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抗战筹款5亿,与毛泽东的“窑洞对话”广为流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6 12:56 1

摘要:说起抗战时候的能人,你脑子第一反应肯定是那些带兵打仗的将军,要么就是在各种会议上跟人掰扯的官员。但有个老头,手里既没枪也没官印,就靠一张嘴、两条腿,硬生生给国家扛回了救命钱。他叫黄炎培,你可能在历史课本上扫到过这个名字,但他到底干了多“轴”的事,估计没几个人真

说起抗战时候的能人,你脑子第一反应肯定是那些带兵打仗的将军,要么就是在各种会议上跟人掰扯的官员。但有个老头,手里既没枪也没官印,就靠一张嘴、两条腿,硬生生给国家扛回了救命钱。他叫黄炎培,你可能在历史课本上扫到过这个名字,但他到底干了多“轴”的事,估计没几个人真知道。

全面抗战刚打响那会儿,国民政府想搞战时公债,说白了就是找人劝老百姓掏钱支援前线。找了一圈,居然找上了黄炎培——这老头一辈子都在办学校,教学生怎么做人做事,哪懂什么劝人掏钱的门道?当时好多人都背地里说,这事儿肯定成不了,他看着文绉绉的,连大声喊口号都不会,还想让人家把钱拿出来?可黄炎培啥也没说,回家收拾了个小包袱,转身就往香港跑,这一跑就是三趟。

那时候的香港就是座孤岛,到处都是从内地逃过去的人,商铺关门的关门,老板们自己都快揭不开锅了,想让他们买战债,简直是难如上青天。黄炎培没抱怨过一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揣着几张前线寄来的照片,挨家挨户找工商界的老板。有回碰到个老板不耐烦,说“我自己都快饿死了,哪有钱管前线”,他也不生气,就坐在人办公室的角落,从怀里掏出一封士兵的家书,慢慢念:“俺们在前线没枪没炮,冻得直哆嗦,但只要还有口气,就不让鬼子过来……”念着念着,那老板眼圈就红了,最后掏了五千块。后来他又找新闻界的记者,搓着手说:“我这嘴笨,说不过你们这些会写的,但前线的兵娃子是真苦,你们多写写他们的事,让大伙知道这钱花在哪儿了,别让人家觉得是瞎扔钱。”

就这么跑了小半年,香港居然真的热起来了。杂货店的老板把抽屉里攒的零钱都倒出来,凑了两百多块;有个老太太把自己戴了几十年的金镯子当了,换了战债;连学校的小学生都把爸妈给的零花钱凑一起,买了一份“儿童战债”。后来有记录说,1941年一年,香港光战债就认购了1600多万,平均四个侨胞里就有一个掏了钱——这都是黄炎培跑出来的。

香港这边刚稳住,他又惦记上了菲律宾。那地方华侨多,但语言不通,他就找了个当地华侨当翻译,二十多天里跟个“陀螺”似的转。今天在唐人街的会馆讲,明天去华侨学校讲,有时候一天要讲两三场,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就含块润喉糖接着说。有次在电台做广播,说着说着就哽咽了:“咱们的国家快被鬼子打烂了,前线的娃子们在拼命,咱们在国外多凑一分钱,他们就多一分活下来的希望啊!”华侨们听着都哭了,最后凑了2000万。回重庆之后,他更拼了,全国各地跑,有次为了赶去西安的劝募会,在火车上坐了两天两夜,就啃了几个馒头,连口热饭都没吃。有人劝他别这么折腾,身体会垮的,他摆摆手说:“我多跑一天,前线就能多添几箱弹药,多救几个兵,这点累算啥?”为了省钱,他连自己的差旅费都垫,说“能省一点是一点,这些钱都是给国家的,不能乱花”。后来有人算了算,他干劝募的20个月里,近300天都在外面跑,最后总共筹了5亿多——这笔钱在当时能买多少枪支弹药,能让多少士兵不挨饿,谁也算不清。

到了1945年,抗战快胜利了,黄炎培作为国民参政员去了延安。在陕北的窑洞里,他见到了毛泽东。俩人没说啥客套话,黄炎培直接把心里的顾虑倒了出来:“我活了六十多年,见了太多朝代换了又换,刚开始都好好的,后来就慢慢烂了,你们共产党将来会不会也走这条路?”

毛泽东听完,看着他的眼睛,慢慢说:“我们能跳出这个圈子,靠的是民主。让老百姓监督政府,政府就不敢偷懒;人人都能替国家管事,国家就不会垮。”

黄炎培在延安待了几天,没看到啥大官的排场,反而看见街头挂着意见箱,老百姓有话能直接写给毛泽东;看见士兵和农民一起在地里种地,干部跟群众一起在大锅里盛饭。他当时就想,原来当官的真能跟老百姓一起过日子,不是装样子。回到重庆后,他不管国民党的审查,自己掏腰包印了本《延安归来》,把在延安看到的、听到的都写了进去。书一出来就被抢着买,国统区的人拿着书互相传,有人看完说:“原来还有这样的地方,当官的不欺负人,老百姓能说话。”他在书里写:“共产党最难得的,是总想着要变好、要进步,有这份心,国家的未来就有希望。”

黄炎培这一辈子,没当过大官,也没立过战功,就凭着一股劲,在教育界办了几十所学校,教老百姓认字;在抗战时跑断了腿筹钱,就为了前线多几个活下来的兵;在关键时候敢说真话,不怕得罪人。他是心里装着国家的普通人,可就是这份普通,让他干了比很多“大人物”还实在的事。

来源:阳阳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