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周扒皮”的高玉宝,被周家后人戳着脊梁骨骂,到底孰是孰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16:41 1

摘要:1947年,东北的瓦房店,20岁的高玉宝刚刚参军。这一年,他还只是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农家孩子,没想到几十年后,自己会因为一本叫《高玉宝》的小说,成了全国都认识的名人。

文|亓钦

编辑|亓钦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7年,东北的瓦房店,20岁的高玉宝刚刚参军。这一年,他还只是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农家孩子,没想到几十年后,自己会因为一本叫《高玉宝》的小说,成了全国都认识的名人。

他用笔写下自己的苦日子,也造出了“周扒皮”这个让人牙根痒痒的地主形象。可谁能想到,小说火了,周家后人却开始上门骂街,说高玉宝冤枉了他们祖宗,把一大家子拖进“恶霸”泥坑。

高玉宝有没有冤枉周家?“半夜鸡叫”到底是不是周春富干的?几十年过去,这场笔下的恩怨还没消停,谁对谁错,今儿咱们就把这事掰扯明白。

高玉宝的底子,跟“地主”半点不沾边。家里地少人多,能活下来全靠天。参军那年,他20岁,没人想过他会写小说。可高玉宝脑子灵,记性好,部队里大家都喜欢听他讲旧社会的事。

有一天,部队要搞文艺宣传,高玉宝被推上了台。他就想,自己小时候过的那些苦日子,得让更多人知道。

于是,他开始写自传体小说,初稿写了25万字,混着画,混着字。后来,编辑荒草帮着把小说缩到20万字,又润色了不少文学细节,这才有了最后出版的《高玉宝》。

这本书一出,立马火了。全国各地都在学“半夜鸡叫”,农民看了觉得痛快,地主看了气得直冒烟。可“周扒皮”到底是谁?高玉宝写的是真事吗?

小说里的“周扒皮”,本名周春富,形象极其鲜明:半夜学鸡叫催工,抠门又狠毒,专门欺负长工。

高玉宝自己在1962年就说了,“半夜鸡叫”其实是听说复县一个王姓地主咳嗽催工,觉得太普通,就“艺术加工”成了学鸡叫。

至于周春富本人,只不过有个“咳嗽催工”的习惯,结果因为小说火了,直接被扣上了“鸡叫地主”的帽子。

更尴尬的是,高玉宝小说里写自己在周家当过长工,可查档案、问周家人,连当年跟周家干活的王福贵都出来作证,高玉宝根本没在周家做过工。

1963年,高玉宝甚至想让周家人配合“承认雇佣关系”,结果被拒绝了。这一来,小说和现实就彻底对不上号。

再说土地,周家到底有多少地?不是“十几亩”,也不是“二百四十亩”,而是320亩。土改档案写得明明白白,周家除了种地,还开油坊、染坊,在当地属于中等地主。

可要说“恶霸”,这顶帽子有点大。土改档案说他“无重大劣迹”,长工日记也说周春富抠门不假,但没克扣工钱,还经常多给粮食。

小说把他塑造成“极端恶霸”,其实是为了突出主题,用“典型”来教育群众。

《高玉宝》这本书,还有个不大不小的争议——署名权。小说的初稿,确实是高玉宝自己写出来的,可文学性有限。

编辑荒草动了大手术,帮他把故事变得通俗易懂、情节更紧凑。两人约好署双名,结果书火了,出版社再版时把荒草名字给去掉了。荒草心里堵得慌,可那时候,谁也没法和“主角”抢名声。

说到底,这本书的爆红,是文学和宣传合力的结果。高玉宝用自己的苦难加上艺术加工,荒草帮着润色,出版社推波助澜,这才有了“周扒皮”出圈。

可“典型人物”一旦火了,真实的周家就成了被指着鼻子骂的对象。

几十年过去,周家后人还是觉得冤枉。外人只记得“周扒皮”,没人管他是不是“典型化”。家里老人受了委屈,后人抬不起头。

有人去找高玉宝理论,他也无话可说。毕竟,他用的是现实中的名字,情节却是艺术加工。小说火了,周家却成了全国笑柄。

高玉宝到了晚年,心里也不是没愧疚。2019年临终前,他专门托人向周家人道歉,说自己确实是“艺术加工”,不是有意冤枉。

周家第四代后人渐渐想明白,有的人变成历史符号,真实的委屈再怎么喊也没人听。他们开始接受“那只是个符号”,但有些伤害,时间再久也难以消散。

总结

高玉宝用文学典型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也让周家背了几十年黑锅,谁都不算赢家,历史的复杂永远说不清。

参考:高玉宝那些事儿——2024-12-23 13:57·齐鲁壹点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