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8年,德国柏林的街头,寒风凛冽,吹过满是战后疮痍的城市,一位身形佝偻、衣衫褴褛的老人,正艰难地挪动着脚步,他叫约翰·拉贝,时年63岁,曾经意气风发的他,如今却流落街头,为一口吃食发愁。
1948年,德国柏林的街头,寒风凛冽,吹过满是战后疮痍的城市,一位身形佝偻、衣衫褴褛的老人,正艰难地挪动着脚步,他叫约翰·拉贝,时年63岁,曾经意气风发的他,如今却流落街头,为一口吃食发愁。
拉贝缓缓走到一处墙角,正准备坐下歇一歇。这时,一个邮递员匆匆走来,大声问道:“请问是约翰·拉贝先生吗?有您的汇款单。”拉贝愣了一下,满脸疑惑,自己在德国几乎没什么熟人了,怎么会有汇款单?他颤抖着双手接过,当看到汇款地址写着“中国南京”四个中文大字时,老人的眼眶瞬间湿润,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顺着他那满是皱纹的脸颊滑落。
初来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时间回到1908年,26岁的拉贝怀揣着对东方的好奇与憧憬,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入职西门子中国分公司,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但拉贝却在这里开启了一段特殊的人生旅程,他辗转于中国多个城市,和中国员工相处极为融洽,渐渐地,他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拉贝先生,您尝尝这个,这是我们中国的特色小吃。”一位年轻的中国员工热情地递上一份小吃。拉贝笑着接过,吃了一口,竖起大拇指:“太美味了!你们中国的美食真让人着迷。”就这样,拉贝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感受着中国文化的魅力,也和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战火纷飞,挺身而出护难民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大地,南京危在旦夕。当大多数外国人纷纷选择撤离时,拉贝却毅然决定留下来。“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这里有我熟悉的朋友和无数需要帮助的人。”拉贝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拉贝利用自己纳粹党员的身份,联合其他国际友人,在南京建立了安全区。他的家,也成了难民们的避难所。一面纳粹旗帜,在那个黑暗的时刻,成为了难民们的保护伞,庇护着近25万中国难民。为了让难民们生存下去,拉贝不仅耗尽了自己的积蓄,还四处奔走,利用自己的身份与日军周旋,为安全区筹集粮食和必需药品。
“拉贝先生,求求您救救我的孩子。”一位母亲抱着生病的孩子向拉贝哭诉。拉贝连忙安慰道:“别担心,我会想办法的。”他四处寻找药品,最终在一个艰难的情况下,为孩子拿到了救命的药。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拉贝就像一盏明灯,给绝望中的难民们带来了希望。
与此同时,拉贝还怀着满腔的义愤,详细记录下日军的暴行,写下了后来成为揭露南京大屠杀铁证的《拉贝日记》。他的日记厚达2000多页,每一页都记录着日军的残忍和中国人民的苦难。
被迫回国,陷入人生困境
1938年,在日方的多次施压下,拉贝被迫离开他深爱的中国,回到德国。然而,他回国后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他多次替中国人民发声,揭露日军暴行,得罪了纳粹当局。他不仅丢了工作,还多次被抓入狱,财产也被没收。
曾经那个风光无限的拉贝,如今变得一无所有。到了晚年,他甚至流落街头,生活穷困潦倒,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难道我做错了吗?我只是做了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拉贝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思考着。
千里之外,中国人民不忘恩情
远在中国南京,解放后的人民得知了拉贝在德国的困境。曾经被拉贝救助过的难民们,纷纷自发组织起来。“拉贝先生对我们有救命之恩,现在他有难,我们一定要帮他。”一位曾经的难民激动地说道。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你一元我一元,很快就筹集到了一笔巨款。经过南京国民政府的批准,按照市价折合成2000美元,寄给了拉贝。
当拉贝收到这笔汇款时,他的内心五味杂陈。他从来没有想过,在遥远的中国,还有这么多人记得他,还在念着他的好。“中国人民,太善良了,我不过做了一点小事,他们却如此回报我。”拉贝喃喃自语道。
此后,拉贝的生活逐渐有了改善。他常常给身边的人讲述在中国的经历,讲述他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而中国人民也一直没有忘记他,南京政府特意保留了他当年在南京的故居,以此纪念这位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的国际友人。
多年后,拉贝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故事却永远流传在中国大地,他和中国人民之间的这份跨越国界、跨越种族的情谊,成为了一段佳话,被后人铭记,每当人们提起1948年那个收到巨款泪流满面的德国老人,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为这份跨越时空的感恩与善良而感动。
来源:诗梦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