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0明星,这位传说中的导演为何要任性一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6 13:55 1

摘要:高群书执导过《风声》《东京审判》等经典电影,经历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好时光,上一部电影《刀尖》也云集了张译等明星演员,但他杀回电影圈的第二部作品《生还》,却走了完全不同的路:低成本、 0 明星,记录抗联的历史。

2023 年 娱理工作室 见到高群书时,他曾经感慨,八年没有作品播映,一直都在待审中,自己已经成一个传说了。

最近这两年,高群书终于重归观众视线,他导演的《刀尖》《猎冰》《刑警的日子》等影视剧作品陆续公映。

高群书执导过《风声》《东京审判》等经典电影,经历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好时光,上一部电影《刀尖》也云集了张译等明星演员,但他杀回电影圈的第二部作品《生还》,却走了完全不同的路:低成本、 0 明星,记录抗联的历史。

高群书知道这是一个任性的选择,他也预料到了《生还》会在市场上遭遇到一定的困难。最近在微博上,他和网友们聊了点实在的——

比如网友分享自己家附近没排片,又靠打电话争取到了排片,高群书转发求推广这个模式;有人问他新片会不会赔钱,他说肯定要赔呀;有人建议他要用流量明星,这样才有度,他说下次必须用;有人表达了对电影的喜爱,高群书真心道谢,他说电影想记录下“ 3 万抗联战士仅 700 余人生还”的历史。

作为当下网速最快的导演,高群书以“他回精神病院了”的 ID 常常在微博上发表对于社会事件和影视行业的看法,虽然是 60 后导演,但一直紧跟时代,和网友们密切互动,即使在舆论环境越来越严苛的当下,他仍然锐利敢言。

高群书是难得的在影视领域都有代表作的导演,更难得的是他在对话中的百无禁忌。“我的评论区就有人说,还有人给高群书投资呢”,高群书甚至毫不避讳提及网友们对他的疑问与调侃。

那么, 娱理工作室 和高群书敞开聊聊,看看这位资深从业者眼中的影视行业的现状与问题,听他分享用中低成本换取创作自由度的经验。

“我想的不是钱的事,

而是电影能留存多少年”

娱理: 9 月 3 日您的新片《生还》上映了,这是一个讲述抗联故事的献礼片,为什么想拍这个题材?

高群书: 很多人都是只知道抗联这两个字,但抗联到底是个什么队伍,他的特殊性和艰苦性到底在哪,大家并不知道。《生还》讲的就是最艰难的时候,有一些人能生还是无数人的牺牲换来的,这个片子的主题就是保护,我们选用了一群女兵和一个 14 岁小孩李敏的视角,这实际上是一段秘闻。

李敏写的记录抗联故事的《风雪征程》读过的人不多,我是从出版社的仓库里边找到的,但是看完了确实非常感动,那时候的人第一次看见社会主义什么样,那种幸福感很打动人。书里还有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地方,比如吃死老鼠,在电影里都呈现了。

娱理:《生还》没有知名演员,在现在的市场大环境中是有宣发门槛的,您是怎么考虑的?

高群书: 我们剧本里 17 岁的小马,本来是想找类似时代少年团这样的流量演员,这是一个商业操作的方法,但是后来越来越觉得如果这么做的话,大家是在看一个电影,不是看一段真实的历史。好多朋友看了也说这个片子宣发门槛太高了,票房也很难做,我说没办法,因为当时放弃了惯常的写法拍法,也没有那种戏剧化,也没有那么多炫目的东西,确实对观众的吸引力是少的。

但是到我们这个年龄,我想的更多的不是钱的事,而是这个电影到底能留存多少年,因为我已经过了挣钱的时代,说老实话我也挣过钱,我也红过,现在想法跟以前不一样,我希望这个片子能被当作抗联的历史去看,这更有意义。就像我以前拍的《东京审判》也是记录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娱理:《刀尖》上映时我们也采访过您,当时您说自己八年没有作品公映,都快成传说了,从《刀尖》开始重新回到电影的市场体系中,您觉得整体大环境和之前有哪些变化?

