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数智赋能,泰州院前急救跑出加速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08:01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重塑医药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院前急救是指将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医疗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重塑医药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院前急救是指将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医疗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它是医疗救治的前哨,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也是基本的民生保障。2021年以来,我省已连续5年将院前急救站(点)建设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院前急救水平不断加强,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断提升,并涌现出一系列新经验、新做法,如泰州“呼叫即定位、呼入即救治、上车即入院、支付即结算”一体化模式。近期,泰州市卫健委聚焦这一模式开展了深度调研,以期为各地推进相关改革提供经验启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但在院前急救服务方面,由于急救中心与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分散,急救现场、转运途中、院内救治三方脱节问题突出,影响急救患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此,泰州市聚焦院前院内救治流程中出现的堵点难点,通过推动5G、物联网等技术在院前急救领域的场景应用,走出了一条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新路径。改革以来,平均急救电话摘机时间降至0.89秒,平均派车时间降至70.78秒,平均120呼叫反应时间降至9.25分钟(较省质控标准提前5.75分钟),降幅分别达72%、12%、33%,3分钟出车率从95.05%提升至99.68%,各项质控指标稳居江苏前列。

01

坚持以数字化思维引领系统改革

运用系统的观念,在综合集成中不断迭代深化整体框架。把握目标导向,全面提升能级。将院前急救数字化转型纳入“数字泰州”建设重要内容,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督办,财政累计投入近700万元。配套出台进一步优化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方案,围绕“开辟院前急救新模式、提升急救联动新效能、拓展自救互救新空间、激活运营管理行动力”等四方面重点任务,制定12项具体措施,进一步明晰院前急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打破层级壁垒,构建唯一大脑。建设120指挥调度“一张网”云服务平台,成为全省第一批实现全域化急救信息互联互通的设区市,平台可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程度,实行分级调度,特别是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后,可实现全市域统一指挥调度。夯实数据基底,畅通信息动脉。实施健康泰州数字化提升工程,全面升级“泰康云”健康信息平台,畅通健康数据共享渠道,在市级层面构建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截至目前,“泰康云”平台累计备份332.07亿条数据,健康档案建档用户483万人。

02

坚持以数智化技术重塑服务体系

聚焦群众“高频痛点”,广泛应用行业前沿技术提升服务精细化、流畅化水平。呼叫即定位——实现“零时差”调度。为破解报警人因紧张、地点不熟、口音等导致地点表达混乱问题,建成院前急救呼叫定位系统,辅助调度员快速锁定求救者位置信息。此外,还创新在泰州通APP嵌入易呼救系统,提供文本呼救功能,方便听障人士文字报警。2024年以来已成功精准定位92例。呼入即救治——实现“零等待”施救。为进一步缩短首次医疗接触的时间,不断升级医疗远程指导系统,调度员完成摘机受理派车后,可通过音频或双向视频,指导患者进行自救互救。2024年1月,急救中心接报一位准爸爸的紧急求助,电话接通仅30秒,宝妈已在私家车上自行分娩,面对新手爸爸的手足无措,接线员沉着冷静地通过电话开展专业指导,直到急救车辆到达后顺利交接,最终母子平安。2024年以来,已开展电话急救指导2292例。上车即入院——实现“零距离”衔接。为解决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信息脱节问题,打通院前院内信息系统,在救护车上实现分诊挂号功能,患者抵达医院后可直接展开对症救治。2024年9月,指挥中心接到一名胸痛患者电话求救,急救医生根据其症状、病史,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在做好应急处理的同时,将患者相关信息同步传输至救治医院,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绿色通道并做好各项准备,从拨打120到接受治疗,仅用时23分钟,因救治及时,患者化险为夷。2024年3月上线以来,已实现远程会诊协同救治31例。泰州市人民医院心肌梗死患者12小时再灌注比例从2023年的96.46%提升至98.70%(国家标准要求为不低于75%)。支付即结算——实现“零跑动”报销。为解决院前急救费用需“先自费垫付、后医保报销”“来回跑”的问题,率先打通院前急救与医保等部门信息技术壁垒,成为目前江苏唯一成功上线急救医保实时结算功能的设区市,通过医保卡刷卡、医保电子凭证扫码实现120院前急救医疗费用“零跑动、移动付”。2024年4月份运行以来,全面实现院前急救电子化移动收费,其中医保结算183次,大大减轻了群众事后多部门跑动报销的麻烦。

