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中东地区复杂的空防压力,以色列以不足2.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打造出全球最密集的立体化雷达预警网络。通过整合预警机、无人机和系留气球三大技术路径,该国构建起一套“全天候、全空域、全频谱”的监视体系,以技术代差弥补战略纵深不足,为小国防御体系树立新标杆。
面对中东地区复杂的空防压力,以色列以不足2.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打造出全球最密集的立体化雷达预警网络。通过整合预警机、无人机和系留气球三大技术路径,该国构建起一套“全天候、全空域、全频谱”的监视体系,以技术代差弥补战略纵深不足,为小国防御体系树立新标杆。
基于对E-2C鹰眼及Phalcon 707雷达机的实战经验分析,以色列结合国土狭小(仅2.2万平方公里)与财政有限的实际需求,放弃采购美制大型预警机(如E-3、E-767)或升级E-2系列,转而自主开发兼具低成本与多功能的小型预警平台。此举旨在强化本土国防科技产业链,同时确保新机满足8小时以上持续巡逻与情报收集能力。2000年代初,以色列IAI Elta联合美国湾流宇航及洛克希德·马丁组成跨国技术联盟,选定湾流G550公务机为载体——该机凭借劳斯莱斯BR710引擎(巡航850km/h,航程超1.35万公里)的燃油经济性、高空气动力学效率及紧凑机身,成为理想改装平台。尽管英国已率先在庞巴迪Global Express上部署哨兵R1,以色列仍通过整合共形雷达与电子战系统,实现了预警能力与运营成本的最优平衡。
以色列预警机G550 CAEW
G550 CAEW预警机的核心是搭载EL/W-2085有源相控阵雷达(基于EL/M-2075的轻量化升级版),其主天线分布于机身两侧(1-2GHz频段),配合机头/尾辅助天线(2-4GHz频段)实现360度全向探测。前部集成气象雷达与电子战天线,翼尖下方配置无源侦察系统天线,形成多层复合传感体系。
G550 CAEW预警机以EL/W-2085有源相控阵雷达为核心,该雷达最大探测距离达370公里,可同时跟踪100个目标,并通过自动化通信系统向超过12个拦截器或防空系统实时分配目标指令。其显著优势在于高频数据更新能力(每2-4秒一次),远超传统旋转天线雷达的10-12秒更新间隔,大幅提升对高速飞行目标的坐标测量精度。雷达具备多种工作模式,包括目标探测、持续跟踪及长脉冲识别模式,并可针对高优先级目标切换至高速扫描模式以强化参数测量。此外,飞机配备综合自卫系统,整合了无线电技术侦察设备(RTR)、电子战装置、可发射偶极反射器与红外陷阱的诱饵系统,以及用于致盲热寻的导弹导引头的反导激光设备。通信方面,G550 CAEW搭载多频段通信系统,支持模拟/数字模式切换,通过加密高频、甚高频及卫星信道(卫星天线位于垂尾整流罩内,工作频段12.5-18 GHz)实现与陆海空三军指挥中心、作战单位的高效实时数据交互,确保全域战场信息融合与协同作战能力。
操作员工作站G550 CAEW为了显示从雷达和无线电侦察站获得的信息,使用了现代彩色液晶面板。
G550 CAEW预警机由美国湾流公司G550公务机平台改装而成,其机体在美国佐治亚州萨凡纳工厂组装,2006年5月完成首飞后移交以色列IAI Elta公司加装任务系统。该机最大起飞重量增至42吨,配备23,000升燃油,航程超过1.2万公里,可在距基地200公里空域持续巡逻9小时。以色列空军现役5架该型机,部署于内瓦提姆空军基地第122中队,主要承担空中预警与电子战任务。
尽管G550 CAEW的EL/W-2085雷达探测距离(370公里)逊于美国E-3/E-767(600公里以上)和俄罗斯A-50(400-600公里),但其基于成熟民用平台的设计大幅降低了建造与维护成本。该机在实战化测试中表现突出:2000年代后期参与美国“红旗军演”时,其电子干扰系统成功压制F-15/F-16战机的雷达与通信链路,且任务舱操作环境显著优于美制E-2预警机。凭借性价比优势(单机约2.75亿美元,仅为E-3价格的1/3),2008年新加坡以11亿美元采购4架,创下预警机领域的高性价比记录。2016年意大利耗资7.58亿美元引进2架,首架于同年交付,成为继教练机采购后的又一以意防务合作项目。
