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快要到了,城市里街灯闪烁,商场橱窗里摆满了圣诞树和彩球。中国不少人觉得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专属,一个跟外国相关的节日,却不清楚“圣诞”这词在汉语里还有别的意思!每到十二月,各种争论也会冒出来,热闹的同时让人有些迷糊,到底圣诞节的根源是什么呢?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快要到了,城市里街灯闪烁,商场橱窗里摆满了圣诞树和彩球。中国不少人觉得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专属,一个跟外国相关的节日,却不清楚“圣诞”这词在汉语里还有别的意思!每到十二月,各种争论也会冒出来,热闹的同时让人有些迷糊,到底圣诞节的根源是什么呢?
其实在中国,“圣诞”并不单指耶稣的生日,也不是仅仅属于教堂的庆典。查翻史书可以发现,圣诞在我国传统语境下,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孔子等“圣人”的生日——古代读书人称为“圣诞”,甚至英文里也会有Confucius’ birthday这样的表达。第二层,是天子的诞辰。皇帝、皇太后的生日,典章制度里往往会被称为“圣诞”,皇权神授的氛围中,这一天就像国人心头的太阳。第三层,才是传自西方的耶稣生日,也就是如今大家熟知的Christmas。三种用法混合在一起,难免会让人糊涂。
“圣”代表什么?讲起来能吓一跳!最高贵的,学识或本领顶尖的,人们崇拜的圣人,王朝里的帝王,宗教中的神佛,甚至还可以做姓氏。“诞”则讲明了出生,更像一种新生的开始。两字合在一起,就是圣人或皇帝诞生的日子。“圣诞”一词其实比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还要久远,李白写过鄂州刺史的政绩碑文里,随口一句“纪圣诞之节”,便是例证。这个细节不常有人注意,当时压根儿跟洋教没关系。
唐朝开始,皇帝的生日被朝廷定名为“圣诞节”,皇宫里张灯结彩,宰辅百官都得写表恭贺,文人墨客也会赋诗唱和。皇后的“圣诞”也有规矩,太后的更是重头戏。走进民间,神仙、佛菩萨的生日统统都能叫“圣诞”。比如红楼梦里,道士说给大仙“遮天大王”做圣诞,那就是道教风景。想想观音、如来,吕洞宾、土地爷,一年到头,哪天没有“圣诞”?节日多到数不清,热闹也就多了几分。
但话说回来,这些“圣诞”的习俗在清末慢慢弱了下去。外国势力闯进中国,西风渐起。被殖民地半封建的现实裹挟,很多土生土长的传统变得稀薄,民间的“圣诞”也从庙堂烧进了教堂。于是,耶稣的生日成了大潮流,“圣诞节”逐渐向西方靠近。这个变化,和社会环境脱不开关系。
至于西方的圣诞节,它本来跟宗教没太大关系。原本是古罗马人庆祝农神萨图尔纳利亚的节日,新年将至,大家聚在一起玩乐欢宴。后来,基督教控制了罗马帝国,教廷顺势把这天变成了耶稣的诞辰。即使现在查阅学术文献,也能看到这段历史的脉络。**圣诞节的宗教色彩是后人赋予的,它的民俗本性更为古老。**查一下各类宗教节日数据库,全球基督徒数量按照2023年联合国和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接近24亿,当然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欧美及美洲地区。
具体到仪式,天主教和东正教通常在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办弥撒,农历上那天也总被称为“平安夜”。很多欧美基督教会习惯报佳音,然后第二天大张旗鼓地庆祝圣诞节。场面隆重,类似咱中国过春节。可奇怪的是,中国部分年轻人比老外过得还带劲,杭州市商圈、北京三里屯,据2023年社交数据统计,圣诞前一周客流量同比上升近20%。这些数字谁能想象?
说到这儿,那些把“圣诞”理解成纯西方专属的说法其实站不住脚——中国圣诞的本义早于耶稣降生在我们这里扎了根。虽说清代之后传统圣诞渐渐消逝,但也不是断崖式消失,你看看庙会、地方神诞还是有一丝痕迹,只不过不再叫“圣诞”罢了,变了名字又如何?