03

坚持以协同化治理推动流程再造

倡导大急救理念,完善大急救体系,善借外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应急救助格局。多部门融合。联动消防部门,2021年率先在全省设立首家市级“119+120”联勤联动急救站,依托双方优质资源,构建以消防救援和医疗急救响应、协同、处置为一体的应急救援联勤联动新模式。目前,已建成联动急救站点7个,成功抢救被困人员1467人。联动住建部门,在全省率先将全市161辆救护车信息录入小区门禁系统,实现快速、通畅进出小区,打通急救“最后一米”。多平台协同。配齐急救设备,制定全市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数据采集和数据更新机制,在百度地图、泰州通APP、120调度系统上线“泰州市AED电子地图”,方便急救场景下能快速查询、准确定位。目前在线AED点位达272个。多渠道普及。全面普及应急急救知识,规划、建设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急救体验馆,直观、科学、系统地传播急救知识和技能,目前已覆盖近十万人。完善“救在身边”应用子系统,推动更多的志愿者注册。2024年5月,一名初中生在篮球场突发意外,心跳骤停,正在同一球场打球的急救志愿者果断开展紧急施救,因施救及时专业,这名运动性猝死的孩子最终转危为安,成功挽救了一个家庭。

04

坚持以规范化管理夯实制度保障

围绕全程全链,提高运营质量,实现精准闭环。派单自动化。完善智能外呼子系统,通过监测急救受理、派车、出车、院前院内交接等任务状态,实现迅速准确派单。院前急救派车准确率达到99.25%,空车率降至11.57%。数据可视化。建立全市院前急救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全市院前急救工作情况,包括急救工作量、急救响应时间、急救病谱分析、呼叫热力图、站点信息、医院信息、事件性质等,实现全市急救医疗业务运行的统一管理。质量标准化。完善结构化急救电子病历子系统,自动采集、分析全市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数据,促进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标准化、规范化。探索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诊疗团队,通过5G视频联通,提升急危重症协同救治能力,持续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回访常态化。建立日回月访总结制度,质控人员每天对前一天有效呼救电话进行短信全覆盖回访,并对不满意的逐一进行电话回访。每月末对回访群众提出的各类意见和建议进行详细记录、分类归纳,形成总结报告,并进行通报。2024年,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满意度达99.86%。

在科技创新迸发的新时代,数智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重塑卫生健康行业的新面貌,引领智慧医疗的变革。泰州市抢抓这一机遇,打破层级、机构、系统壁垒,聚焦小切口、高频需求,针对性开出改革处方,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启示。

01

以真实需求为导向 捕捉群众所盼

衡量院前急救数字化转型效果好不好,决不能只看面子上好不好看,而要看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没有解决好。很多看不见的关键小事,才蕴含着百姓最真切的幸福密码。比如,“先自费垫付、后医保报销”虽仅仅是患者家属“多跑一趟的小事”,但由于涉及两个不同系统,成为长期难以解决的痛点。泰州市卫健委聚焦这一高频需求,多次对接,反复磨合,在全省率先打通120与医保结算系统,真正做到让患者“少跑一次腿”。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院前急救数字化转型必须始终把患者关切作为“晴雨表”,把群众满意作为“度量衡”,通过推动一件件小事的完善,最终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02

以场景共建为抓手 推动条块协同

院前急救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涵盖范围广、涉及单位多、协调难度大。泰州市卫健委坚持整体协同理念,通过加强与公安、消防、医保、住建等横向部门,以及与各市(区)纵向板块之间的统筹协调,找准共建场景,将这项工作“统”起来,推动院前急救服务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现代化。以“场景共建”推进“条块协同”贯通,不是简单机械接数据、发指令,而是以“120‘无痛’进小区”“119-120联建救援站”等具体工作场景为牵引,推动多方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激发各参与者的创造力,为院前急救提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03

以数据管理为工具 提升服务效能

院前急救数字化转型当前还属于探索阶段,虽可能具有一定的“先行者优势”,但若想持续实现“复利效应”,还需要根据患者反馈、大数据分析结果等不断改进、完善。泰州市卫健委通过打造数据管理可视化平台,推动从呼叫响应—电话指导—现场抢救—途中救治—院内治疗的全流程再造,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和院前急救同质化管理,并建成急救质量控制分析系统,健全急救绩效评估体系,构建起“数据分析—过程品控—病人回访”的完整闭环,为院前急救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效能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最终实现智慧急救夯实了基础。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