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985硕士在招聘会攥着简历无处可投,才发现学历通胀下"连要饭都得博士学历"的荒诞现实——学校教的和企业要的已然脱节,而年轻人只能在新旧产业更迭与地域差异的夹缝中,用硬实力对抗文凭缩水的时代困局。
当985硕士在招聘会攥着简历无处可投,才发现学历通胀下"连要饭都得博士学历"的荒诞现实——学校教的和企业要的已然脱节,而年轻人只能在新旧产业更迭与地域差异的夹缝中,用硬实力对抗文凭缩水的时代困局。
985硕士,春招,简历投不出去?这年头,学历贬值都成梗了。
前几天看到个新闻,说东北五所高校在吉林大学办了个联合招聘会,主角是吉大一个研三的妹子。
转了一圈,发现招的都是工科生,机械、计算机,要的是实操能力。
问了家公司,人家直接说,新闻传播的硕士,不招了。
更扎心的是,本科生起薪7000,硕士8000,还得是双一流学科,QS前500。
吉大好歹985,QS排名497,这待遇…难怪妹子感慨,读不下去就去招聘会看看,保证给你一记重击,搞不好以后要饭都得博士学历。
逛完四个馆,简历还在手上,没投出去。
985硕士,简历都“滞销”了,这就业形势,啧啧。
以后毕业生只会越来越多,竞争力嘛,只能自己想办法。
这事儿一出,网上炸锅了。
有人说,新闻传播本来就饱和,不如转行;有人说,东北经济不行,待遇低正常;还有人说,现在企业都看重能力,学历没那么值钱了。
但问题真的是专业选错了吗?还是地域差异?恐怕没那么简单。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原因归结为“个人选择”或者“市场供需”时,是否忽略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想想看,大学扩招都多少年了?
高等教育普及是好事,但普及的背后,是文凭的含金量被稀释。
以前本科生就能找到的工作,现在非得硕士起步。
这就像通货膨胀,钱越来越多,但购买力却下降了。
学历也是一样,大家都卷学历,学历的价值自然就降低了。
而且,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更看重你的项目经验、实习经历。
你能不能立刻上手干活,比你读了多少书更重要。
这其实也反映了教育体系的一个问题:学校教的和企业要的,往往脱节。
很多硕士生,理论知识一大堆,但实际操作能力却很欠缺,企业当然不买账。
再说说专业,新闻传播真的“夕阳产业”了吗?
倒也未必。
信息时代,生产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但问题是,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过时了。
现在流行短视频、直播、新媒体运营,你学的那些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根本用不上。
这说明,专业的设置也要跟上时代的变化,不能闭门造车。
另外,地域因素也确实存在。
东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能提供给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岗位确实不多。
但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东北留不住人才?
除了经济因素,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
比如,就业环境、发展机会、生活方式等等。
别忘了,高校也得反思。
高校的KPI,往往是发了多少论文,拿了多少项目,很少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
这导致高校的教育,越来越学术化,越来越脱离实际。
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
说到底,这不仅仅是吉大那个妹子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学历贬值、就业难、地域差异、教育体系的滞后……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让很多年轻人感到迷茫和焦虑。
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提升自己的硬实力,拓宽自己的视野,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也许才是破局的关键。
想起那句“连要饭都得博士学历”的玩笑话,背后是深深的无奈。
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保持希望,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来源:头号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