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于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延续至清朝末年,历时约1300年。科举制度的实施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前 言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于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延续至清朝末年,历时约1300年。科举制度的实施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乡试(地方考试):在各省省城举行,通常每三年一次,参加者为当地的秀才(生员),考试内容主要围绕四书五经。合格者称为举人。
会试(中央考试):在京城举行,参加者为各省的举人,考试内容与乡试类似,但难度更高。合格者称为贡士。
殿试(皇帝亲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者为贡士,考试内容通常为策论。殿试的成绩分为三等:一甲、二甲、三甲,每等又分三名,统称进士。其中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亦各有千秋,其中有些状元的特长及趣闻成为永恒的经典。
王嗣宗(944年—1021年),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字希阮。少年时期热爱学习,聪慧敏捷。曾游历到京城,凭借文章去拜见王祐,受到了很好的款待和赞赏。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王嗣宗参加乙亥科殿试,北宋初年录取状元是看谁先交卷,结果王嗣宗与陈识几乎同时做完考卷,而且都是极好的文章,选谁为状元?令太祖很为难。
最后,不得已出了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损招,决定让两人以相扑(摔跤)的形式比拼,胜者为状元。结果陈识先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事后,众大臣对这种奇怪方式选取状元感到好笑。失去状元机会的陈识更是很郁闷,心中无奈地想:这比试的是到底是文状元?还是武状元啊?
王嗣宗考中状元后,便担任了秦州司寇参军,因为直言不讳地指出知州路冲为政严苛急躁,被诬陷入狱,后来得以平反释放。
宋太宗征讨河东时,王嗣宗上奏陈述作战方略,被召见并授予大理寺丞的职位,还兼任睦州、河州的通判。
由于王嗣宗性格乖戾,经常用言语诋毁别人,而且做事常出人预料,不按规矩出牌,所以,他在朝中人缘极差,正因如此,他的仕途之路也是浮浮沉沉,一波三折,几起几落。
在他担任度支判官,改任驾部员外郎时,因为妻子病重,竟然乘人不备,夜晚撬开衙门取药,这种形如窃贼的行径,最终被罢免了官职。重新被起用后,他出任兴元府知府,升任京西转运使,又调任河北,擒获了一群盗贼,再次受到太宗的嘉奖。可谓有点可笑的反转情节。
至道初年(995年),他担任江浙荆湖发运使时,正值江浙一带巫术之风盛行,百姓有病不吃药,而是通过祭祀来禳除灾祸。王嗣宗下令毁掉祭祀的庙宇,让生病的人吃药治病。
王嗣宗不相信鬼神,当他生病时,家人为他焚烧纸钱祈祷,王嗣宗听到后笑着说:“是什么样的鬼神,竟敢向王嗣宗索取非法的财物呢?”
咸平四年(1001年),王嗣宗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兼任三司户部使,改任盐铁使,他上疏陈述节约的办法,得到了批准,实施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虽然王嗣宗性格方面有些缺陷,但他也有直言不讳、勇于担当的一面。担任御史中丞时,有一天真宗亲临相国寺,从北门进入。王嗣宗上奏说:“天子行走的道路是黄道,怎么能从后门进入呢?我担任御史中丞,怎敢不尽职?”皇上欣赏他的正直,拿出内库的三千缗钱作为自我处罚,北门从此不再常开。
寇准担任宰相时,一向厌恶王嗣宗,命令王嗣宗以左屯卫上将军、检校太尉的身份退休。因两人不和,他屡屡上疏请求辞职,此后,又几经辗转,最终在静难节度使的职位上退休。
以前他任职时,曾经讥讽斥责同朝的宋白等老臣七十岁还不退休,但他晚年患病时,却贪图厚禄,拒绝离职,这也被人抓住了把柄。
王嗣宗性情猜忌刻薄,经常与人相抵触,据世上传言王嗣宗家里有一本恩仇簿,已经报复过的人就在上面打勾。晚年时,他与人交往,背后却把对方记入了仇簿。可见其心胸之狭隘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天禧五年(1021年),王嗣宗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八岁。谥号为景庄。
王嗣宗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和波折,虽然在为人处世方面尖酸刻薄,但他历经三朝,为政严明,政绩也很显著。他平时还喜欢写文章,尤其是书信。著有《中陵子》三十卷。
王嗣宗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人物。他既有才华和政绩,也有性格缺陷和污点。他的人生经历提醒我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建设。
撷生活点滴 汇世间精华
玄子原创作品 图片源于百度
来源:阴阴看球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