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皇宫西内太极宫的旁边,修建了一座名叫“凌烟阁”的阁楼,以此来表彰那些为大唐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皇宫西内太极宫的旁边,修建了一座名叫“凌烟阁”的阁楼,以此来表彰那些为大唐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
李世民让当时最牛的宫廷画师阎立本,亲手为二十四位功勋卓著的大臣绘制画像,挂在凌烟阁里,供后人瞻仰,也算是给这些跟自己打天下的老伙计们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
至于这个排名顺序,到底是怎么定的?是按照官职大小?还是看谁的功劳更大?或者是不是跟当年那场改变大唐命运的“玄武门之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关于玄武门之变,到底有哪些人参与,一直有两种说法:
《旧唐书·长孙无忌列传》: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十人进入玄武门;
《旧唐书·太宗本纪》称: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十二人进入玄武门;
不论哪种说法,可以确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三人是一定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但就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而言,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是比较靠前的,侯君集排名较为靠后,仅排第十七名,远远落后于对立面的魏徵,以及保持中立的李靖,以及其他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
这说明凌烟阁的排名,玄武门之变的功劳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加分项”,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
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搞这个排名,考虑的肯定是一个更宏大、更全面的功绩。这包括:
从龙之功: 最早跟随他(或者说他爹李渊)打天下那批人的资历和功劳。统一之功: 在扫平群雄、建立唐朝过程中立下的战功。翊戴之功: 也就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拥立他上位的功劳。这个功劳很特殊,分量也很重。辅佐之功: 在他登基后,治理国家、辅佐朝政、开疆拓土、建言献策的功劳。亲疏远近: 不可否认,个人关系、宗室身份等因素,在任何时代都会有所体现,比如高士廉、萧瑀两人能入选而且排名靠前,与他们北齐宗室和南梁皇族的显赫家室,有很大的关系。结合信息来看,排名基本上是按照官职的品级来排序的,谁的官职品级高,谁就排在前面。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品级统计如下:
正一品 的有5位;
从一品 的有2位;
正二品 的有4位;
从二品 的有5位;
正三品 的有8位。
功臣的排名严格按照正一品至正三品的顺序依次排列,品阶高者居前,品阶低者居后,形成了清晰的等级序列。
同品级内部排序细则
在同一官品内部,若有多位功臣,则需依据更为细致的规则进行排序。这些规则主要包括具体官职的尊卑、爵位的高低、逝者优先原则以及授官时间的先后等。
一、 正一品功臣(排名1-5)
名列正一品的五位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
1、长孙无忌(赵国公,官职:司徒):位列第一。长孙无忌为太宗文德皇后之兄,自太宗潜邸时便参与核心决策,玄武门之变中功居首位,贞观年间长期位居中枢,授司徒。依据《旧唐书·职官志》等文献所载唐制,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为最高文职,虽同为正一品,但实际政治运作中,其排序往往与担任者的资历、圣眷及具体职权相关。长孙无忌以元勋、外戚及宰辅之首的身份,位列群臣第一,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首位,当之无愧。
2、李孝恭(河间郡王,官职:司空(赠)):位列第二。李孝恭乃唐高祖李渊之堂侄,宗室成员,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著称,在平定南方萧铣、辅公祏等割据势力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其特殊之处在于拥有郡王爵位,远高于其他功臣的国公、县公等。在官品同为正一品的情况下,“爵高者位前”的原则使其排名超越同品阶的非宗室大臣。
