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江门江海区的外海,也是有文化的地方,马氏家族的悠远历史,也能在5大祠堂碑刻中,一瞄究竟。此地,也是地方教育先驱的家园。
文/曾阳漾
在江门江海区的外海,也是有文化的地方,马氏家族的悠远历史,也能在5大祠堂碑刻中,一瞄究竟。此地,也是地方教育先驱的家园。
麻二紫金学校,就是民国的“教育杰作”,近百年来,“开笔延脉 诗礼传家”。一代代的学生,莘莘学子,就象学校的榕树一样,嫩叶、开花、结果,成为国家的骄傲。
离学校不远,古老的石狗巷道,默默一段历史的沧桑。马氏家族的马亮光,家和工作室,却有铿锵声。
他,也是让石头说话的奇人。
马亮光,中年以来,一直不显山不露水。上午的时光,当阳光洒满石狗巷,他却俯身工作室,手持刻刀,在全神贯注地打磨一块三彩玉籽料。
他的手指粗糙却灵活,光影下,刻刀在石面上跳跃,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嘿,在给我刻字:“风和日丽”!
01 外海刻石马亮光 犹记民国陈语山
在马亮光润色的刀工中,我想起了民国期间,此地有金石家陈语山,乃岭南画派高奇峰弟子,常有金石题画,偶邀徐悲鸿外海行,画奔马,也有他的题款。
说起陈语山,马亮光休闲的眼神也亮堂了许多,说到儿时,曾临摹其笔记,刻出字意的触觉。
其实,马亮光是位刻字家,也是玩石人,悟中刻出自己的心得,再走金石之巧。
马亮光的工作台上和玻璃柜中,散落着各种石头:蛋白石泛着柔和的光泽,金色的金丝玉在阳光下闪烁;陨石黑色,却纹理奇特,还有来自新疆的三彩玉,色彩斑斓。
这些都是他的宝贝,包括开切的纯翡翠,也是他多年前寻来,奇形石块,在他的身旁。见我雅兴,打小手电,品鉴一番。
“石中有天地,刻中有人生。”马亮光缓缓抬起头,微笑着说:“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语言,我只是在帮它们表达出来。”
这句话,后来被他刻在了一块和田玉石上,晶莹,透出韵味。或许,这也是马亮光从陈语山金石的悟境吧。
有趣的是,我所见的马亮光,外貌休闲,无羁中,却有狠劲,流离在他的藏石刻字中,玩出一番潇洒。
他有马氏家族人的乐趣,刻石之余,再品靓茶。连我都惊讶:但见他的绿脚鸭石,给扔进了烧水壶,水煮开后,拎水紫砂壶中,泡上婺源茗茶,清香口中,别有养生风味。
他懂石,爱人同志却是江西大余客家女,总弄来江门的头道茶,让他在玩石、刻字之余,舌间享受一番茶味、茶韵。
马亮光也笑着承认,江西山好、水好,有好茶。以前因为茶,还到赣州、吉安,还有井岗山,都留下他的脚印。
或而寻到山中奇石,也成为他工作台上的奢品。
02 石狗巷的记忆,马氏家族的传承
讲古,江门江海区外海,这条被称为“石狗巷”的古老巷子,也是久经沧桑。
听马亮光说起,巷口,曾经摆放着一对精到雕刻的石狗,据说是明清时期为镇邪避灾而立。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杀进外海,不但人财不保,连这对石狗,也攘入日本鬼子的腰包。他爷爷说起,仍有些遗憾,原来那对石狗,也是爷爷他们雕刻迎福气的,最后成为一段失落的历史。
马亮光就在这条巷子里长大,每天穿梭在这些残缺的记忆中。“小时候,我常常听父亲讲述这些石狗的故事,它们不仅是石头,更是我们文化的守护者。”
笔者没有问他,现代雕刻、玩石,是不是受爷爷的雕刻影响。
不过,他抚摸着手中一块温润的翡翠,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怀念。马氏家族,也是江门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祠堂记载着明清两代马家人在朝为官的辉煌历史。同时,祠堂的碑林字体中,给他留下了“润色”的素材。
到了民国时期,马家不少人下南洋谋生,取得成功后不忘回乡建学,兴办教育,为当地做出了巨大贡献,麻二金紫学校,就是祠堂改建而成,学子游之下,也留下了许多祠堂雕刻墨宝。
马亮光的哥哥马亮生,遵循家族传统,在祠拜祭祖先。考上大学后,在外地有了稳定工作。而马亮光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与石头为伴的道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而我似乎生来就应该与石头对话。”他笑着说。
03 艺术之路启航,广美求学历练
1991年,马亮光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如愿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艺术学习生涯。