再矛盾一点,圣人的“圣诞”如今已成为历史学考察的范畴,普通人并不当回事。但明星、网红的生日会,也能引来粉丝狂欢,有些气质跟古代的“圣诞”有点像,只不过没人用这个老词了。信息时代,人们关注的重心早就变了。说到底,是不是太容易被新潮流裹挟了?
有的人觉得,现代中国圣诞节的火爆是商业推手导致的。圣诞树、礼物、促销,商场很积极,年轻人也乐意跟风。另一部分声音觉得,这不过是文化融合的自然结果。各种节日融在一起,人们图个热闹,至于宗教意义,倒成了最边缘的问题。老一辈不懂年轻人过圣诞,年轻人觉得老一辈太守旧,两种生活态度在城市里碰撞,谁都没法说服谁。
不过你再回头看看数据,2023年全国主要城市圣诞节消费额同比增幅超12%,社交媒体话题热度屡创新高。这些数字背后,既有商业逻辑,也有社会情绪,还有跨文化互动。官方并没有大张旗鼓宣传圣诞,但市民的自发参与却在升温。究竟是风俗演变更重要,还是外部影响起决定作用?答案应该是混合出来的。
网络热搜上关于圣诞节的争论年年有,各种辩论齐飞。有些人担心外来文化会压倒我们自己的传统,其实两者并不排斥——中国传统有足够空间接纳新东西。比如春节在海外的热闹劲头谁都知道,圣诞在中国的流行,也只是全球化的表现。文化自信与包容并存,是现代社会的新常态。
但有意思的是,越是被讨论,越容易让人产生误区。有人坚信圣诞节只属于宗教领域,可实际上它早被商业、娱乐、社交统统“洗劫”一遍。节日已脱离单纯的信仰符号。街头灯饰跟信仰之间真的有直接联系?未必吧。更多时候,节日成为情绪的出口,与其说咱们在庆祝耶稣的誕生,不如说是对生活的热爱。
不得不说,圣诞节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涉及历史变迁、民俗更替、文化再造。每一次节日的更迭,后面都有社会变革的大手推波助澜。外来文化进入土壤,总有本土化的变异。圣诞节变了味儿,那也正常。
有趣的是,圣诞节的流行并没有导致宗教信仰的急剧增长,实际上,中国基督教徒数量仍比较稳定(根据国家宗教事物局数据,2023年约为3800万)。大多数人过圣诞,目的就是图个氛围和参与感。哪怕是商业主导,市民自发,总有一股不服气的劲头,传统和潮流之间拉扯不休。
说到网络上的西方圣诞节起源讨论,也有不少误区。一些博主称圣诞必定是宗教节日,可考古证据和文献现实真不完全支持。罗马时代,圣诞就是民俗,宗教只是后来加的。这个事实在最新的历史研究数据库里也能查到。中国古代的圣诞多达近百种,清朝之后才逐步收缩为耶稣的诞生。
那为什么现在大家只认Christmas?市面上的解释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因为城市化进程加速,有的归因于外来文化渗透。其实各地对圣诞节的态度差异很大。东北人过不过圣诞?和南方人完全不同。西部少数民族的节日更是有自己的传统体系,对圣诞反而淡然。全国范围的数据来看,圣诞节在城市活跃,农村则几乎没有人关注。
站在我的视角看,中国圣诞的多维含义被逐渐边缘化,其实是文化整合的必然趋势。与其说中国丢掉了一个传统,不如说接纳了新的表达方式。节日归节日,信仰归信仰,两者分界其实相当模糊。圣诞节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没必要赋予它太多固定价值。
综上,圣诞节在中国并非简单的宗教节日,而是一种历经多重文化融合和社会变迁的典型案例。中国“圣诞”的本义已经被现代社会重新定义,很难再用教科书式的标准去解释清楚它到底属于谁。节日的流转,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反复徘徊。
来源:旺仔力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