3、杜如晦(莱国公,官职:司空(赠)):位列第三。杜如晦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是太宗极为倚重的宰辅,尤以善于决断著称。他于贞观四年(630年)即已病逝,是五人中最早离世者。
4、魏徵(郑国公,官职:司空(赠)):位列第四。魏徵以直言敢谏、辅佐太宗成就“贞观之治”而名垂青史。他于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逝世,时间点恰在凌烟阁画像之前不久。
5、房玄龄(梁国公,官职:司空):位列第五。房玄龄善于谋划,长期担任宰相,是贞观政坛的核心人物。图表中其授司空官职年份为642年。在凌烟阁画像时,房玄龄尚在世。
此五人的排序清晰体现了复合规则:首先是品阶(均为正一品),其次考虑爵位(李孝恭郡王居次),在同为国公且官职相似(均为三公级别)的情况下,遵循“逝者为尊”的传统,并按照逝世时间的先后排序(杜如晦630年 > 魏徵643年 > 房玄龄在世)。
二、 从一品功臣(排名6-7)
名列从一品的两位功臣是:高士廉、尉迟敬德。
6、高士廉(申国公,官职:开府仪同三司):位列第六。高士廉亦为太宗长孙皇后之舅,即太宗的长辈姻亲。他不仅是皇亲国戚,且在唐初参与机要,富有谋略,历任要职。
7、尉迟敬德(鄂国公,官职:开府仪同三司):位列第七。尉迟敬德是唐初的勇将,以武勇称著,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射杀李元吉,并率部入宫,对太宗成功夺嫡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二人官品相同(从一品),所获荣衔亦同为“开府仪同三司”(此为高级文散官,意味着可以开设府署,享有与三公相仿的仪仗和待遇,地位崇高),爵位均为国公。此时,排序依据转向了授官时间的先后。高士廉授此职的时间为642年,而尉迟敬德为643年。高士廉早一年获得同等待遇,因此排名在前。
三、 正二品功臣(排名8-11)
名列正二品的四位功臣是: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
8、李靖(卫国公,官职:特进):位列第八。李靖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其灭东突厥、平吐谷浑等战役,功勋卓著,被誉为“战神”,其授“特进”年份为634年。
9、萧瑀(宋国公,官职:特进):位列第九。萧瑀出身南梁皇室,为隋炀帝皇后之弟,后归唐。他是唐初重臣,几度拜相,以耿直著称,其授“特进”年份为635年。
10、段志玄(褒国公,官职:辅国大将军(赠)):位列第十。段志玄是太原起兵的元从功臣,勇猛善战,忠心耿耿,逝世于642年。
11、刘弘基(夔国公,官职:辅国大将军):位列第十一。刘弘基亦为太原元从宿将,战功累累,凌烟阁画像时仍在世。
此四人的排序遵循了官制内部的规定。《旧唐书·职官志》明确记载,正二品文散官“特进”的位次高于武官“辅国大将军”。因此,获得“特进”荣衔的李靖和萧瑀排在担任“辅国大将军”的段志玄和刘弘基之前。
李靖与萧瑀之间,依据授衔时间,李靖(634年)早于萧瑀(635年),故李靖居前。同时,李靖无与伦比的军功可能也是其排名靠前的重要因素。
段志玄与刘弘基之间,均为辅国大将军。段志玄(卒于642年)排名先于当时健在的刘弘基,同样遵循了“逝者为尊”的原则。
四、 从二品功臣(排名12-16)
名列从二品的五位功臣是: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
12、屈突通(蒋国公,官职:尚书左仆射(赠)):位列第十二。原为隋将,后降唐,以持正不阿、战功卓著闻名,逝世于628年。
13、殷开山(郧国公,官职: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赠)):位列第十三。太原元从,太宗嫡系将领,参与历次重要战役,不幸于622年早逝。
14、柴绍(谯国公,官职:荆州都督(赠)):位列第十四。唐高祖之婿(娶平阳昭公主),亦是一员战将,逝世于638年。
15、长孙顺德(邳国公,官职:荆州都督(赠)):位列第十五。长孙无忌族叔,太原元从,早期即追随李氏父子,凌烟阁画像时仍在世。
16、张亮(郧国公,官职:洛州都督):位列第十六。出身相对较低,但有谋略,后亦官至方面大员,授洛州都督年份为641年。
此五人的排序依据主要是具体职务的级别与重要性。《旧唐书·职官志》载,从二品官职排序中,尚书左右仆射(相当于副宰相)地位最高。屈突通追赠 尚书左仆射,故排首位。殷开山追赠 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陕东道大行台”为唐初平定关东所设方面最高军政机构,其右仆射地位亦极高,仅次于中央仆射。因此,殷开山位列第二。
