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丨海龙足球队:无声世界 我为球狂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09:28 1

摘要:又是一个明媚春天,南海之滨的暖风吹过松软的绿茵场,44岁的聋人高日晓带球晃过了一个又一个防守队员。与印象中的足球赛不同,哪怕这里激战正酣,也不会有欢呼和尖叫,只有球员跑过带起的风声、喘气声,以及足球与肢体碰撞的声音。

■ 文/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江华

■ 图/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又是一个明媚春天,南海之滨的暖风吹过松软的绿茵场,44岁的聋人高日晓带球晃过了一个又一个防守队员。与印象中的足球赛不同,哪怕这里激战正酣,也不会有欢呼和尖叫,只有球员跑过带起的风声、喘气声,以及足球与肢体碰撞的声音。

这是一场“无声”的训练赛,来自一支“无声”的团队——海龙足球队。这支由35名听障人士组成的足球队,最早成立于2003年,为了备战当年的全国聋人足球锦标赛。转眼间22年过去,不少队员的青丝变成了白发,但对足球的热爱始终如一。

身体被囚于无声,但心哪困得住?尽管平日里的世界一片寂静,但来到了绿茵场,队员们立刻沸腾起来,追逐、跳跃、攻守,他们似乎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无声的世界大肆宣告:“上帝捂住了我的耳朵,却压不住我奔跑的速度!”

夕阳下,海龙足球队队员们在进行赛前热身训练。

无声的球场

几乎每个周一晚上,在海口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球场,都能看到海龙足球队的身影。场上,高日晓通过手势示意队友回到防守位置,王强不时发出轻微的低吼声,进球后的陈四弟摆出C罗的庆祝动作。

“放松一点!眼睛要多观察,注意队友的位置……”一旁,教练梁其道打着手语指导大家。他说,球队即将开展集训,备战5月在广东举行的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聋人足球项目比赛。

虽然不是第一次出省比赛,但队员们依然很兴奋,也有些紧张。他们尤其看重这些时刻,因为想要证明自己。

烈日下,一名队员在比赛结束后喝水。

一场球下来,高日晓大汗淋漓,大口喝水,他感觉周身舒朗,海风轻了,月光温柔了,生活中的烦恼似乎也短暂消失了。踢球,是最让他感到放松和快乐的事。

两岁时的一场重病,夺走了高日晓的听力,年幼时的他浑然不知生活即将发生什么改变。他还记得,一次播放露天电影,他也兴致勃勃地抱着凳子过去看。一场电影看下来,除了听不见,他没觉得快乐少一分。

直到上学后,面对身边人的异样目光,高日晓才意识到,自己或许永远无法像健全人那样生活了。看到同学们聊天,他想加入,但一张嘴,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知道。人群散去,只有孤独围绕着他。

自卑感同样充斥着其他听障少年。

陈四弟不是先天听障的,他对声音的感知,是慢慢消失的。6岁那年,因为一场病,他能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反倒是妈妈的哭泣声,越来越大。

小学三年级,父母把高日晓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希望他在这里学会手语,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生活平淡如水,一切都在往预期的方向发展。但他们没料到的是,一个足球,打破了多年的寂静。

队员高日晓用“手语”给队员们讲解战术,队员们都全神贯注地观看、领会。

1994年夏,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球迷们见证了罗伯特·巴乔踢飞点球之后的落寞、塔法雷尔跪地庆祝的身影,以及罗马里奥捧杯时的骄傲。

在太平洋的另一端,通过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原海南省特殊教育学校)那台小小的电视机,当年13岁的高日晓被这一幕深深打动了。

随着那个黑白足球在空中飞旋,高日晓的心中也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当世界杯电视转播结束时,他兴奋地转身跑到器材室抱出足球,和同学们比着手语:“踢球吧!”

从此,足球给高日晓和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快乐。

踢破的心墙

1996年,梁其道到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后,发现同学们对足球有着浓厚的兴趣,便成立了校足球队。

足球是一项十分考验队友配合的运动,每一位球员都需要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但没有听力,意味着这群聋人球员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训练和磨合,才能传好每一次球。

“你们别老低着头带球!看我,看我!注意场上的情况。”训练时,梁其道通常是一边大喊,一边打着手语。这样交流获得的信息,仍然不是全部对称的。一个简单的动作,需要梁其道不厌其烦地重复示范,为了讲解战术,他一遍又一遍地回放比赛录像。

在海口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球场,海龙足球队的队员在比赛中射门。

真“急了眼”时,好脾气的梁其道也会骂上几句。“在球场上,你不能把他们当作弱势群体。恰恰相反的是,他们对胜利的渴望要高于常人。”梁其道说,每次和健全人比赛,即便能提前预知最后的结果,大家仍会全力以赴去拼每一个球。

最开始,队员们只能用眼神和手势来传达彼此的意图,踢球时经常会撞到一起,淤青伤疤是常有的。但如今,大家在一起踢球时间长了,长年累月的磨合,让他们一次比一次默契,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就会明白彼此的意思。