高群书: 我倒是真的没觉得什么变化,大家都说市场在变,观众在变,创作也在变,实际上现在好多电影,最大的特征就是情绪电影,票房好都是情绪电影,这个东西我早就知道了,以前《风声》也是情绪、人物,实际上这些东西都在。但是跟以前相比是多了算计性,一个电影的计算性,现在这个特征更明确了,情绪加计算,这个密码我们都知道。

我现在拍《生还》,如果票房不好,接下来拍什么?是不是还继续拍这种东西?我现在不需要多大票房,能回本就行,所以我也采取了降价策略,我希望这个电影能留下来。

下边我可能就要回归市场,也会找有影响力的演员,也把情节计算好,假如我自己不会,我可以找团队去学习,我不是那么固执老派的人,明年肯定得拍点市场性比较好的电影了,等我再挣了钱之后,我再回头再拍《生还》这样的电影。

娱理:下一部想拍比较有市场性的电影,目前对于题材类型有畅想吗?

高群书: 还在做剧本中。《生还》融资的时候,没人投资,因为没知名演员,每个人看完剧本都跟我说这是个好电影,就是我们不能投,但是我的优势是可以拍他们拍不到的题材。

我下边几个剧本,他们听说我在做都来找我来了,不是我找资方,是资方知道本子在我手上,来问能不能一块做;选演员方面,一个是合适,另一个就是市场影响力,我首选肯定是实力派,流量我也不排斥;然后就是故事,怎么讲这个故事,既要有打动人心的地方,又要有社会性,更重要是戏剧性,这几个优势结合,我是个与时俱进的人,我不是沉浸在自己的审美里边不会变的导演。

娱理:说到《生还》融资很难,那资金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高群书: 都是我找的,首先我自己不拿酬金,我得带头,我们所有演员都拿了很少的片酬。我是先解决最基层的成员酬劳,司机、场务兄弟的钱全结了,我们整个剧组现在账还没结清,这次的造型设计是我在《征服》时候合作的,他说老高,我最后一个拿钱,你不要考虑我,手里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算。

娱理:今年暑期档又给行业一点新的思考,一些大投资、明星阵容的电影,最后并没有想象中的成绩,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高群书: 实际上这是个历史问题,不是现实问题,历来就是这样的。我那天也发了个微博,我说如果你要拍作者电影,就算找了大牌演员,也不会有很好的市场表现,作者电影的属性决定了不会有太大的票房,你找谁来也没用。现在已经不是明星是法宝的时代了,任何一个明星大家都看惯了。说实话明星主要是吸引你们媒体的,比方《生还》媒体都不感兴趣,但如果是章子怡主演大家肯定都感兴趣了。

以前 80 年代 90 年代也有好多大制作都折了,反而一些小成本还挺火的,现在可能发言方便了,谁都可以去评论,尤其今年暑期是比较特别,好几部大片都不太好,但其实也是正常的,不是今年才有的事。关键还是看如何配置,如何讲好故事,如何挖掘题材。

娱理:也是因为前些年动辄 10 亿的成绩让大家有了期待,以前觉得 10 亿是大片的起步线,现在大家发现过亿都很难。

高群书: 以前电影是梦,不是谁都可以拍电影,现在谁都可以拍电影,谁都有可能一炮而红,就看你是不是找准了时机,掌握了密码,实际上每年都有新人出现,也有旧人失败,每年都有大师失败,那也正常的。

为什么正常?就像演员是一样,我演惯这个角色之后,我换换赛道,但是有时候你再演新的角色有可能失败,大师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在这个赛道已经很牛了,也想换一换,我也经历过这个阶段,因为每一个导演都想拍不同类型,都不会说在一个类型上干到底,都想有点创新,但是这都是危险的,有可能失败有可能成功,所以这是你的选择。

现在有一种论调说老登电影,什么大师都倒下了,是不是这么回事?当然也有一些确实是固步自封,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没有到固步自封这样的年龄。我们到了这个阶段,心态和想法不一样了,不是那么着急去挣钱去了,因为你怎么着都能有饭吃,你更愿意去创新,确实心理要做好准备,有可能再创高峰,有可能就是失败了。

演员也面临这个问题,有的年轻演员就是愿意拍网剧,愿意拍古偶,他们说得趁年轻挣钱,谁敢轻易去拍一部电影呢?谁知道电影的成绩好不好呢?但实际上真正迈出这一步的人,都是很有前途的,比如易烊千玺、朱一龙都是迈出去了那一步。包括之前的张译,张译在电视剧界已经很不错了,他开始拍电影就从小配角做起,我和他第一次合作《过年好》,就几场戏,后来又合作《刀尖》,他拍完《刀尖》又去了张艺谋的剧组。

娱理:其实就是跳出舒适圈的问题。大师的失利,可能是为了艺术追求而去转换赛道,但如果真的失败了,大家真的能面对和接受吗?像您说的可能大家都不缺钱,但那个是利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名的问题, 10 年前折一部片子,可能是报纸上媒体写点难听的话,但这个年代大家要面临大量的网络舆论。

高群书: 我的评论区就有人说,“还有人给高群书投资呢”。

娱理:您看到后是什么感觉?