在广美的日子里,他师从周淦洋教授,系统学习了绘画和雕塑基础知识。“周教授不仅教我技法,更教我如何理解材料的内在语言。”马亮光回忆道,“他常说‘艺术不在表面,而在本质’,这句话影响了我后来的创作方向。”
在大学期间,他对各种材料特性,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石材的质感和表现力。
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在石刻艺术上的探索,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3年毕业后,马亮光并没有立即投身艺术创作,而是先后从事了建筑设计和木工工作。这些经历看似与艺术无关,实际上却让他对结构、空间和材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建筑设计让我把握了比例与结构的美感,木工手艺则培养了我对细节的把握能力。所有这些经历,最终都融入了我的石刻创作中。”马亮光解释道。
04 创业与探索,多元经历积累1999年,马亮光回到江门,创办了雅轩装饰公司。公司主要承接室内装修工程,业务发展得不错。但对他来说,这更像是一种生计而非志向。“装修工程满足的是客户的需求,而艺术创作满足的是我内心的需要。”
几年后,他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关闭公司,前往韶关和广州等地工作。最让人意外的是,他后来竟然去了南京一家餐饮食调公司当调酒师(冷饮师)。
“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但其实调酒和石刻有相通之处。”马亮光眼中闪着光,“都是关于比例、节奏和感受的工作。
调酒讲究各种配料的平衡,石刻追求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在南京的两年里,他掌握了调酒的技艺,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他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喝着婺源茶,嘴里叨咕着,“艺术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该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像一杯精心调制的好茶,能够给人带来有滋味的快乐。”
05 回归本心,顽石中觅天地
带着新的感悟和积累,马亮光回到了故乡江海。他重新拾起对石头的热爱,开始系统收藏和研究各种石材。
蛋白石、和田玉、金丝玉、陨石、新疆三彩玉等都成为他收藏的对象,当然,不能少了台山的黄蜡石。
如他,他感慨说:“玩石是忙碌生活中的‘静心剂’,手握温润石头或欣赏奇石造型,能快速释放压力,让人进入宁静淡雅的状态”。
他坦诚,如今台山的黄蜡石,已成粤人所好,甚至改成景观,“风水”台面。
确实,黄蜡石如此,其他的石头也一样,天然纹理与形态(如山形石的峰峦叠嶂、具象石的动物造型),常引发玩石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甚至从石头的“沧桑感”中,感悟生命的坚韧与珍贵。
他很有体会,“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独特的纹理和气质,重要的是读懂它,然后帮它展现出最美的一面。”
在他手中,有一块灿岩,象“横鱼”状,近看石,远看鱼,也天然出石中“风情”。
马亮光,再拿起一块和田玉籽料解释道,“像这种籽料,经过河水千万年的冲刷洗礼,具有老熟细腻、温润柔和的特质。”
对石之所趣,他尤其喜欢绿脚鸭石,这种石头有着独特的绿色和纹理,入茶水,水浸,逐渐抛光,后更是温润如玉。
马亮光不仅收集石头,还开始在石头上刻字,将励志的座右铭或人生格言刻在石头上,制作成独特的摆件。
他刻的“茶道”,饮尽紫砂壶,方识小字:“一杯茶,品人生沉浮”之内涵。也写着马亮光的生命寓意。
“石头是永恒的,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因此有了持久的力量。”他说,“当人们每天看到这些石头上的文字,会不自觉地被提醒、被激励。”
这些石刻座右铭,逐渐受到当地企业家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找他,定制独一无二的石雕作品。
06 刻石之道,文化传承创新
在笔者眼中,马亮光的刻石艺术,也搜了马家祠堂的碑石,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再以独特风格,刻在玉石上。
