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8年,民国才女丁玲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哪个都不舍得分开,于是提出了三人同居,共同生活,不可思议的是,她的想法竟然真的实现了。
1928年,民国才女丁玲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哪个都不舍得分开,于是提出了三人同居,共同生活,不可思议的是,她的想法竟然真的实现了。
1924年夏天,北京大学茶馆里,胡也频第一次见到丁玲。丁玲刚从湖南来京,准备考中国大学。胡也频在北大旁听,被丁玲的气质吸引。
丁玲留着齐耳短发,穿蓝色旗袍,眼中带着湖南女子的倔强。
两人都喜欢文学创作。几次见面后,胡也频发现丁玲对自己并无特殊感情。
1925年春,丁玲回湖南常德老家。胡也频坐立不安,追到湖南。
胡也频到达时,丁玲弟弟刚因病去世。胡也频以"弟弟"身份陪伴,帮忙处理后事。丁玲被真诚打动。
1925年秋天,两人回北京同居。胡也频在《京报》做校对,丁玲尝试写作投稿。
两人租住西城小屋,经常为房租发愁。胡也频称呼丁玲"美美",每天下班兴奋地喊"美美,我回来了"。
1927年夏天,丁玲学日语,进入培训班。老师是冯雪峰。
冯雪峰身材瘦小,相貌平平,但学识渊博。冯雪峰毕业于北大,精通日语英语。课堂上结合文学作品讲日语,深深吸引丁玲。
课后,丁玲经常留下讨论文学。冯雪峰对现代文学有独到见解,苏联文学分析让丁玲耳目一新。
冯雪峰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现实,改造社会。
这观点与丁玲内心想法产生共鸣。
胡也频察觉到变化。丁玲回家后经常提起冯雪峰观点,眼中闪着兴奋光芒。
1927年秋天,冯雪峰给丁玲写长信,表达爱慕,阐述对自由恋爱的理解。
冯雪峰认为真正爱情不应受传统道德束缚。
丁玲拿着信件回家,内心极度矛盾。对胡也频感情依然深厚,但对冯雪峰思想魅力无法抗拒。
胡也频发现信件,两人爆发激烈争吵。争吵持续到深夜,胡也频摔门而出。
胡也频在沈从文家住了一周。沈从文劝胡也频冷静处理,但胡也频无法释怀。
回家后,丁玲提出惊人想法:三人同居。
丁玲认为既然无法选择,不如尝试全新生活方式。
真正爱情应该超越占有欲,三人可在互相理解基础上共同生活。
胡也频愣住了。这想法完全超出认知范围。
看到丁玲坚定眼神,最终妥协。胡也频妥协源于对丁玲深爱,害怕失去比接受分享更可怕。
冯雪峰接到邀请时表现理性。冯雪峰认为这安排符合对自由恋爱的理解,同意参与试验。
1928年春天,三人开始同居生活。
三人租住杭州西湖附近小院。院子有三间房,冯雪峰和胡也频各占一间,丁玲房间在中间。
丁玲制定规则:每周三天和胡也频相处,三天和冯雪峰相处,周日三人共同活动。
表面合理,执行困难重重。
胡也频最先无法适应。轮到冯雪峰时间时,胡也频独自呆在房间,听着隔壁声音备受煎熬。
胡也频试图用写作分散注意力,经常无法集中。
冯雪峰表面冷静,内心同样挣扎。
冯雪峰理解这安排的逻辑,但情感上难以接受。经常深夜独自散步,思考关系合理性。
丁玲在两人之间疲于奔命。白天和胡也频讨论文学创作,晚上和冯雪峰探讨社会问题。
需要在两种状态间切换,越来越困难。
1928年夏天,三人搬到上海。生活成本更高,经济压力增大。
胡也频在小报社工作,冯雪峰靠翻译维生,丁玲稿费收入不稳。
租住房子更加狭小,隔音差,任何动静都听得清楚。这环境让敏感关系变得更紧张。
胡也频开始频繁离家出走。
冯雪峰和丁玲相处时,胡也频找借口外出,有时几天不归。
经常到沈从文家诉苦,但不愿彻底放弃关系。
沈从文多次劝告胡也频结束痛苦关系,但胡也频无法下决心。
胡也频认为退出就是背叛,同时又无法忍受现状,三人关系很快传开,成为文学圈热门话题,报纸刊登相关报道,称丁玲为"新式娜拉",暗示行为伤风败俗。
1928年秋天,冯雪峰率先提出退出。冯雪峰认为这种关系已背离最初理想,继续下去只会让所有人更痛苦。
冯雪峰决定让丁玲震惊失望。
丁玲试图挽留,但冯雪峰态度坚决。冯雪峰收拾行李,搬到另处住所,结束为期八个月的三人同居生活。
胡也频对冯雪峰离开感到复杂,一方面获得独占丁玲机会,另一方面又为关系失败感到遗憾。
冯雪峰离开后,很快与学生何爱玉结婚。
这消息让丁玲感到被彻底抛弃。丁玲开始反思这次试验的意义。
丁玲将这段经历写入《莎菲女士的日记》。
小说中莎菲对两个男性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丁玲对胡也频和冯雪峰的真实感受。
小说发表后引起巨大争议,确立了丁玲在文学界的地位。
胡也频在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投身革命活动。
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2月7日被枪决,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年仅28岁。
胡也频被捕时,丁玲正怀着胡也频的孩子。
胡也频牺牲后,丁玲在极度悲痛中生下儿子,取名小也。
冯雪峰继续从事文学翻译创作,后来成为重要文学理论家。
冯雪峰和何爱玉婚姻维持几十年,但从未完全忘记与丁玲的情感经历。
这场持续八个月的情感试验最终失败。三个年轻人用青春和痛苦,证明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来源:阿夏爱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