高群书: 现在已经习惯了,因为我天天在微博天天在网上,我已经习惯了,一笑而已,也算是公众人物,你在明别人在暗,别人说什么你都得受着,你要是因此坏了心情的话,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你就不要再做这些事。

现在拍任何东西,拍得再好照样有人骂,因为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言,你没法选择。如果骂的人多了,那就先休息一段时间别上网,等你心情调整过来之后,再看的时候那就无所谓了。

娱理:刚说到“老登电影”这个词,您怎么看现在观众对中年男导演的看法?

高群书: 有时候是带节奏,大家说大师都倒下了,老登就是不行,以前大家带着尊敬,缺点不会被放大,但现在缺点都被放大,负面已经大于正面了。

娱理:现在一些导演的解法是会特别注意舆论,比如在电影中平衡好女性视角,或者做女性题材的电影。

高群书: 但是我是既不会站在男性角度,也不会站在女性角度。《生还》的故事里有很多女兵,但是我肯定没有利用女性主义。当时选这个视角,是因为这支队伍的特殊性是后方即前方,她们都是后方人员,非战斗人员,但照样每天面临枪林弹雨和生死,有很多男人在保护她们,这个保护既是我军的组织纪律的传统,也是一个人道主义的东西,都是真事儿,我们没有夸大。

“成本低点,拍摄苦点,

但自由度大”

娱理:您在电影和电视剧领域都有代表作,您觉得这两种门类的经验可以互相提供借鉴吗?

高群书: 以前电影和电视剧的差别比较大,我第一次拍电影的时候,也是一个行业大佬推荐的,他很喜欢我拍的《征服》,他始终觉得我能拍电影,当时我说过一句话,我说如果能把电视剧拍好,就能把电影拍好,为什么?

一个电视剧,比方说 3000 万的投资拍 30 集,拍三个月,你想每天的工作量是多大?而一个电影的体量顶多是三集电视剧,也是在三个月完成,每天给你的锤炼和实践中那就多了。当然电视剧电影还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特性,电影是考验一个人能蹦多高,而电视剧就考验你讲故事的能力。

如今电视剧在平台播,找好演员做好宣传,可能差不多有一个数据,平台更注重数据。而电影是面对一个个个体,去给你买票,你要去判断你的观众在哪里。所以电影和电视的算法不一样,平台就是 1 个项目过会的时候,有各个部门的人,市场部门会评估这个演员能不能带广告,演员的数据方面好了,再加上有成熟的导演,项目就大差不差了。但是每一个电影都得重新设计,没有一条老路,因为电影观众比较挑剔,也比较喜欢更新的东西。

娱理:是不是电视剧项目过会的时候一定要有明星?可能《生还》这样的项目在电视剧领域就开不起来。

高群书: 绝大部分是这样,但是我这几年实际上做了几个探索,我觉得在某一方面是很成功,在某一方面可能是大家都被骂了,我也牺牲了我的名节。像《猎冰》的时候,我有点较劲,这个题材平台觉得一般,演员一般,那怎么办?我说我们用 1500 万的低成本来拍,这样平台就愿意试试,演员我们就选了姚安娜,张颂文愿意跟我合作,随着各种演员进来之后,成本也提高了。

后来《猎冰》平台数据特别好,我也牺牲了我的名节,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 4 点多分的戏,以前再低也是 6 点多分,你说我心里能舒服吗?但是没办法,当时选择这样一个操作,你也有收获,后来姚安娜也火了,很多人找她拍戏,最开始是我选了她,那做了选择就要承受结果,如果她演得不好肯定是我的问题,人家本来就不是个成熟的演员,但是这个戏最终让老板挣钱了,这不也是成功吗?