他曾在广州美术学院,打下的艺术基础,加上多年对多种材质的实践,使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石刻的韵味,又有现代艺术的简洁与力量。
“刻石不是简单地在石头上刻字,而是要与石头对话,理解它的纹理、硬度和气质,让文字与石头完美结合。”马亮光这样解释他的创作理念。
字如其言,他的金石“暖居”,上有刻字:“日日有良辰”,生命的意义,在可分裂、打磨,而马亮光独刻“暖居”,则心有温馨,在他休闲的光阴中,也在谋求活得精彩。
且,他刻的平滑、风景石块,如“福如东海”、“家和万事兴”,也接风水之运,他常会教人在客厅或卧室,如何放置,才有气势而居。
他经常到江门玉石市场,寻找材料,那里有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玉石原料。他尤其喜欢台山黄蜡石(台山玉)和新疆和田玉,地方特产的石材,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创作过程中,马亮光注重利用石材的天然特征,遵循“因材施艺”的原则。
他认为,好的刻石作品,应当做到“大雕”求势,“精修”传神,既展现石头本身的自然美,又通过雕刻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他的一些作品,开始被当地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成为江门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石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刻石,我们不仅在创造美,也在为未来保留今天的风水品味。”马亮光说。
07 石与人生,沉淀智慧共鸣对马亮光来说,玩石和刻石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石头历经亿万年形成,面对它们,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也会学会耐心和坚持。”
他喜欢,茶桌上的石景,也喜欢,在紫砂壶泡茶的时候,石头泡水,感受绿脚鸭石的温润,思考人生的道理。
“茶香石润,人生百味尽在其中。”这句话,也成了他刻在许多茶盘石上的名言。
马亮光的工作室摆满了各种石刻作品,上面刻着各种励志格言和人生智慧。这些作品不仅美观,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他认为,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更需要这种实体化的、有质感的智慧载体。
“手机屏幕上的文字一闪而过,但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却永恒存在。当你用手触摸这些刻字,感受石头的温度,那种体验是数字文字无法替代的。”马亮光说。
如今,马亮光的石刻作品,已经走出江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爱。
但他仍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每天在石狗巷的工作室里与石头为伴,继续他的刻石之道。
“石头教我懂得了坚持和耐心,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永恒。人生如石,需要经过打磨才能展现出内在的美。”马亮光望着窗外古老的石狗巷,若有所思地说。
马亮光的故事,在江门石狗巷慢慢传开。每天清晨,他依旧坐在工作室里,手里拿着刻刀,对着各种各样的石头端详、思考、雕刻。
那些经过他手的石头——蛋白石、和田玉、金丝玉、陨石、新疆三彩玉,尤其是他钟爱的绿脚鸭石——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上面刻着的字句,或泡着清茶,都散发着持久的光芒。
“石不能言 最和人”,这是他最喜欢刻的一句话,也是他石上人生的真实写照。
他摆出几样奇石给观赏,尤其是这块“冷热沉积岩”,灰色底,砌痕上闪亮,据他说:“硬度高,和钻石一样硬,有千年历史。”
而内蒙古的戈壁石,三块黑幽幽的,或许在炙热的阳光,分裂开来,其形似乎隐藏着沙漠的秘密,在他的手中,玩味15年,仍然精典。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马亮光以石(景)为伴,以刻(铭)为乐;或,绿脚鸭石泡清茶。
他,都在永恒的贵气石头上,留下了时代的语言和智慧“一帆风顺”……
写于 云栖笔筑
2025年9月5日
来源:少林正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