和这些孩子接触时间久了,梁其道深知他们的不容易, 他们的人生阻碍远比健全人多。于是,他想着带这些孩子走出去,多参加比赛,多和外面的人接触,既能开拓他们的眼界,也能提高自信心。

2003年,在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足球队的基础上,海南省聋人足球队成立。2011年,海龙足球队成立,队员一部分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在校生,另一部分则是已步入社会的听障人士。

这些年来,梁其道带领这支球队多次获得全国赛事佳绩,如全国残疾人民间足球争霸赛南部赛区第二名、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聋人足球比赛第七名等。

接过一张又一张荣誉证书,不仅让这群聋人找回了生活的激情,也帮助他们重塑自信。那堵因残缺而筑起的心墙,逐渐被踢碎。

球场上所有的复杂情感发生的瞬间,帮助高日晓构筑起一个更完整的自我,那是一些他此前从未有过的体验:“比赛中输了,我会失落;赢了,我会高兴。有时候和队友闹矛盾,大家配合不好,我会不舒服;但踢了一个漂亮球,大家也会兴奋地拥抱在一起。”

海龙足球队队员在比赛前互相拥抱围成一圈,为自己鼓劲加油。

在竞技体育里,发泄和表达情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有的队员在赢球时,会发出自己的呐喊,那种最原始的、直接的声音每次都让梁其道感慨:“他们好像放开了自己,挣脱了一种枷锁。”

“足球是生存之上的生活。”高日晓在手机里打下这些文字——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享有热爱体育运动的资格,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我们聋人想要的从来不是帮扶,而是平视的握手。

奔跑的人生

海龙足球队的成员们从事各行各业,有酒店服务员,有外卖配送员,有网约车司机,有渔民,还有的在乡村务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足球是慰藉,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回到现实里,工作才是要紧事。

但无需质疑的是,足球托起了他们的人生,带给他们很多切实的改变。梁其道常常被问道:聋人踢足球到底有什么用?他坚信, 足球有强大的教育功能。

“足球运动能让人变得更加阳光,而运动时的规则和底线,不仅在绿茵场上约束球员,更是潜移默化根植到他们心里,成为一定的人生准则。”梁其道希望,他的球员们在外能够展现给他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不会因为是聋人而被别人看低一等。

今年38岁的王强是球队里的积极分子。结束一天的外卖配送工作,他如约赶到球场。

上学时,王强调皮捣蛋,是老师眼中的“坏孩子”,辍学后染上许多坏毛病,严重叛逆,性格固执。但加入球队后,他仿佛变了一个人 ,为了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开始戒烟戒酒,也不再打架闹事。灵活好动的他在球场上和队友团结协助,成为球队主力。

因为是聋人,王强在工作中也遇到不少烦心事。比如送餐时无法打电话告知客人,常常被客人催单,有时遇上不讲理的客人,催单急了,甚至会不由分说地骂上他几句。

面对工作的不如意,王强也迷茫过。但在球场上,他又找回了自己:“球场上我可以带球冲锋,生活中同样可以一往无前。球场上能做到的,生活中怎么不可以?”

王强不打算逃避,如今,每次配送外卖前,他都提前编辑好短信发给顾客:“您好,我是听障人士,不能说话,请写信息,谢谢。” 积极而真诚的工作态度,让王强经常得到客户好评。

陈四弟则是通过足球变得更加勇敢了。成年后,他认识了一位同样听障的姑娘,由于害羞不知如何表达心意。一场球赛获胜后,陈四弟终于鼓起勇气,大胆地表白成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如今家庭美满,儿女双全。

队员们进行“蛙跳”腿部训练。

来自万宁的黄世优曾是一位农民,为了踢球来到海口一家制药厂工作,他说足球让他感受到青春的朝气与活力,有了奋斗的动力;高日晓在一家机关单位上班,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但他不再害怕聊天,通过手语和手机软件,一样能与对方有效沟通……

对于梁其道来说,相比起队员们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佳绩,他更看重的是大家通过足球树立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最初组建校园足球队时,他压根没想到能走这么远,只是单纯地希望能给这群残疾人带来一些快乐,如今,他还是这么想的。

高日晓也在短信中写道:“我们的言语不多,都放在这个圆圆的足球上了。希望借助足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他们都觉得是足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为生命赋予拼搏的精神。但实际上,这些改变的力量,源于他们自己。

海龙足球队名片

海龙足球队成立于2011年,其前身是1995年在海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成立的校园足球队。2003年因备战全国比赛,正式成立了海南省聋人足球队。如今,海龙足球队共有35名队员,一部分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一部分是已步入社会的听障人士,平均年龄25岁。

●2003年在全国聋人足球锦标赛上获得第六名。

●2010年在全国聋人足球锦标赛暨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足球预选赛中,获得第四名。

●2011年在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足球决赛中获得第五名。

●2018年在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足球决赛中获得第九名。

●2021年在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足球决赛中获得第七名。

文字/邱江华

来源:南海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