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 | 湖南湘江新区:数据要素赋能教育创新发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10:33 1

摘要:本文介绍了湖南湘江新区全面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域推进区域智慧教育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挖掘科技创新资源和区域特色发展潜力,充分利用教育数据资源、数据应用场景和数据要素,构建湘江新区智慧教育新生态的措施。具体为聚焦数据要素价值激活、数字场景融合应用、区

“区域教育数字化改革实践”

是《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2025年关注重点之一

将展示数字化赋能区域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的探索

呈现区域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

亮点举措 特色成效 示范经验

陆续推送,敬请关注:

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长宁区,

广州市白云区,广东省深圳市,

湖南湘江新区,浙江省温州市,

安徽省芜湖市……

湖南湘江新区:数据要素赋能教育创新发展

作者:宋晶 徐青春 雷云飞 林涌波 邹新建 刘汉卿 徐日康 曾伏民 关继东

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教育局

本文介绍了湖南湘江新区全面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域推进区域智慧教育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挖掘科技创新资源和区域特色发展潜力,充分利用教育数据资源、数据应用场景和数据要素,构建湘江新区智慧教育新生态的措施。具体为聚焦数据要素价值激活、数字场景融合应用、区域治理科学管理及师生数字素养提升,通过数据赋能教育实践,推动课堂转型、提升办学质量、深化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以新质生产力加速教育高质量发展。

湖南湘江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是全国第十二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现辖原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区两街一镇,总面积约7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2万。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205所,幼儿园355所,中小学生、在园幼儿共计36.9万人,教职工人数1.8万人,驻区高校22所,在校大学生32万余人。

在推动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新区教育紧扣时代命脉,围绕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目标,着力扩资源、强素养、促融合,探索数字时代数据应用新路径,并以“人工智能+教育”为主线,重点实施“一平台、三工程、一服务”项目,形成新区智慧教育发展新生态;以“智慧教育研究院”为引领,实施师生“教、研、训、培、学”一体化系统性工程,形成数字转型背景下师生培育新机制;聚焦“应用为王、创新发展”,深入开展全学科、全学段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合应用,推进“百校千课”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在全区广泛实施,形成了新时代教育服务新体系,塑造未来人才培育新格局。

特色举措

近年来,新区以发展智慧教育为重点,全域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从教、学、管、评、测等多个应用维度规划智慧课堂、大数据精准教学、智慧心育、智慧体育、智慧阅读等20类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覆盖新区所有中小学校,构建起新区智慧教育新生态(如下图)。

湘江新区智慧教育新生态框架

1.战略引领,规划科学发展路径

新区教育局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湖南省“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湖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长沙智慧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文件精神,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统筹信息化工作持续、有效开展。实现了数字教育新环境、数字资源新形式、双师课堂新场景、智慧课堂新样态、智慧教研新生态、人工智能新课程的全面创新。

以政企合作、技术共享、服务联动的模式成立湘江新区智慧教育研究院,建立以研究院为引领、实践研究基地校为支撑的“1+N”联动工作机制,共享数据要素,协同开展教师研训、专家讲座、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发挥决策咨询、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成果推广等专业支撑作用。形成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区师生培养新机制,围绕“以智助评、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研、以智助训”,促进提升广大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数字素养,助力“百校千课”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在区域全面实施,提炼出一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及融合应用实践样板,为合理规划数字教育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共同探索智能技术及数据要素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

2.统筹推进,构建智慧数字场景

一是加快构建教育数字基座,通过开发标准统一、用户唯一、数据横纵贯通、应用开放共享的功能场景,整合优化平台,在“智慧新区”建设统筹下,构建并完善了新区智慧教育数字基座,整合了办公OA、智慧教师管理、教育安全应急智控、学习资源智慧服务等11个应用平台的用户、资源与数据,并接入到智慧新区数字中枢,探索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各种智能教学助手的应用,深度分析挖掘教育大数据,实现数据联通、应用联结、人员联动、资源共享。

二是在统一数据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新区教育局结合区域内布局规划,按照东、南、西、北、中五个片区,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及方向,持续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转型升级,优化数字教育应用场景。全区建设“共享教室”“未来学习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师生AI学习、培训、体验中心”“AI直录播教室”共438个,智慧教室930间,智慧教学场景覆盖1600余个班级。

三是打造一批数字技术与学科融合场景样板校。通过示范引领切实发挥智慧教育助学、助教、助管、助评、助研功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实现智慧教和个性学双向发展,推动教学模式变革。同时,通过多终端应用引领各学科教师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教学研究,围绕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场景,实现学科智慧教学模式创新,打造全链路学情数据驱动下的深度教与学,解决教师学科化教学难点,助力规模化因材施教、减负增效。数字技术与学科融合涌现出一批“新质校园”,如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博才西江小学等一批智慧体育应用样板校,雷锋新城实验小学、凌云小学等一批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样板校。

3.城乡一体,均衡优质教育资源

新区在发展教育数字化过程中,把落实“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推广工作作为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平台“九大应用场景”在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准教学、家校协同育人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并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研修平台功能,构建新型校本研、培、训体系。

新区以名校示范、名师引领,建立了“一校带多校,强校带弱校”及跨区域“智能研修校际联盟共同体”。以学科为基础,通过AI智课系统,开展线上线下、人机协同互动的多样态、混合式“智能研修”,构建了以博才咸嘉、岳麓二小校联体为引领的“五环五维混合式智能研修”新形式,即从“授课、说课、汇报研课过程、观课议课、专家点评”五个环节和“参与度、合作度、听说力、思维力、达成度”五个维度,探索出人工智能环境下校际联盟校本研训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同时,新区积极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完善了校培资源库,构建了“培、研、赛、展”四结合的混合式校本研修,并按阶段、分梯度推进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提升,形成了一批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成果。

