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足协还在为职业联赛的冷清发愁时,国务院一纸《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让江苏城市足球联赛(苏超)这类草根赛事瞬间硬气起来。这场政策红利下的“逆袭”,不仅打乱了足协的管理节奏,更让中国足球看到了真正的希望。
当足协还在为职业联赛的冷清发愁时,国务院一纸《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让江苏城市足球联赛(苏超)这类草根赛事瞬间硬气起来。这场政策红利下的“逆袭”,不仅打乱了足协的管理节奏,更让中国足球看到了真正的希望。
长期以来,足协对民间赛事的管控近乎“家长式”。从赛事审批到球员注册,层层设卡让苏超等草根联赛长期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但新政明确要求“优化赛事服务管理”,推动公共资源向体育赛事开放,简化审批流程。这意味着苏超未来申办场地、协调安保将不再受制于足协的“红头文件”,而是直接对接地方政府,效率大幅提升。
苏超的崛起绝非偶然。数据显示,其前十轮赛事吸引149.4万人现场观战,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达13.3亿,带动江苏全域消费380亿元。这种“赛事+旅游+消费”的联动模式,恰好契合新政中“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拓展体育消费场景”的要求。更关键的是,新政鼓励“区域性体育赛事活动”,苏超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标杆,未来有望获得更多政策倾斜,甚至纳入国家赛事评级体系。
与苏超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超联赛近年陷入“空场危机”,年轻球迷流失严重。足协曾试图通过“集训制”“U23政策”等行政手段挽救,却适得其反。而苏超的成功证明:足球的生命力在于大众参与,而非少数精英的“表演”。新政明确支持“群众赛事活动创新”,这相当于为苏超等草根联赛“正名”,足协的“独角戏”时代或将终结。
新政的出台,实质是中国体育产业从“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足协若继续沉迷于“审批权”“注册权”等特权,终将被市场淘汰。反之,若能像新政要求的那样,转型为“服务者”,为草根赛事提供技术指导、裁判培训等支持,或许还能在中国足球的复兴中扮演角色。
苏超的硬气,是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胜利。当149万观众用脚投票选择草根赛事时,足协该明白:中国足球的未来,不在少数精英的“温室”里,而在亿万民众的“广场”上。
国办都发话了,你们觉得足协还会不会继续为难民间赛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含沙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