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白露,老人说最怕“白露一日雨”,白露当天下雨有啥预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6 14:31 1

摘要:“斗转星移,节气更迭向前。”明天,也就是农历七月十六这天我们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白露节气”。

导语:明日白露,老人说最怕“白露一日雨”,白露当天下雨有啥预兆?

斗转星移,节气更迭向前。”明天,也就是农历七月十六这天我们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白露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时代的时间坐标,人们在每两个冬至之间安排春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不误农时,这是我国独有的,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二十四节气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成了24段,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比如,秋季里有六个节气组成,其中,立秋和秋分是“天象”,处暑、白露、寒露霜是“地象”。

白露,要么是9月7号,要么是8号。这是根据太阳的位置算出来的,当太阳运行到特定角度(黄经165度)时,就到白露了。标志着夏天的热彻底收尾,秋天的凉正式开始,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

古人为啥要把这个节气叫作“白露”呢?

古语说 “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意思是说,到了农历八月的时候,能够感觉到天气里的“凉气”越来越多,晚上空气中的水汽碰到冷的地面、叶子,就会凝结成小水珠,也就是露水。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有“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的记载。

古人认为秋天对应“金色”,而露水看起来是白色的,和“金”的颜色相呼应,再加上这时天气开始变冷,所以就叫“白露”。

今年的白露是出现在9月7日,和往年有些不同,要特别珍惜一下。因为,今年的9月7日深夜至8日凌晨将迎来全国唯一全程肉眼可见的月全食。也就是说,这天晚上只要不下雨,天气晴朗的话,我们就能看到一轮迷人的“红月亮”。并且,是在中元节之后的第二天,确实是不容易遇到。

白露时节,已经到了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期,这时候的天气情况,对接下来农作物的丰收和播种影响比较大。

例如,在古籍《四民月令》、《农政全书》以及各地方志的“风土志”、“物产志”中,就有大量与白露相关的天气谚语。例如,有“白露忌雨,雨则歉收”的记载。

明日白露,老人说最怕“白露一日雨”,白露当天下雨有啥预兆呢?下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这句农谚流传比较广,很多人都听过,古人经常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如果白露节气当天出现降雨的天气,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整个秋季都可能是 阴雨连绵,难得晴的。

古代虽然是农耕社会,但农业生产水平和设施比较差,旱了涝了就可能会让一年的辛苦毁在最后一刻。

白露时节阴雨连连,低温寡照的话,会导致农作物出现倒伏、腐烂,甚至穗上发芽的情况,造成收成受损。因此,有了“白露日下雨,一路苦到秋分”的讲法。

这句农谚虽然只有简短的几个字,但古人却把白露时节的气候特点和对丰收的影响说的明明白白。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老祖宗在长期的劳作用中观察和记录总结出,白露这天需要天晴,不宜雨水,出现降雨的话,往往对作物丰收有一定的危害。

例如,白露时节正是我国一些地区的晚稻抽種扬花、棉铃叶絮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降雨频繁的话,就可能使晚稻的稻花被雨所伤,将来瘪粒就多,下降减产。还可能使棉花烂铃,蔬菜品质下降等。

这句农谚的意思和上面那句差不多,也是说如果白露节气期间降雨比较多的话,那么就预示后续天气也可能将以阴雨连连的天气为主。

白露时节阴雨连连,不仅影响农作物生长,还影响后续收割和翻晒以及越冬作物的播种。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白露当天或者白露时节以晴天为主的话,按古人总结的经验,往往预示着当年的农作物大概率会获得。

刨除这句农谚准不准不谈,就按现在的经验,白露后天气晴朗确实是有利于秋收作物获得丰收。

因为,白露时节正是中晚稻、玉米、大豆、棉花、红薯等一些农作物的灌浆、成熟、膨大关键期,这个时候晴天多,是非常有利的。

能够给农作物提供充足光照以增强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并形成较大昼夜温差以促进养分积累。同时,还能避免阴雨导致的霉变、病害及成熟受阻,是能够获得丰收的前提。

类似的农谚还有“中元日头笑,秋后粮满窑”、“白露晴天,有米无仓”等,表达的意思相近,也是说白露时节晴天多,有利于作物获得丰收。

总结,根据古人留下的“白露日下雨,一路苦到秋分”“白露有雨,有缸无米”“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等农谚种说法,如果白露当天或者期间降雨或阴雨连绵的话,可能会导致低温寡照,引发作物倒伏、腐烂、穗上发芽、减产等问题,还影响收割晾晒与播种。

而“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则是表明,白露晴天多,能为中晚稻、棉花等作物提供充足光照与适宜温差,助力养分积累,是丰收的重要前提。

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白露这天是晴天好还是下雨好呢?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来源:三农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