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二十:出访德意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08:22 1

摘要:1954 年,几近知天命之年的吴伯箫,带着半生的沉淀与对未来的期许,调到了北京工作。他身兼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双重领导职务,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活跃在教育与文学的广阔天地间。

《吴伯箫的故事》之二十:

出访德意志

李 皓

1954 年,几近知天命之年的吴伯箫,带着半生的沉淀与对未来的期许,调到了北京工作。他身兼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双重领导职务,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活跃在教育与文学的广阔天地间。

1956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决定委派吴伯箫出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参加10 月 8 日至13日在魏玛举行的纪念海涅逝世100周年学术会议。这一安排,让吴伯箫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与期待。毕竟,海涅这位德国诗人的作品,早在 1950 年,吴伯箫就曾将其诗集《波罗的海》从德文翻译成中文,由上海文化工作社出版了。如今能有机会深入诗人的国度,参与关于他的学术会议,对吴伯箫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旅程。

经过一番准备,10月8日,吴伯箫踏上了前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旅途。抵达魏玛时,这座世界文化名城、诗的城市,以一种独特的静谧与优雅迎接了他。街道两旁古老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空气中弥漫着文化的气息。歌德和席勒的故居,宛如两颗璀璨的文化明珠,镶嵌在这座城市之中。而此次会议,在这充满诗意的城市,为纪念海涅逝世 100 周年而举行,显得格外有意义。

会议现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们齐聚一堂。吴伯箫身着朴素的中山装,在人群中显得独特而沉稳。他认真聆听着每一位学者对于海涅作品和思想的解读,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微微点头。在讨论环节,吴伯箫凭借着自己对海涅作品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介绍了海涅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情况,其中包括人教社新编初中《文学》课本收入一首海涅名诗《西利西亚的纺织工人》一事。吴伯箫的精彩发言,犹如一阵清风,为这场学术会议带来了来自东方的独特视角,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在会议的间隙,吴伯箫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正在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任教的中国学者赵瑞蕻、杨苡夫妇,让吴伯箫倍感亲切。

赵瑞蕻和夫人杨苡原在南京大学外文系任教,受高教部委派,1953年到民主德国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东亚学院任教,赵瑞蕻以客座教授身份讲授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内容,杨苡则担任讲师讲授中国语文。这是当时中德文化协定的内容之一。

国外相遇,三人围坐在一起,交谈十分投机。他们用国语谈论着在异国的见闻,以及对海涅作品的感悟。赵瑞蕻兴致勃勃地诉说着在莱比锡的生活点滴,还不失时机地指着现场一位富态女士的背影,告诉吴伯箫:“吴先生,你今天认识的这位为我们服务的莱比锡大学教授招待所主任朗太太(Frem Maria Lang),是一位很好的典型的德国知识女性,可惜她的丈夫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夺去了性命。”

吴伯箫的思绪也随之飘远,他想起了初来乍到时这位朗太太的热情好客,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坚毅与善良,给吴伯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她是个很特别的人,经历了战争的伤痛,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交流的支持。”吴伯箫感慨地回应道。

会议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持续进行着,五天的时间,仿佛一瞬而过。10 月 13 日,会议圆满结束。然而,吴伯箫的旅程并未就此终止。10 月 24 日,在结束会议返程的途中,他决定顺访苏联莫斯科。

当吴伯箫站在莫斯科的土地上时,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革命精神的城市,让他心生敬畏。他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列宁、斯大林墓前。墓前庄严肃穆,前来拜谒的人们络绎不绝。吴伯箫缓缓走上前,献上手中的鲜花,深深地鞠躬。那一刻,他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随后,吴伯箫参观了列宁博物馆。馆内陈列的一件件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列宁波澜壮阔的一生。吴伯箫驻足凝视,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他深知,这些伟大的革命先辈们,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莫斯科的这段日子里,吴伯箫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回到住处,他思绪万千,提起笔,写下了新诗《谒列宁﹣斯大林墓》。这首诗,饱含着他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伟大革命精神的赞美。后来,这首诗刊载于1956 年 11 月 30 日的《人民日报》上,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他此次出访的深刻感悟与心灵触动。

此次出访德意志,对于吴伯箫而言,不仅是一次学术的交流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文化的交融之旅。他带着东方文化的底蕴,在西方的土地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同时也将西方的文化与精神带回国内,为文化的交流与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来源:潇洒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