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祖是中国皇帝的庙号之一。古朝鲜、古越南等亚洲国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也有国王采用了庙号“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他们虽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却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
世祖是中国皇帝的庙号之一。古朝鲜、古越南等亚洲国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也有国王采用了庙号“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他们虽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却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
一、商世祖盘庚(生卒年不详),甲骨文作般庚,子姓,古本《竹书纪年》称他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十九位国王。盘庚在其兄阳甲之后即位商朝国王。曾由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并在迁都后重新施行商汤时期的政治制度,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商朝也因此再度兴盛,诸侯重新前来朝贡。自迁殷以后,商朝政治基本稳定,都城不再迁徙。盘庚在迁殷时对臣民的训诰之词,收在《尚书》里面,即《盘庚》三篇。
二、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前5年1月15日
—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今湖北枣阳市),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开国皇帝(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刘秀“美须眉”,早年入太学学习。新莽末年,爆发赤眉、绿林起义。地皇三年(22年),刘秀在宛城起兵反莽。次年二月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刘秀被更始帝任命为太常、偏将军。同年六月,王莽军围绿林军于昆阳,刘秀突围调集援兵,与城内义军合击,歼灭王莽军主力,取得了昆阳之战的胜利。其兄刘縯被更始帝杀害后,刘秀隐忍伪装,被更始帝封为萧王,派往河北,镇压并收编铜马等起义军,势力大增,有“铜马帝”之称。25年6月,与更始帝决裂,称帝于鄗,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先后削平青州张步、渔阳彭宠、天水隗嚣、益州公孙述等豪强割据武装,重新统一中国。57年二月,刘秀驾崩,享年六十三岁,谥号光武,庙号世祖,葬于原陵。刘秀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推行度田令,打击地方豪强,缓解土地兼并;设立台阁制,强化皇权,成为三省六部制的雏形;改革监察制度,罢州牧,置刺史,强化中央集权;外交上,接见日本使臣并将汉字传入日本,平定越南征侧女王独立运动。在位期间安定民生,复苏经济,轻徭薄赋,勤政爱民,倡行节俭,开创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历代史家对其多有称赞,如王夫之称“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毛泽东称之为“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三、晋世祖武皇帝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中国西晋开国皇帝(266年2月8日—290年5月16日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司马炎出身河内司马氏。曹魏末年,其祖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司马昭相继控制朝政。咸熙元年(264年),司马炎被立为晋王世子,翌年司马昭去世,他继任为相国,袭封晋王。同年十二月(266年2月),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建立西晋,改元泰始。即位之初,鉴于曹魏宗室屏藩无力以致孤立而亡,大封同姓诸王,又委任几位宗王统领重兵,出镇要地;重视法律的修订,其颁行的《晋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典。咸宁五年(279年),发兵南下,次年灭亡吴国,实现全国统一。其间颁行占田制、户调式,促进人口增长,使得经济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的局面,史称“太康之治”。但随着天下安定,司马炎逐渐“怠于政术,耽于游宴”,使统治阶层中奢侈荒淫之风广泛蔓延。他执意立智力低下的司马衷为继承人,又在统一前后命诸王就国、废除州郡武备,为西晋短暂统治的覆亡埋下了深刻隐患。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在洛阳含章殿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峻阳陵。司马炎在父祖开创的政治基础上,建立晋朝,渡江灭吴,完成了三国统一的历史伟业。由他制定的有晋一代的政治、经济、律法制度,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王朝的政治体制。
晋世祖司马炎
四、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坚(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文玉,祖籍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出生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氐族。前秦第三位君王,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景明帝苻健之侄,文桓帝苻雄之子。苻坚雅量瑰姿,博学多才。皇始年间,苻坚袭父爵为东海王。寿光三年(357年),苻坚与清河王苻法袭杀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即位后,着手革除暴政,主张黎元应抚,夷狄应和;重用王猛、权翼、邓羌等汉族士人,抑制豪强,强化王权;鼓励农耕,教民以区种之法,兴修关中水利,以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及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提倡儒学,兴办教育,以汉族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者自命,积极推行圣君贤相的治国之道;对各族实行服而赦之的方针,凡归顺或投降的少数民族贵族基本采取优容政策。十余年后,前秦大治,百姓丰乐,北方出现承平景象。建元六年(370年)以后,苻坚陆续消灭前燕、前仇池国、前凉、代国,取东晋梁、益二州,派吕光征讨西域,结束北方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北方后,苻坚自恃强兵百万,资仗如山,欲灭亡东晋,实现混一六合之志。建元十九年(383年),亲统大军南伐,折戟于淝水之战,国势大衰,胡族首领慕容垂、姚苌、乞伏国仁接连自立。建元二十一年(385年),苻坚出奔五将山,被后秦将领吴忠俘获,软禁于新平。姚苌逼迫其交出传国玉玺,苻坚言已将玉玺送晋国,誓死不让玉玺落入羌人之手,最终被姚苌缢死于新平佛寺,终年四十八岁。谥号宣昭皇帝,庙号世祖。