G550 CAEW通过“雷达-电子战-通信”三位一体架构,实现了战术预警与战略级航程的结合,其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升级,现已形成对传统大型预警机的差异化竞争路线,成为中小国家构建空中预警体系的首选方案。
以色列预警机G550 CAEW
意大利预警机G550 CAEW
根据参考出版物《军事平衡2024》发布的信息,意大利目前拥有三架配备以色列制造无线电技术综合体的预警机,预计还将交付一架。
G550 CAEW的开发成果被用于美国空军于2024年采用的EA-37B Compass Call“飞行干扰器”。
电子战飞机EA-37B罗盘呼叫
EA-37B也基于湾流G550,在机身两侧有扁平的共形天线面板,基于EL/W-2085雷达AFAR。然而,EA-37B的主要目的不是探测空中目标,而是干扰位于飞机、陆地和舰艇上的雷达站,以及压制各种通信手段和进行无线电技术侦察。
美国军方计划购买10架EA-37B飞机,这些飞机将成为第55电子战群的一部分,并取代过时的EC-130H指南针呼叫。
雷达侦察机G550 SEMA
G550 SEMA电子侦察机由以色列IAI Elta Systems基于湾流G550平台同步开发,与G550 CAEW预警机构成任务互补体系。其核心装备为EL/I-3001 AISIS无线电技术综合体,配备独木舟状整流罩内的前向天线阵列,专精地面目标侦察,可远距离截获、识别并定位雷达及通信信号坐标。机上集成无线电拦截设备、电子情报分析系统、卫星通信链路(SATCOM)及热/雷达诱饵发射装置,形成“信号截获-数据处理-实时传输-自卫防御”的全链条电子战能力。飞行性能与CAEW高度一致,最大升限10,000米、极速96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850公里/小时,航程达11,800公里,具备战略级远程侦察与持久巡逻能力。机组配置12人,其中10人为电子战操作员,突显其对复杂电磁环境的深度解析需求。相较于CAEW的空域预警指挥定位,SEMA聚焦地面电子情报搜集,通过频谱分析与目标定位为精确打击提供关键数据支撑,两者共同构成以色列“空-地一体”的战术情报体系核心节点。
第一架G550 SEMA于2005年交付给客户。一年后,这架飞机达到了作战准备状态,并参加了“铸铅行动”。目前,以色列空军运营着三架G550 SEMA无线电技术侦察机。
以色列制造的无线电技术综合体类似于G550 SEMA上使用的无线电技术综合体,安装在印度空军的两架Global 5000 SIGINT侦察机上。
印度空军全球5000 SIGINT
庞巴迪Global 5000是湾流G550的直接竞争对手,在航程方面略逊于湾流。与此同时,加拿大公务机要便宜得多,这显然已成为印度人的决定性因素。
至于以色列的预警机和雷达侦察机,它们在以色列空军的行动中一再证明了它们的有效性。基于湾流G550平台的专用飞机的长飞行时间允许在空中不加油的情况下进行远程突袭。因此,2007年9月6日,G550 CAEW和G550 SEMA飞机支援了一组F-15I战斗轰炸机,摧毁了代尔祖尔地区的叙利亚核设施。同时,他们不仅控制了航线上的空域,对地球表面进行了侦察,而且自己也对防空系统进行了非常强大的干扰,压制了无线电通信。
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制造的第一架苍鹭无人机于1994年升空,长期以来,中型苍鹭(Machatz-1)一直是以色列最畅销的无人机。带有一套侦察设备和地面控制室的无人机出口额为1000万美元。
以色列军队在20年里订购了大约50辆这种类型的车辆。它们还供应给阿塞拜疆、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印度、摩洛哥、新加坡、美国、土耳其、德国和厄瓜多尔。在法国,在以色列“苍鹭”的基础上建造了被称为Eagle或Harfang的设备。
