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两个关于旧书的故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6 20:25 2

摘要:历经一个多月的征集与评选,闵行区图书馆“我家的旧书新知”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名单于8月13日正式揭晓。本次活动旨在唤醒沉睡书架角落的“时光琥珀”,邀请市民读者分享旧书承载的岁月印记与重读获得的新知感悟,共同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书页对话”。

历经一个多月的征集与评选,闵行区图书馆“我家的旧书新知”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名单于8月13日正式揭晓。本次活动旨在唤醒沉睡书架角落的“时光琥珀”,邀请市民读者分享旧书承载的岁月印记与重读获得的新知感悟,共同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书页对话”。

在众多饱含深情与洞见的投稿中,5篇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的佳作脱颖而出,荣膺优秀奖。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笔触,诠释了“旧书”何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时代的文化纽带。今日推送,邀您共赏其中之二。

心有明灯

石琦莹

我是个“杂食性”阅读者,喜欢看书、买书,即便手机中已装了多个阅读App,每年还会买不少纸质图书。为了避免家中“书满为患”,我会定期对拥有的书籍进行“断舍离”,电子阅读时代,已完全不必执着一卷在手。书来书往中,却有一本非常陈旧的,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印刷的《80天环游地球》,38年来始终“鸡立鹤群”般,在我家的书架上岿然不动。至于为什么?我自己也一直在寻找答案。

这本书的外表只能用“破旧”二字来形容,它是一本被牛皮纸封皮保护着的旧书,书中每一页纸都透着历经沧桑的暗黄,还散布着一些斑点,边角卷曲,当然,它至今还是一本完整的,可以阅读的书。

小学四年级时,我曾在街头小书摊上发现一本过期的《少年科学》月刊,里面除了些新科技知识,居然还有篇外国科幻小说。一个绅士带着忠诚仆人环球奇遇的故事让我迅速入迷,站在书摊边看了一整个下午,然而悲剧了,它居然是个连载,当主人公福格先生在南亚次大陆的森林里准备拯救一位夫人时,故事戛然而止,“未完待续”四个字砸得我百爪挠心又无可奈何,此后几年,《80天环游地球》成了我最想读的书,没有之一。机缘不巧,这一等就到了高中二年级暑假。

那一天,附近的图书馆在处理旧书,一捆捆散落在地,书脊朝天的旧图书中,我突然瞥见一行不太工整的深黑色小字,赫然是“80天环游地球”,我欣喜万分,迅速将它挑拣出来,正是心仪已久的那本,粗略一翻,完整没有缺页,马上拿去付钱,工作人员将书翻到扉页,在“某某图书馆藏书”的图章上加盖了一个“报废”章,收了一角钱,从此,这本被很多人阅读过的旧小说属于我了。

最初读它,当然是因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有一段时间我读它纯粹是盲目崇拜英国绅士的独特魅力,到了容易感悟生活不易的年龄又读它,似乎是把环球旅行定成了未来财务能够自由后的大目标。总之,这本非常浅显易懂的小说,渐渐成了我最喜欢的枕边书。

作为一个赶上了时代红利的70后,我的生活在这本书的陪伴下,随着社会发展一点点起了变化。我的月收入从三位数增长到五位数;住房从最初逼仄的一室户经五次辗转,变成了宽敞明亮的三房两厅;购书支出更是从可怜巴巴的一角暴涨到线下线上付账自由随意……

这本书跟着我搬了五次家,始终没有被丢弃。说来也怪,我并不是一个念旧的人,每次搬家都会叫嚣着“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扔的!”我会毫不手软地清理掉不需要的电脑电器、家具、衣服,当然也包括藏书,可经过了五次“大清洗”,不知为何,它依然在我家最新书架上拥有一席之地。

上个周末的中午,我偶然打开电视,在这个全民刷手机屏的时代,一档十几年前的儿童电视访谈节目居然还在播出,主持人是一个和我同时代的70后,事业非常成功,兼职做着主持人,当年都管他叫“眼镜哥哥”。只见他一本正经地和一个五六岁的男孩交流陈奕迅的歌《孤勇者》,还逗娃现场唱一段,当稚嫩的童音铿锵有力响起:“战吗?战啊!……”时,我莫名有些感动,就在那一刻,好像明白了自己一直留着那本旧书的理由了。