4.优化治理,筑牢安全管理根基

(1)统筹智慧心育系统覆盖全区

引入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将定期心理普测与日常压力动态监测有机结合,显著提升筛查准确率及干预闭环率;萃取近百位行业专家和一线名师的咨询辅导、课程教学及家校共育经验,精准推送给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而有效提升心理筛查、测评效率,有效减轻心理教师的日常工作负担,提升备课效率。同时,学生规模化应用“减压星球”进行心理减压,自主心理管理能力持续增强,帮助区域和学校实现心育工作效率、质量双提升。

(2)建设“湘江新区校园安全应急智控平台”

平台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按照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结合的要求,整合、新建相关系统和功能,实现了平安校园、双重预防、智能预警、校车安全和明厨亮灶等不同安全管理子系统的数据融通。同时,推广视频监控技术在教育安全领域的应用,引入AI智能预警,实现安全防范智能化,最终达成主体责任明晰化、重点管理精细化、视频监管统一化,隐患治理规范化、预警防范智能化、安全管理科学化的新区校园安全管理目标。

亮点成效

1.数字基座激活数据要素价值

新区在以数据要素赋能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字基座,消除数据孤岛,发挥数据价值,实现“智联、数联、物联”的创新融合应用。

通过基座打造区域内标准化+个性化应用生态,对于标准化的应用,支持以三方插件的方式快速、安全接入;数据融通,分析数据治理前后的变化,展示区校两级数据资产全貌。

基于国家及地方教育行业标准,形成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的三大基础库。此外,还包括作业、课后服务、评价等主题库建设,以辅助区域和学校全面梳理数据资产。

通过汇聚分析教育设备接入、设备使用率、学校使用率等数据,助力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合理规划、科学应用。

目前,基座已汇聚了区域内30余个数字化平台应用,18.4万余条教育数据资产,为优化服务决策提供了坚实保障和依据。

2.智慧教学推动课堂变革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质量为主线,全面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深入开展大数据精准教学场景应用。

通过高效数据采集支撑科学“识材”、智能数据分析支撑精准“施教”、全过程数据应用支撑个性“发展”,实现“即时采集、科学分析、精准推荐”,形成系统性教育数字资产,助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规模化开展精准教学指导下的讲评课,利用个性化学习手册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减少重复无效练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开创数据时代规模化因材施教提供新区范式。

聚焦课堂主阵地,推动可移动教学终端进课堂,促进智慧课堂大规模常态化应用,强化教育数据要素积累,切实提升教师备授课效率、课堂互动率,显著降低学生作业时长、作业重复练习率,形成一大批可推广、可复制的互动式新型教与学模式,如“一课·三阶·一学”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精准教学、智慧教育环境下的“自能高效课堂”。

通过建设人工智能学科融合工程,开展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导教师熟练应用备授课、数据分析等智慧教学工具,打造智能高效课堂,满足多元教学场景需求,打造覆盖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学科资源供给、变革课堂教学形式、服务教师团队成长。近三年来,新区累计开展网络研修1500余次,3万余人次参与,推出200余节部级、省级精品课,500余节省级名师课堂。

3.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全面推广网络联校和双师课堂应用,建立“一校带多校,强校带弱校”的校际联盟共同体,有效弥补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青年教师培养任务重、区域研修模式单一等问题。

拓宽教学边界,共享优质资源,共建设名师网络课堂、智能研修等教学资源12600余个。

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团队自研课例资源正式面向全国发布,如莲花镇率先成立了 “1+8+N”小学思政工作坊,以莲花镇中心小学为网络主校,引入区域名师课堂,培育8所农村网络分校的种子课堂,让智慧教育充分赋能乡村思政教育。

4.智慧安防提升区域智治水平

新区校园安全应急智控平台覆盖学校、幼儿园和培训机构共477所,双重预防管理系统覆盖中小学、幼儿园219所,实现了区域安全运维的信息化、风险管控的数字化、隐患治理的规范化、预警防范的智能化和安全数据的可视化,形成了跨部门、跨领域联动机制,提升了安全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夯实了校园安防基础,为预防和减少校园安全事故、保障学生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平台汇聚平安校园监控、明厨亮灶等多维度安防数据,累计预警3216次,形成全面的校园安全数据分析和趋势研判的可视化大屏,为安全工作的检查考核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保障。双重预防系统实现了全区所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治理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累计上报日常安防记录73万余条、一般隐患11950个、安全风险2008个,全面压实学校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助力安全工作做细、做实;校园安全高风险点位智能预警3073次,实现异常事件的实时预警和事前处置,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形成常态化的智能监测预警体系,缓解学校日常巡查的压力。

总结展望

湖南湘江新区以数据要素为主要抓手赋能教育创新发展,聚焦数据要素积累,升级智慧环境、优化数字资源、变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教育新质生产力变量,把新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珍珠”串成“项链”,真正建成全天候、“超市式”的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未来,新区教育将持续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以全面推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抓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以融合应用为重点,全面构建基础设施普适化、平台一体化、数据体系化、应用规模化、供给泛在化、资源多元化、治理智能化和服务个性化的智慧教育新生态。进一步推动育人、治理、服务模式的深度改革创新,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民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转变。

本文作者:

宋晶 徐青春 雷云飞 林涌波 邹新建 刘汉卿 徐日康 曾伏民 关继东

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教育局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年第3期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

宋晶 徐青春 雷云飞等.数据要素赋能湖南湘江新区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03):20-23.

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题

01

上海市长宁区:

02

深圳:创新评价机制引领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03

湖南湘江新区:数据要素赋能教育创新发展

来源:三三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