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科举考试的16件逸闻趣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13:47 1

摘要:唐朝人才辈出,但唐朝的选才标准却有点怪。《选举志》提出的标准是:一曰身,就是体貌丰伟;二曰言,就是言辞辩正;三曰书,就是楷法遒美;四曰判,就是文理优长。这四条标准,第一是看长相,第二是看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是看书法,最后才是看文章。诗人罗隐就为此吃了亏,他诗写得

1.唐朝人才辈出,但唐朝的选才标准却有点怪。《选举志》提出的标准是:一曰身,就是体貌丰伟;二曰言,就是言辞辩正;三曰书,就是楷法遒美;四曰判,就是文理优长。这四条标准,第一是看长相,第二是看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是看书法,最后才是看文章。诗人罗隐就为此吃了亏,他诗写得不错,但长相却不敢恭维,因此屡试不第。

2.古时乡试、会试都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考生吃喝拉撒全在考场里面。康熙三十六年的状元李幡,家里穷,考试时篮子里带的是36个馒头。

3.清朝后期有本《五经全注》,私刻本,字最小、版面最密,面积只有火柴盒大小,一毫米一个字居然还很清楚,卖得贼贵,干嘛用呢?考试作弊呗,考生方便带进考场翻。

4.据说科举考试中最年轻的状元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丁显,福建建阳人,考中状元时只有17岁。

5.北宋宰相寇准不喜欢南方人,他当公务员考试主考官的时候,曾在一次考试中因为第一名是南方人,不满,便把第二名的北方人提为第一,并自豪地说,又为中原争得了一个状元!

6.宋真宗时期的宰相晏殊天纵智慧,从小就被以神通的身份推荐到政府。后来被推荐去见宋真宗,恰好遇到宋真宗在面试进士,就让他也参加。晏殊一见试题,就说:“这题目我几天前做过,您还是换个题目吧。”宋真宗这个欢喜啊,诚实不仅是美德,还是能力。晏殊就这样进入了政府高层。

7.宋朝秀才柳冕超级看重忌讳,考科举时从来听不得“落”或是与“落”同音的字,怕弄成“落第”。他自己也常把“安乐”说成“安康”,仆人们都跟着他这样说。考试完了后,老柳打发仆人去看榜,仆人回来后,老柳急忙问仆人自己中了没有,仆人就回了一句:“秀才康了也。”

8.整个元朝,不怎么举办科考,所以关汉卿一生不得志,大部分时间是在青楼中和妓女厮混过来的,他的作品,他既是编剧,也是导演,牛逼死了。

9.明朝江南四才子之一的徐渭考科举,连战连败,郁闷之下神经病了,自杀了九次,用利斧击破脑袋,用利锥刺破双耳,均自杀未遂。后来发狂要杀老婆,被逮进监牢关了七年。老了后没钱,只有一只狗作伴。

10.明朝人鲍无雄一生潦倒,怀才不遇,常常希望能金榜题名。一天他在西湖喝醉酒后,忽然低头照见水中自己的身影,大声恸哭道:“大丈夫三十岁了还是这样的脑袋吗?”(指没有官帽戴)

11.明末人邢昉很狂,他考试时的文章就写得超级狂。考官先是在试卷上批“太狂”,后来越看越窝火,批道:“更狂”,直接把邢昉的试卷给扔垃圾桶里去了。邢昉不以为意,戏曰:“当官有什么好,人生在世,得一狂名就够了。”

12.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开科取士,得了一个姓张的状元。状元长得挺帅,张献忠对他非常宠爱,24小时形影不离。这一天张忽然对随从说:“我喜欢这个状元,一刻舍不得他离开,整天牵肠挂肚。不如杀了他吧!”

13.福建同安县的刘望龄,在明朝末年参加公务员考试,中了福建省乡试第34名,后因故被革。进入清朝后,再次参加福建的乡试,又是中了第34名。隔朝两中举人,名次相同,这个概率比中500万还难。

14.清道光某年,原拟定的状元是史求。道光帝一看名字,史求不就是“死囚”么,很不吉利,因此勾去不取。后看到二甲第九名戴长芬时,心头顿时一阵狂喜,立即提笔点为头名状元。因为大清朝天长第九(天长地久),戴戴(代代)兰芬,真是大吉大利。

15.写《聊斋志异》的作家蒲松龄,有次参加公务员考试,拿到考题时,觉得这题太简单了嘛,奋笔疾书,书完一看,“越幅”了,就是第一页做完后,直接翻到了第三页做,这是没法补救的。糟了,又考不上啦。

16.唐光化四年(901年),经皇上特批,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五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一同登第,号称“五老榜”。激励科考者的一种心理安慰吧。

来源:历史记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