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不出发,就永远不会到达目的地
书里没有空谈的圣人,只有挣扎前行的凡人,他们的成败,都系于一个简单的道理:迈开腿。
书里没有空谈的圣人,只有挣扎前行的凡人,他们的成败,都系于一个简单的道理:迈开腿。
《资治通鉴》写了三百万字。写了谁?写了王、写了将、写了相,还写了哪年哪月哪日谁叛变、谁献城。可它没写的,是被烧死的村民,是躺在水里的孩子,是流浪的老人。
听起来荒诞,但翻翻史书,因“名声太好”掉脑袋的权贵能凑个加强连。
结果新来的小年轻加班比你狠、工资要得低、还会搞直播带货,分分钟把你“优化”了。
他派大将匡章,领着五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入燕境,把作乱的子之剁成了肉酱,替燕昭王他爹燕王哙报了仇,扶正了王室。
司马光(1019-1086),河南省光山县人,祖籍陕州夏县。著述汗牛充栋,主要史学著作有《资治通鉴》294卷、《通鉴举要历》80卷、《稽古录》20卷等。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部煌煌《资治通鉴》,非仅是帝王将相之谱牒,更是人间因果之明镜。司马温公以如椽巨笔,蘸千年兴衰为墨,书就的是一条条清晰可见的因果链条。大至王朝更迭,小至个人荣辱,无不在“种因得果”的规律中沉浮。人活一世,贵在“拎得清”,而拎得清的
《资治通鉴》有言:“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司马光以史为镜,照见千载兴衰,其间成败得失,皆藏于君臣相处之道。职场如朝堂,贵人非天赐,乃自修得。古往今来,能得贵人扶持者,必先以德立身、以智谋事、以诚待人。今借《通鉴》之典,剖解四法,助你于纷繁世事中,修得贵人青眼
面对袁绍“借粮”之请,幕僚皆言不可,唯荀彧力谏:“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
司马光以宰相的当量来编辑《通鉴》,其用意不言自明。而他以政治家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事件,其着眼点与境界自然如山登绝顶般的一览无余,又恰是庭中观月般的空阔无边,这是《通鉴》不同凡流的地方。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这部巨著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宗旨,历来被视为帝王将相的治国教科书。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能否真正读懂《资治通鉴》,需要从文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