传统成功者也好,平凡小人物也罢,坚韧不屈始终是每一代人内心的主旋律呀。这个孩子的父母应该是90后,他们在社会压力中教会孩子唱《孤勇者》;我们的父辈则把“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样的格言贴在墙上;而我始终留着这本《80天环游地球》,因为它不仅是书,也是我平平无奇,却又积极努力人生中的一个“精神图腾”。

就像书中的主人公福格先生说的:“旅途中迟早会有阻碍发生,可是,无论如何,我都要奋勇向前,直到到达目的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景,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风雨。成功或平凡,遭遇“黑利”或吃到“红利”,每一代人努力去对抗逆境时,心中都藏着一盏独一无二的指路明灯。

不薄新书爱旧书——与旧书相遇,与新知对话

高辉绩

“旧书新知”,是书的夜宴,也是文化的又一次传承。近期,正值“一书一世界”2025上海书展·闵行夜读周开幕期间,作为上海书展闵行分会场的品牌活动,这项持续三年的夜读之约业已成为我与众多区内读者的习惯和期盼。之前,有幸参加闵行区图书馆组织的“我家的旧书新知”征集活动,荐读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一书,也分享了与书结缘、因书成长的故事。

大家或多或少一定都读过《资治通鉴》,作为编年体史书,读《资治通鉴》就好似在读一份当时发行的报纸,虽能看到历史中的时时刻刻,但内容却因年份相隔而产生割裂,对历史事件的全貌很难把握。而《通鉴纪事本末》的出现就较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把相关联的事件挑出,依照时间顺序,重新排列组合,读来方便了很多。其中,博望侯张骞遍历河西走廊,凿空西域;定远侯班超投笔从戎,以三十六骑横扫西域五十国的故事每每读来都令我为之热血沸腾。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是中信出版社出版于2008年7月,共有19部38册。从一册到一套,我的收集之旅从各大电商平台、书店转战到旧书市场,几年间陆陆续续集齐了17部。印象最深的那次,是在虹口区的一个旧书市场,一下搜罗到了5部。说到旧书市场,今年1月,市委宣传部印发《推广“旧书新知”活动 繁荣上海旧书市场的工作方案》,提出以“示范市集为点、骨干书店成线、规范商铺带面、线上线下融合”的上海旧书市场发展模式,不仅非常契合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书香上海”工程建设的精神,也让浸润年轮的旧书在饱经时光的洗礼后有了重焕光彩的场合。我想,随着方案的逐步推开落地,我们身边的旧书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多,让每一本旧书都有机会找到新的知己,也让更多读书人、爱书者能够触摸时代的印记。

在旧书中收获新知,在经典中汲取智慧。我想“旧书新知”的核心要义,还是在于“读”字。所谓历久弥新,书籍只是知识的载体,载体形态的变化,并不影响其所承载知识的价值。所以,一本旧书,对未曾读过的人来说,就是一本新书,一本打开新知领域的书;对于读过的人而言,依旧可以“温故而知新”,从旧书获取新知识。我想,书的价值应该是读她的人所赋予的。旧书里有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是时光的琥珀,是存封着的心动,也承载着过往的吉光片羽,而新知就是以旧书为媒介,在城市中进一步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书页翻过岁月,旧书遇到新的读者,每一次的重读,都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蕴含着常读常新的和风雅韵。唯有热爱,可抵岁月绵长。每一本旧书,都仿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静躺在书架上,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与珍视;每一本旧书,又都像是一位故人,读着读着,似是故人来。常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旧,故人的情意许是无法完全被新人所取代的。人如此,旧书亦如此。

正如当下最热的那句话: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若想找回久违的少年感,看来以后还是要多跑跑闵行区图书馆,毕竟诚如古人所言,书非借不能读也。

供稿:区文化旅游局

编辑:王若曦

初审:方佳璐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曰闵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