娱理:低成本以小博大,结果好肯定非常开心,如果是高成本的项目会压力特别大吗?比如说您当年拍的众星云集的《风声》。

高群书: 《风声》当时钱也不多,找我的时候才 1700 万,后来增加了特效,最后成本也就 3000 多万,演员的酬金都很低。《风声》是我拍得最从容的一部戏,因为在创作上有很高的自由度,包括和演员合作得也很好,各方面优势聚集到一块了。

娱理:这么多演员在一起,好沟通吗?陈可辛导演曾经分享过,他的戏如果找一些咖位差不多的巨星,就需要面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高群书: 我们这批演员在一块都很好,没有一个人说自己是大牌,虽然在署名的时候有先后,但是也是很简单就解决了,在现场大家都是很高兴一块吃一块喝一块聊天,我跟谁都说实话,跟谁都一视同仁,来了之后我可不管谁名气比谁大,那是你们之间的事儿,对于我导演来说都是演员。

娱理:您怎么看现在电视剧行业的番位之争?现在署名的先后经常会以很奇特的形式呈现。

高群书: 我的戏不许提番位,待遇都是一样的,有房车的话大家都有房车,没房车就都没有房车。你知道现在有的剧组都比到什么程度了,你的房车停在这儿,我的房车也必须停在这儿,你几点到我必须在你后边儿,现在很多人就这样,但在我的剧组从来没有这个事儿,这样会给统筹安排计划造成很大麻烦,你要是答应他这一次就完蛋了,没法管理了,一视同仁反而好。

娱理:可能难就难在,一些双男主双女主戏,两个人咖位差不多就特别难平衡。

高群书: 所以说人家好多流量不愿意跟我合作,他没有他发挥的空间。

娱理:好奇当时《风声》的时候,周迅李冰冰都很红,也都是实力派,她们会在意谁的角色更出彩谁的戏份更多吗?

高群书: 没有,实际上戏份上周迅要比李冰冰多,我跟她们说你们不用在意这个,因为电影是拍出来的,她们也没有为戏份去纠结。

我去年监制的一个戏《沙尘暴》,男一号是在查案子的过程中,不断导入很多故事,这样大家的戏份就比较平均,很多大腕一看就觉得自己不是男一号不愿意来。但是段奕宏就很好,他说喜欢这个剧本,喜欢里面所有的人,他不介意戏份多少,这才是创作,这才是实力派,所以我特别感谢段奕宏,没有他的话,这个片子很难有机会过会。

娱理:大家都知道您是一个网速很快的导演,您平时会看短剧吗?

高群书: 偶尔看,但确实是没法看的,因为人家不是拍给我们看的。

娱理:短剧对长剧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平台非常担忧,常常想把长剧短剧化,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高群书: 也是一种实验,平台有平台的生存艰难,是从生存的角度去考虑这个事,但实际上平台每年也会抓几个好的长剧。一个长视频平台不可能完全靠短剧,虽然天天唱衰长剧,但在各个平台长剧数据也不错,并不存在所谓的没人看了,大家都看短剧,这怎么可能呢?

还是带节奏的问题,大家起哄说长剧没人看了,电影市场不好了,但是中国有 14 亿人,你抓住任何一个群体,回报率都很高的,我还是比较清醒和客观地去看这个问题的。

娱理:怎么看平台开发的倍速看剧、甚至是跳看功能?您能接受吗?

高群书: 无所谓了,能看就不错,看就给你面子了,看就给你增加数据了,哪管 3 倍还是 5 倍看呢。

娱理:我觉得大家这么焦虑,也是一些项目的投资太高了,像您尝试的低成本拍戏,确实压力没那么大,也会有机会。

高群书: 对,我愿意干这种事,成本低点,拍摄苦点,但是你的自由度大。我没有拍过特别有钱的戏,有的 12 集的网剧就 7000 多万投资,我拍的 24 集的《刑警的日子》才 7000 多万成本。我拍的成本最高的就是《国家行动》, 30 多集也就 9000 万投资。投资小有一个好处是自由度大,如果给你两个亿,实际上也不是揣你兜里,但是你负担的压力会更大,自由度会缩小,所以我喜欢拍中低成本的。

娱理:您在电影领域的作品很多都是近代题材,拍谍战故事,但其实您在微博上经常关注社会,未来会拍一些跟社会特别贴近的题材故事吗?

高群书: 不会,我会拍越来越和社会拉远的题材,架空最好了,还是创作自由度的问题。

娱理:电视剧领域您好像是一直在拍警匪故事。

高群书: 因为大家都觉得你是这个赛道的人,就来找你,我这次拍《生还》是一个战争戏,也是我的一次尝试。

娱理:在电视剧领域您有想开辟的赛道吗?

高群书: 我说我想拍古偶,大家不相信。我要拍古偶拍武侠,肯定能拍好,因为我一直在研究这个东西,但是没人信。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