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农户“碳账本”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09:02 1

摘要:在岐山县,秸秆变身菌包基质、生物燃料等;在西安市长安区,农户轻点手机即可自动灌溉,春灌变得更高效;在定边县,加厚地膜化作“清肺医生”,土地穿上“环保新衣”……一场低碳变革正在三秦大地悄然发生。

3月的陕西,春意正浓。田间地头,农户起垄覆膜、下籽播种,忙得不可开交。

在岐山县,秸秆变身菌包基质、生物燃料等;在西安市长安区,农户轻点手机即可自动灌溉,春灌变得更高效;在定边县,加厚地膜化作“清肺医生”,土地穿上“环保新衣”……一场低碳变革正在三秦大地悄然发生。

三月十八日,在薛强的示范田里,自动化灌溉系统实现精准喷灌。 受访单位供图

■ 秸秆变“宝贝” 循环农业里的“生态账本”

3月22日,岐山县蒲村镇岐麟农业专业合作社里,一车车玉米芯被传送带送入粉碎机。合作社负责人雒红斌抓起一把碎末说:“以前这棒棒没人要,现在用处大着呢。”

在雒红斌身后,玉米芯被堆成一座座“小山”,经过粉碎、灭菌等工序实现“七十二变”。

20公里外的蔡家坡镇零胡村,种植大户梁宝权种的平菇长势正好。“咱这菌包出菇整齐,质量很好。”梁宝权说。

梁宝权有4个菇棚,一年能产平菇约7.5万公斤。“以前都是用麦草和棉籽壳做菌包,一年能采4茬就不错了。换成玉米糠后,一年最少能采五六茬。”说到这一点,梁宝权格外高兴。去年,靠着岐麟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的菌包,他的收入突破20万元。

这一变化背后藏着一本生态账。岐山县农机推广中心主任张新忠说:“全县50万亩玉米和小麦每年可产生30万吨秸秆。经过处理后,这些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不仅减少了化肥用量,还改善了生态环境。”

在岐山县,秸秆利用催生循环农业:玉米和小麦秸秆加工成牲畜饲料、菌包基质和清洁燃料,离田秸秆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还田……

“菌包废料还能沤肥,可以‘吃干榨净’。”出过菇的菌包,梁宝权一点也不浪费,他说,“用了这肥料,地越来越肥,庄稼越长越好。”

■ 麦田“深呼吸” 智慧灌溉里的“资源账本”

春分已过,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塬上的万亩麦田又绿了几分。

3月23日清晨,薛强来到田间,轻点手机屏幕,打开阀门开关。示范田里的自动化灌溉设备随即启动,细密的水雾均匀地洒落在麦苗上。

“过去这个时候最熬人,没黑没明地浇地。”这位新农人清楚地记得,以前,父亲拖着软管,踩在泥里忙活一天才能浇几亩地。

薛强点击手机屏幕,原本半人高的金属杆缓缓升至4米。“往年浇一亩地,大水漫灌得用90立方米水,浪费不说,效果还不理想。”薛强说,“有了这高杆喷雾机,浇透这块地比过去能节水60%。”

39岁的薛强是西安市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今年,他在自家示范田里安装了高杆喷灌、地埋伸缩式喷灌等自动化灌溉设备。这些设备省工省水又省时。

看着渠里的清水通过地下管网注入麦田,薛强说:“这滴灌带犹如毛细血管般铺在地里,使水能够被合理使用。”

说话间,田垄的墒情监测仪闪起蓝光,土壤温湿度、病虫害等实时数据同步显现在薛强的手机上。

优化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提升产量品质……薛强说:“智能化灌溉的好处多得很,既避免了传统漫灌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又减少了土壤表层的硬化和板结现象,让土地‘呼吸’变得更加顺畅。滴灌、喷灌等方式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浪费。”在他看来,这笔账咋算都划算。

■ 地膜“换新装” 环保革命里的“健康账本”

3月24日,定边县白泥井镇四大号村,村民李向东把新领的地膜搬上车:“这‘厚铠甲’一穿,地里再不起‘白毛风’了!”

四大号村位于定边县东南部,靠近毛乌素沙地。前些年,当地春耕用的大多是厚度0.008毫米的超薄地膜。“薄地膜保墒虽好,可一季下来就碎成雪花片了。”李向东掏出一块旧地膜说,“机器轧过去,碎渣混进土里,玉米苗都长不直溜。”

定边县是农业生产大县,每年农田地膜覆盖面积约60万亩。地膜残留污染成为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科学使用回收地膜试点县之一,今年,定边在开展残膜回收的同时,实施加厚高强度地膜奖补项目。

“新地膜厚0.015毫米,能扛3遍农机碾压,每卷还有60元政策补贴。”李向东说,“这种膜使用寿命长,土壤增温保墒性好,一亩地产量至少提高15%。”

不远处,定边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淋云正在演示新旧地膜对比实验——打火机凑近超薄膜,顿时黑烟蹿起;加厚地膜燃烧时仅有淡淡青烟,残留灰烬轻轻一捻便成粉末。

“前几年这儿还挂着破碎的地膜,现在干净多了。”回村路上,李向东看着路边的柠条丛感慨。

眼下,在三秦大地的春耕图景里,“低碳”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田野上看得见的生态改善和农户口袋里摸得着的真金白银。如李向东所说,农民不光要算产量账,还要算生态账。这“碳账本”里装的是子孙后代的饭碗。

陕西农村报记者 赖雅芬

来源:西安生态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