五、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小字佛厘、佛狸伐。出生于平城东宫(今山西省大同市),鲜卑族。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423年12月27日~452年3月11日在位)。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泰常七年(422年),拓跋焘受封泰平王,官拜相国、大将军,后被立为皇太子。次年继位,四出征伐。他先亲征大夏,克长安、统万,生擒夏主赫连昌;继攻平凉,驱逐赫连定。太延二年(436年),取龙城,灭北燕。太延五年(439年),取凉州,俘北凉主沮渠牧犍。屡次出兵击败柔然、高车、吐谷浑,采取镇抚兼施之策,使西域及东北诸国遣使朝贡,完成统一北方大业,结束十六国割据局面,与南朝宋对峙。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大兴国史之狱,屠戮崔浩等门阀士族数千人。同年,拓跋焘率军南伐刘宋,饮马长江后撤军北归。被刘宋认为是“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超越了冒顿、檀石槐。拓跋焘在位期间,注意搜求重用汉族士人,推进汉化;两次改定律令,以宽刑省罚,平息民怨;创行新字,兴办教育,于平城东建太学,祀孔子,命王公卿士子弟皆诣太学受业;禁断巫觋,信道灭佛;增辟垦田,移民牧畜,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统一北方后,采取随俗而治的方针,有利于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的恢复和稳定。但连年征战导致人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民族反抗和农民起义连续不断。正平二年(452年),拓跋焘为宦官宗爱所杀。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六、隋世祖明皇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杨广天性聪敏,容貌英俊,文采出众。开皇元年(581年),杨广被册立为晋王,后参与平定南陈之战。开皇二十年(600年),杨坚册立其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杨广即皇帝位。在位期间,在前人修的众多运河基础上疏浚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京洛阳继而迁都,每月役使民工二百万人,日夜不停地施工,民工不堪忍受,有十分之四五悲惨死去。装运尸体的车辆,往来不绝。对外频繁发动战争,三征高句丽致使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存。杨广奢侈无度,残暴无比,他的所作所为已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激起人民的反抗,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隋朝崩溃灭亡。杨广在江都醉生梦死,日夜都沉浸在声色酒宴之中。大业十四年(618年),杨广巡幸江都时,被宇文化及所弑。隋炀帝文学造诣很高,其作品有《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及《拟饮马长城窟》《白马篇》《纪辽东二首》《春江花月夜》。《隋书经籍志》著录《炀帝集》55卷,《全隋文》录存具文4卷,《全隋诗》录存其诗45首。
隋世祖杨广
七、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蒙古尊号“薛禅汗”,大蒙古国第五位大汗,元朝开国皇帝(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监国拖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蒙哥汗在位时,受命总理漠南汉地军事,后受封于京兆。在此期间招揽汉族儒士,整饬军政,并参与蒙哥远征大理、围攻南宋的战役。蒙哥死后,忽必烈自前线回师,与同母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并即汗位于开平城,建元中统。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翌年正式迁都大都。至元十一年(1274年),命伯颜等大举伐宋,两年后攻陷宋都临安,最终于崖山海战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中国的大一统。他相继重用阿合马、卢世荣及桑哥专理财政。同时接连派兵远征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然多以失败告终。但他抗击海都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叛乱的活动,仍是较为成功的。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病逝,享年八十岁。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忽必烈是少数能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其在位期间,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注重农桑,倡办学校,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但其频繁的对外征战,以及对大量蒙古旧制的保留,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对元朝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八、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初名方喀拉,自号臆庵道人。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六岁登基,改元顺治,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为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福临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贪官污吏。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福临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顺治十年(1653年)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积极鼓励垦荒。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面对全国出现的抗清高潮,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进占云南省城。除地处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外,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武装力量基本被平定。顺治十八年(1661年),福临去世,终年二十四岁。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清东陵之孝陵。
清世祖顺治皇帝
来源:云乐茶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