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春游,我踏上了前往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温家屯村丁玲纪念馆的旅程。身为朔州人,桑干河的源头在故乡的土地上蜿蜒流淌,那是一条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无尽故事的河流。我曾多次沉浸在丁玲的大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随着她的笔触,穿越时空,感受桑干河畔的风土人情与时代变迁。
近日春游,我踏上了前往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温家屯村丁玲纪念馆的旅程。身为朔州人,桑干河的源头在故乡的土地上蜿蜒流淌,那是一条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无尽故事的河流。我曾多次沉浸在丁玲的大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随着她的笔触,穿越时空,感受桑干河畔的风土人情与时代变迁。我甚至一度动过写一部反映桑干河畔在改革开放中沧桑巨变的报告文学的念头,然而,因时间有限,这一心愿未能达成。但丁玲的名字与她的作品,却如同一座矗立在历史褶皱与未来回响中的精神丰碑,始终深深影响着我内心深处对文学、对历史、对时代的敬仰与思索。
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社会活动家,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丁玲纪念馆,这座为纪念丁玲而建立的文化场所,静静地矗立在涿鹿县的土地上。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殿堂,承载着丁玲的文学遗产与革命精神,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当我走进丁玲纪念馆,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瞬间被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激情的世界。
图一:池茂花在丁玲纪念馆
丁玲的一生,恰似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史诗。
1904年10月12日,她出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四岁时,父亲的离世,让她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随后她随母亲回到外婆家生活。幸运的是,母亲余曼贞是一位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她鼓励丁玲接受新式教育,追求自由和平等。在母亲的引导下,丁玲先后在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长沙周南女子中学读书,开启了她的求知之路。1922年,怀揣对未来的憧憬,丁玲前往上海,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这里,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新思想的养分,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妇女解放问题。1923年,她又进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师从瞿秋白、茅盾等进步文人。在名师的悉心教导下,她系统地学习了文学理论和创作方法,文学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4年,丁玲来到北平,正式开启了她辉煌的文学创作生涯。1927年,她的处女作《梦珂》发表于《小说月报》,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文坛升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次年,她又发表了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这部作品以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和大胆直白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五四运动后知识女性的苦闷与追求,犹如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那个时代女性的内心世界,奠定了丁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北平期间,丁玲与胡也频相识相恋,共同生活,一起投身于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
1930年,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的重要成员之一。1931年,左翼作家胡也频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这无疑是对丁玲的沉重打击,但她并没有被击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坚定地走上了革命文学的道路。她积极投身于左翼文学运动,参与编辑《北斗》等左翼文学刊物,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强烈革命意识的文学作品,如《水》《母亲》等。这些作品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匕首,直刺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和反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左翼作家联盟,丁玲担任重要职务,她组织作家深入生活,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她的组织才能和文学才华得到了左翼文艺界的广泛认可,成为了左翼文学阵营中的一面旗帜。
图二:池茂花在工作室
1933年5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丁玲身上。她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囚禁于南京。在狱中,她遭受了种种折磨和迫害,但她始终坚贞不屈,保持着对革命的信念和对文学的热爱。她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学习和创作,写下了《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的手稿,这些作品后来被秘密传出并发表。丁玲被捕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鲁迅、蔡元培等文化名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表声明,要求国民党当局释放丁玲。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国民党当局不敢轻易杀害丁玲,但对她进行了长期的监禁。
1936年9月,在党组织的营救下,丁玲逃离南京,辗转到达陕北保安。她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热烈欢迎。毛泽东还专门为她写了一首词《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到达延安后,丁玲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文艺工作中。她担任了中国文艺协会主任,组织作家深入前线,体验生活,进行创作。她创作了大量反映延安军民生活和抗日斗争的作品,如短篇小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其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华北一个村庄的土地改革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获得了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担任了一系列文艺领导职务,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报》主编等。她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关心青年作家的成长,为培养新一代文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1955年和1957年,丁玲先后被错划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和“右派分子”,受到开除党籍、撤销职务等处分,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在艰苦的环境中,丁玲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她坚持写作,记录下了自己的劳动生活和对人生的思考。
图三:静静的桑干河
1979年,丁玲得到平反昭雪,恢复了党籍和名誉。她重新回到文坛,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依然笔耕不辍,创作了《风雪人间》等作品,继续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丁玲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读者。
编后:池荗花老师退休前是新华社山西分社的高级记者,也是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入新华社的导师。作为记者,池老师身上焕发的那种“发现力、珍别力、突破力”,至今使我受益。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始终忘不了池老师那种对新闻线索的敏感、对新闻报道的挖掘。他酷爱摄影、酷爱书法、酷爱文学,在过去那种记者分工精细的年代,他就已经走上了复合型记者的道路。如今他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从未停下手中的笔,从未放下手中的相机。他过去是我的老师,今后仍然是我的老师!
来源:汤计典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