苍鹭无人机的侦察设备套件包括广泛的光电传感器和探测距离可达200公里的EL/M-2022U雷达。
Elta雷达能够探测陆地、海上和空中目标。机载雷达设备重量略高于100公斤,雷达信息实时传输到地面处理点。但由于无法进行机载数字处理和数据链带宽有限,同时跟踪的目标数量较少。一架无人机能够同时护送不超过六个目标。此外,与预警机雷达相比,雷达的字母频率数量要少几倍,这降低了抗干扰性。现场测试表明,由于一些限制,无人机尚无法作为有效控制空中情况的平台。与此同时,安装在以色列无人机上的雷达在侦察地面伪装目标和巡逻海域方面表现不俗。在传统光学手段难以探测的情况下,无人雷达可以在夜间或复杂天气条件下监测车辆的移动。
带有雷达的以色列制造的无人机多次用于敌对行动。他们参加了2008-2009年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地带的行动。澳大利亚在阿富汗的苍鹭无人机在夜间监视塔利班车辆的移动,法国车辆在准备法国空军在利比亚和马里的行动时进行侦察。
在批量生产过程中,苍鹭系列无人机的设备进行了多次现代化改造,最新改装的外观与原始型号有很大不同。
超级苍鹭无人机亮相新加坡国际航展
2014年2月,配备200马力柴油发动机的超级苍鹭无人机在新加坡国际航展上展出。和雷达,可以让您在高空和恶劣天气条件下获得高分辨率图像。
Heron系列的发展是配备普惠PT6A-67A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重型Eitan无人机,功率为1200马力。
БПЛА Eitan
这款无人机起飞重量5400公斤,翼展26米,能够携带重达1000公斤的有效载荷。除了光电监视系统和激光测距仪外,机身底部还可以安装合成孔径雷达天线。该设备能够在空中悬挂36小时,覆盖距离超过7400公里。最高时速407公里/小时,天花板超过14000米。一架飞机的成本为3500万美元,除以色列空军外,还供应给阿塞拜疆、希腊、印度和德国。
基于美国气球雷达站的成功运营经验,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创建了EL/I-330 MPAS(多有效载荷气球系统)气球侦察和巡逻系统。
相控阵雷达由美国制造的TCOM 32M气球升空,该气球长32米,载重量可达225公斤,能够在900米的工作高度执勤15天。移动平台用于将设备运输和提升到空中。接收到的数据通过光纤电缆传输到地面控制点。电缆储备2700米。
谷歌地球卫星图像:迪莫纳市附近的气球雷达站
迪莫纳市以南10公里处的一个气球雷达站一直在监测以色列核中心附近的空间。根据IAI网站上提供的信息,安装在气球上的雷达能够在比地面雷达大得多的范围内探测低空空中目标。
结语:技术革新重塑小国防务边界
以色列以不足2.2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在雷达预警领域书写了“以小制大”的现代军事传奇。从G550预警机的模块化设计到苍鹭无人机的全天候侦察,再到系留气球构建的低空屏障,这套融合“空-天-地”的立体监视体系,不仅突破了地理纵深的天然局限,更将技术代差转化为战略优势。其核心启示在于:通过民用平台军用化(如湾流G550改装成本仅为传统预警机的1/3)、核心技术自主化(EL/W-2085雷达芯片85%国产)和作战功能模块化(CAEW/SEMA/EA-37B任务切换),中小国家完全能在有限资源下构建高效防务体系。
未来,随着星链直连、智能预警云的推进,以色列的“算法护城河”或将进一步扩大。这场始于国土防御的技术革命证明:在认知域战争中,国家体量不再是决定胜负的绝对尺度,谁能更快将电磁频谱转化为作战指令,谁就能在21世纪战场掌握“制信息权”。正如迪莫纳上空的系留气球所昭示——最强大的防御,往往诞生于最严峻的约束之中。
文章来源: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辅导教师:马建光
来源:中华网军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