其后三位均为都督。唐代都督分大、中、下三等。大都督为从二品,设于扬、益、并、荆四州。柴绍与长孙顺德所任(或赠)之 荆州都督 即为大都督。张亮所任 洛州都督,虽洛阳为东都,地位重要,但在官制排序或实际重视程度上,可能略次于四大都督府之首(荆州为其中之一)。因此,柴、长孙二人排在张亮之前。柴绍与长孙顺德同为荆州都督(赠),柴绍(卒于638年)排在长孙顺德(当时健在)之前,可能基于其驸马身份或“逝者为尊”原则。
五、 正三品功臣(排名17-24)
名列正三品的八位功臣是: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秦琼。
17、侯君集(陈国公,官职:光禄大夫、吏部尚书):位列第十七。授官年份638年。文武兼备,后因谋反被诛(事在凌烟阁画像之后)。吏部掌管官员铨叙,为六部之首,地位最重。
18、张公谨(郯国公,官职:左骁卫大将军(赠)):位列第十八。玄武门之变功臣,逝世于632年。左骁卫大将军为禁军高级将领。
19、程知节(卢国公,官职:左领军大将军):位列第十九。即程咬金,太原元从,以勇猛和长寿著称。左领军大将军亦为禁军高级将领,位次略低于左骁卫。
20、虞世南(永兴县公,官职:礼部尚书(赠)):位列第二十。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德高望重的文臣。逝世于638年。礼部掌礼仪、科举等。
21、刘政会(渝国公,官职:民部尚书(赠)):位列第二十一。太原元从,曾留守太原,功劳显著。逝世于635年。民部(后改户部)掌财政户籍。
22、唐俭(莒国公,官职:光禄大夫、民部尚书):位列第二十二。太原元从,以善于外交、持节不屈闻名。
23、李世勣(英国公,官职:光禄大夫、兵部尚书):位列第二十三。即徐世勣,被赐姓李。唐初名将,智勇双全。授官年份641年。兵部掌军事行政。
24、秦琼(胡国公,官职:徐州都督(赠)):位列第二十四。即秦叔宝,隋末唐初猛将,以武勇闻名。逝世于638年。徐州都督为中都督,正三品,在官职序列中位于尚书之后。
正三品内部的排序,严格遵循了《旧唐书·职官志》规定的同品级官职内部的先后次序:吏部尚书 > 禁军高级将领(左骁卫 > 左领军) > 六部尚书(礼部、民部、兵部等按序) > 地方都督(中都督)。其中,同为民部尚书的刘政会(赠)排在唐俭(在世)之前,也是基于“逝者为尊”的考量。
至于秦琼为何垫底,这确实让很多人,尤其是喜欢隋唐演义评书的朋友们感到意难平。
关于秦琼排名靠后的原因,后世有很多猜测,比较主流的说法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也是最广为接受的说法:伤病缠身,后期乏力。
这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秦琼早年戎马生涯,冲锋陷阵是家常便饭,受伤流血更是难免。史书上明确记载,秦琼晚年身体非常不好,经常生病。他自己也说过:“我这辈子打仗,经历的大小战斗不下二百次,经常受重伤,光流血估计都流了几十斛(古代计量单位,一斛约等于十斗),哪能不生病呢?”
可以想见,频繁的伤病肯定影响了他的出勤率和战斗力。尤其是在唐朝建立之后,特别是玄武门之变前后以及贞观年间,当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在运筹帷幄,魏徵在直言进谏,李靖、李勣(徐世勣)等人在开疆拓土的时候,秦琼可能因为身体原因,更多时候是在养病,参与的重要军事和建功立业的机会相对减少了。
那么,玄武门之变,秦琼到底参加了没有?
关于这一点,史料记载有些模糊甚至矛盾。有的版本说他参加了,是李世民的重要武力支持之一;但也有记载认为,当时他可能恰好因病未能参与,或者参与程度不像尉迟敬德那么深入、关键。要知道,玄武门那种级别的行动,能亲自到场并且发挥核心作用的,那绝对是记大功的。如果秦琼当时确实因病或者其他原因没能冲在第一线,那他在“翊戴之功”这一项上的得分,自然就不如尉迟敬德等人了。
值得一提的是,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秦琼的食邑直接从3000户减为700户,而之前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的尉迟敬德,却被封为国公,食邑增加到1300户。要知道,秦琼之前就因为战功被李渊封为从一品的翼国公。
李世民这一操作,相当于把李渊给秦琼的封赏,几乎都拿了回来,赏给了其他人 。难怪魏徵会如此评价秦琼:“他是社稷之臣,而非个人之忠臣。”
当然,到了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评定凌烟阁功臣时,秦琼其实已经去世了(他逝世于贞观十二年,即公元638年)。李世民在追忆往昔、评定功劳时,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到各位功臣整个生涯的贡献,特别是后期的表现和影响力。秦琼虽然早期功高盖世,但如果后期因为身体原因淡出了核心舞台,那么在综合评分时,排名相对靠后,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来源:冷竹离殇