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默读、勾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2024版新教材第十课变成了《往事依依》,更改一下原来教案上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写法与含义,如“徜徉”“浩淼”“雕镂”等。
能够概括文中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并梳理文章结构。
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及诗句,提升语言素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勾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能力。
运用换词评析法、对比阅读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与情感的表达。
通过仿写、小诗创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审美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与感激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往事的珍视。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引导学生树立多读书、读好书的观念,明确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概括文中回忆的几件往事,梳理文章结构。
品味文中优美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往事传达的深层情感与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将阅读体验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力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文章主题等基础知识。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交流。
换词评析法:通过替换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受作者情感。
仿写与创作法:通过仿写、小诗创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关于童年回忆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激发学习兴趣。
介绍作者:简要介绍于漪老师的生平与成就,强调其作为语文教育家的地位与影响。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往事依依》,引导学生理解“依依”的含义,即留恋、不舍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默读课文: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思考文章主要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字词学习:投影出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认读并解释含义,如“徜徉”“浩淼”“雕镂”等。
概括往事: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回忆的几件往事,教师板书总结: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2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读一件往事,分析作者如何描写这一事件,以及这一事件对作者的影响。
换词评析: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用词精妙的句子,通过换词评析的方式,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与情感的表达。例如,“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中的“凝视”一词,能否替换为“看”?为什么?
诗句赏析: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引用的诗句,体会诗句的美妙与作者的情感。例如,“万紫千红总是春”“绿树浓荫夏日长”等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总结:总结各组讨论成果,强调作者通过具体事件的描写,传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与感激之情,以及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0分钟)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阅读体验或成长经历,这些经历对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小诗创作:鼓励学生仿照文中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分享交流: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小诗创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与鼓励。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5分钟)
总结全文: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往事传达的深层情感与人生哲理。
布置作业:
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及诗句,制作成精美卡片。
仿照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美好往事的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阅读于漪老师的其他作品,如《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等。
五、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山水画——身历其境,热爱自然
读《水浒传》——身临其境,热爱生活
读《千家诗》——心旷神怡,热爱祖国
听国文课——抒爱国情,多读书
登北固楼——感兴亡事,好读书
读中外小说——开阔视野,明做人之理
六、教学反思
来源:汉字森林哈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