉一夏"活动,为留守儿童送空调、建图书馆。
更创新的是"公益+商业"闭环:寺内素斋部员工80%是残障人士,文创产品销售额的30%捐给非遗传承人。有村民感叹:"以前觉得少林寺是景区,现在才知道是咱老百姓的靠山。"
06,数字方丈,给禅宗祖庭装"智慧心脏"
走进少林寺新建成的"智慧禅堂",300块屏幕实时显示全球32个少林文化中心的动态。释印乐轻点鼠标,法国巴黎的禅修课程立刻同步到嵩山总部。
这套耗资8000万的"少林云"系统,能精准分析200万游客的行为数据,"我们要让佛法传播像互联网一样高效。"
但他始终保持清醒:"科技是工具,禅修才是根本。"最近他正在研发"数字戒牒",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僧人修行轨迹,"未来不论走到哪里,打开手机就能证明你是正宗少林弟子。"
结语:
从白马寺到少林寺,释印乐用20年时间证明:传统与现代可以共生,佛门与尘世并非绝缘。当被问到任期目标时,这位59岁的住持笑言:"不敢说再造辉煌,至少要让100年后的人,还能听到正宗的少林钟声。"
──── 全文完 ────
来源:人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