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丁玲纪念馆|缅怀先烈寄哀思,清明时节祭英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个慎终追远、缅怀先烈的时节,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4月3日上午,丁玲纪念馆携手常德市老干局、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共同举办了“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此次活动将庄重的祭扫仪式与深刻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个慎终追远、缅怀先烈的时节,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4月3日上午,丁玲纪念馆携手常德市老干局、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共同举办了“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此次活动将庄重的祭扫仪式与深刻的
两个男人曾为她所倾倒,甚至听从了她三人同居的建议,后来她被捕入狱后,还在狱中结识了第三位追求者,并为其在狱中诞下一女。
这是《外来媳妇本地郎》开播的第25个年头,当其他剧集在流量浪潮中沉浮时,这部中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长的方言剧,依然在每周固定时段与观众相约。
为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常德市丁玲纪念馆与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4月1日上午,签约授牌仪式在丁玲纪念馆隆重举行,标志着双方在文化教育、实践育人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院
作家丁玲早年以《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小说蜚声文坛。1933年5月,因追求进步,丁玲在上海遭国民党当局绑架,被软禁在南京监狱。1936年9月,在友人帮助下,丁玲化装逃离南京,一路辗转,于11月12日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今志丹县)。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天蒙蒙亮的时候,隔着玻璃窗户不见一点红霞,天色灰暗,只有随风乱摆的柳丝,我的心就沉重起来了。南方的天气,老是没一个准,一会下雨,一会天晴,要是又下起雨来,我们去桃花坪的计划可就吹了。纵使少年时代等着上哪儿去玩的兴头、热忱和担心,非常浓厚地笼罩着我。
在她上前线后,毛主席专门作词《临江仙》一首,用军用电报发给前线的她。她也是杨开慧的同班同学,是鲁迅先生的得意门生,是毛主席的湖南小老乡。她就是革命作家丁玲。
3月21日下午,上海市虹口区作家协会组织30余名会员,前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开展了一场以“寻根左联历史、赓续文学初心”为主题的实地采风学习活动,旨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激发新时代作家的创作使命感。
这本是一堂课,专业性很强的一堂课,上一次在小教室里讲“文学语言”,我以为还是小范围讲,没想来了这么多人,又在这么大的地方,我可能讲不好了。今天讲“沈从文的文学”,这是中文系给我出的题目,让我讲沈从文,谈张爱玲。这两个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文坛熟悉,大家
转眼到了第二年暑假,丁玲决心离开上海,到北京求学。去之前,她回湖南探望母亲。丁玲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瞿秋白和王剑虹,“他们没有理由反对,他们同意了。……我走时,他们没有送我,连房门也不出,死一样的空气留在我的身后。”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现代文学名家、社会活动家。1923年8月进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7年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在文坛引起反响。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到达陕北保安,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
1931 年, 27 岁的丁玲扛起创办《北斗》的重任。作为左联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北斗》不仅刊登了众多知名作家的佳作,还发掘了一批文学新人。
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生于湖南澧临,在常德长大。她14岁时,考入桃源县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政府办的,除了缴纳10块钱保证金外,吃、住、学习用具,都不用花钱。
很多人都梦想着有一天能和喜欢的人一起共度余生,可是这一对相差13岁的情侣,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却没有得到一句祝福,反而被无数的非议和谩骂所取代,很多人都在鄙视他们的婚姻。
1928年,女作家丁玲同时爱上两个男人,而她两个都不想抛弃,于是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提议:三人同居!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两个男子竟然同意了!
发烧18天,反复求医,病情却越来越重……在紧急情况下,家长带着孩子连夜从辽宁飞往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就医。经过近半个月的治疗,三兄妹最终恢复了健康。近日,一家人特意为医护人员送上了锦旗。
到马列学院后,关于我和丁玲的传言很多,说什么丁玲爱上了一个小丈夫啦,等等。我听了很不高兴,但也不在乎,丁玲更不在乎,她鼓励我:随他们说去,让他们说上几年,还能说几十年?我也表示,为什么男人年纪大,女人年纪小就行,反过来就不行?我们就是要反这个封建。我和丁玲结婚
在沈阳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上,沈阳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沈阳二中”)以优异的高考成绩和高质量的教育成果成为沈阳教育一张闪亮的名片。校歌《翱翔》唱出了沈阳二中学子们的朝气蓬勃、青春梦想以及立志报国的信仰。
丁玲的“大嫂”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许多人已经将她与剧中角色等同。但事实上,丁玲的人生轨迹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